正文 第41章 真實了解生產預測的定義(1 / 1)

預測是主管生產管理職能的一個關鍵部分,是企業經營戰略和作業決策的重要模型工具。而且,現代社會競爭的機會眾多,如何進行合理地選擇非常重要,預測就為機會選擇提供了依據,越來越得到大企業的重視。一般地,對於企業而言,運用最廣泛的是需求預測。需求是發生在未來的事件,對需求的預測就成為製訂生產計劃以及進行生產管理的基礎,需求預測會影響企業產品、生產能力和生產計劃,並使企業財務、營銷和人事都要隨之調整。

預測Forecasting是預計未來事件的一門藝術、一門科學,是對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件的預計和推測,它包括采集曆史數據並利用數學模型來外推於將來。它也可以是對未來的主觀或直覺的預期。它還可以是上述的綜合或由經理良好判斷調整的數學模型。

預測的意識很早就存在於人類的生活、生產實踐和各項活動中,從早期天氣預測、對農作物收成的統計到政治和軍事形勢的推測,即使星象學的看相和算命都是預測的範圍。然而,這些預測隻是停留在長期的經驗和先兆信息的基礎上,科學的預測在20世紀60年代之後才發展起來。預測是一門交叉學科,隨著多門學科而發展起來。

20世紀30年代,由於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高速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技術和新工藝,各個廠商爭相在技術方麵進行投資,以適應激烈競爭的需要,人們也越來越發現預測的重要性,經濟發展客觀上需要預測的研究和實踐。

然而,經濟預測的成熟和廣泛地應用在20世紀70年代才開始。西方許多國家成立了專門的經濟預測機構,由於計算機在各個領域的應用,經濟預測的技術和方法也日趨成熟。在經濟預測的初期,數學計算隻是輔助性的,主要以定性方法為預測的主體。而隨著預測的發展和數學方法的出現,離開數學的定量分析,經濟預測已經無法進行。

我國的經濟預測,尤其是運用在生產與運作管理方麵的需求預測起步比較晚,但是發展速度非常快。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了許多關於預測的研究成果和著作,係統的預測研究和應用也開展了起來,需求預測也隨之有了較大的發展。

到了20世紀90年代,經濟預測的應用已經十分普遍,各種各樣的預測方法,包括回歸方法、證券市場分析、時序分析方法、組合模型方法,甚至人工神經模型,已經廣泛地應用在部門經濟分析和生產運營分析方麵。

當然,實際上預測並沒有像大多數人想象的那樣,它並不是精確的,預測更應當被看作一門藝術,也就是說,並不存在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預測方法,也沒有一種預測方法絕對有效。對一個企業或者一種環境下是最好的預測方法,而對另一企業或甚至本企業內另一部門卻可能完全不能適用。預測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們並不是完美無缺,而且還要耗費相當多的財力和時間來進行監控預測。

事實上,每個企業對監控和需求預測都非常重視,也幾乎沒有一家企業可以不進行預測而隻是等到事情發生時再采取行動,一個好的、長期的經營規劃取決於對公司產品需求的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