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經學名句——教化天下(7)(3 / 3)

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出自《禮記·儒行》)

【譯文】推舉人才時對內不避自己的親屬,對外不避曾經怨恨過自己的人。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出自《禮記·雜記下》)

【譯文】隻知緊張地勞作而不知道放鬆,文王和武王也不能做到。一味地放鬆而不知道緊張,文王和武王不會那樣做。既緊張又放鬆,這就是文王和武王治理民眾的辦法。

《周易》簡介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燦爛的文化瑰寶,古人用它來預測未來、決策國家大事、反映當前現象,上測天,下測地,中測人事。

《周易》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經典,它認為世界萬物是發展變化的,其變化的基本要素是陰(——)和陽(—),《周易·係辭》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世界上千姿百態的萬物和萬物的千變萬化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結果。

《周易》研究的對象是天、地、人三才,而以人為根本。三才又各具陰陽,所以《周易》六爻而成六十四卦。正如《說卦》:“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分陰分陽,迭用剛柔,故《易》六位而成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周易·乾卦第一》)

【譯文】天道運行周而複始,永無止息,誰也不能阻擋,君子應效法天道,自立自強,不停地奮鬥下去。

子曰:“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出自《周易·乾卦第一》)

【譯文】孔子說:“這是指具有龍的德性而隱居的人,世俗改變不了他的節操,他也不汲汲於功名;從世間隱退不會感到悶悶不樂,不被世人稱許也不會感到苦悶。可以愉快地實現抱負時,便入世行道;當抱負難以實現時,便出世隱遁。信念堅定,從不動搖,這便是潛龍的德性啊!”

子曰:“龍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出自《周易·乾卦第一》)

【譯文】孔子說:“這是指有龍一樣的德性而立身中正的人。他說到做到,對於日常行為謹慎小心,杜絕邪念,心存誠實。雖然善行卓著,普惠世人,卻從來不洋洋自得地誇耀,他以偉大廣博的道德行為而感化世間的一切。《周易》說:‘龍出現在田間,利於大仁大德之人出來治世。’這意味著出現了具有君主品德的賢人。”

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言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出自《周易·乾卦第一》)

【譯文】孔子說:“這指明了君子增進美德、營修功業的道理。忠信誠實,是增進美德的主要基礎。修飾文辭和言語,確立至誠的感情,是營修功業的基礎。一個人能夠把握時機、全力進取,就可以跟他商討事物發展的征兆;一個人知道事近尾聲,能夠適當終止,就可以與他共同保存道義上的適宜狀態。能夠做到這些,他就能夠身居高位而不驕傲,處於下位也不憂愁,因而能夠剛健振作,自強不息,時時警惕,小心行事。這樣的話,即使處於危險之中,也不會有什麼咎害。”

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故無咎。”(出自《周易·乾卦第一》)

【譯文】孔子說:“賢人的地位的上升或下降,居高位或處低位,是常常變化的,這並不是出於邪念;賢人的進取或隱退也沒有一定的規律,這種進退並不脫離眾人。這便說明,君子增進道德、營修功業,都是隨著時勢的變化而行動的,因此就一定不會有什麼咎害了。”

子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則各從其類也。”(出自《周易·乾卦第一》)

【譯文】孔子說:“同類的聲音會產生共鳴;同樣的氣息,因為彼此吸引而互相投合。水流向低窪潮濕處,火往幹燥處燒;彩雲隨著龍飛而聚散,穀風隨著虎躍而產生;聖賢的興起能使世間萬物各顯其靈性。因而,依從於上天的向上發展,依存於大地的向下紮根,這表明一切事物各依其類別互相聚合。”

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出自《周易·乾卦第一》)

【譯文】孔子說:“高高在上,尊貴而無實位,這種高貴的地位導致他脫離了眾人,而賢人能士都處於下位,因而得不到他們的輔佐。所以,在這種境況下,稍有舉動就會招致悔恨。”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出自《周易·坤卦第二》)

【譯文】坤卦象征大地的形勢。君子應當效法大地的厚實、和順的德性,容載萬事萬物。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出自《周易·坤卦第二》)

【譯文】修積善行的人家,必定有很多餘慶;累積惡行的人家,必然留下很多殃禍。臣子殺死君王,兒子殺死父親,這都不是一朝一夕偶然產生的,而是日積月累逐漸衍生的,是由於君王、父親沒能早日辨明實情。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出自《周易·坤卦第二》)

【譯文】“直”是說品性純正,“方”是指辦事合乎理義。君子以恭敬的態度促成正直的內心,以合乎理義的行為處理外界事務。隻要做到態度恭敬、辦事得當,就能廣布道德,不致孤立。所以說,隻要做到“正直、端方、宏大,不學習也不會招致不利”,這樣他在立身行事時就不用擔心受到阻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