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喜歡責備別人的人難以維持與別人的友情,經常原諒自己過失的人永遠不可能改正錯誤。驕傲自滿的人必定失敗,自我誇耀的人愚蠢可笑,自我戕害的人必然害己害人。多說話而得到好處,不如沉默而不受傷害。
歲月已往者不可複,未來者不可期,見在者不可失。(出自《省心錄·一六)
【譯文】已經過去的歲月不可能再回來了,尚未到來的日子不能一味等待,而現在的時光一定不能失去。
晝之所為,夜必思之。(出自《省心錄·一四》)
【譯文】白天所做的事情,到了晚上一定要好好地思考一下。
為善者不雲利,逐利者不見善。(出自《省心錄·一○)
【譯文】做善事的人從來不談利益,而追逐利益的人卻從來不見他做善事。
禍福者天地所以愛人也,如雷雨雪霜,皆欲生成萬物。(出自《省心錄·四四》)
【譯文】災禍和福祚是上天用來表示慈愛之心的手段,就像雷雨雪霜一樣,都是為了培育滋養萬物。
和以處眾,寬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出自《省心錄·三七》)
【譯文】對待眾人要和氣,對待下屬要多寬容,對待別人要多諒解,這是君子的為人。
禮義廉恥,可以律己,不可以繩人。(出自《省心錄·一九》)
【譯文】禮義廉恥,可以用來要求自己,不可用來要求別人。
律己而寡過,繩人則寡合,寡合則非涉世之道。(出自《省心錄·一九》)
【譯文】要求自己則能少犯過失,要求別人則難以與人和睦相處,難以與他人相處就不合乎處世之道。
能知足者,天不能貧;能無求者,天不能賤;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能不貪生者,天不能死;能隨遇而安者,天不能困;能造就人才者,天不能孤;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天不能絕。(出自《省心錄·七》)
【譯文】能經常感到滿足的人,上天不能使其淪落貧窮;能夠做到不貪求的人,上天不能使其卑賤;能將軀體看作身外之物的人,上天不能使其患病;能夠做到不貪戀生命的人,上天不能使其死亡;能夠做到隨遇而安的人,上天不能使其困頓;能積極獎掖後進、培養人才的人,上天不能使其孤立;能挺身而出,為天下所有人以及子孫後代造福請命的人,上天不會使其陷入絕境。
見義明,則重名節如泰山;用心剛,則輕生死如鴻毛。(出自《省心錄·六一》)
【譯文】通曉大義的人把名節看得如泰山那樣重;意誌剛強勇敢的人把生死看得如鴻毛那樣輕。
為善如負重登山,誌雖已確,而力猶恐不及;為惡如乘馬走坡,雖不鞭策,而足亦不能製。(出自《省心錄·六》)
【譯文】做善事就好比是身背著重物登山,盡管誌向已經明確,但還是擔心力量不夠;做壞事就好比是騎著馬走下坡路,盡管不用抽打,但馬還是收不住腳步。
《論衡》簡介
《論衡》一書為東漢王充(公元27-公元97年)所作,大約作成於漢章帝元和三年(86年),現存文章有85篇。
東漢時代,儒家思想在意識形態領域裏占支配地位,但與春秋戰國時期所不同的是儒家學說打上了神秘主義的色彩,摻進了讖緯學說,使儒學變成了“儒術”,而其集大成者並作為“國憲”和經典的是皇帝欽定的《白虎通義》。王充寫作《論衡》一書,就是針對這種儒術和神秘主義的讖緯說進行批判。《論衡》細說微論,解釋世俗之疑,辨照是非之理,即以“實”為根據,疾虛妄之言。“衡”字本義是天平,《論衡》就是評定當時言論的價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虛實之分”。因此,它是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義的哲學文獻。
不學自知,不問自曉,古今行事未之有也。(出自《論衡·實知》)
【譯文】不學習就能掌握,不勤問就能通曉,從古到今,還沒有這樣的事呢。
學士簡練於學,成熟於師,身之有益,猶穀成飯,食之生肌腴。(出自《論衡·量知》)
【譯文】學習的人應當努力學習,並在老師的指導下使自己進步,對自身有好處,就好像將穀子做成飯,吃了能使人長胖一樣。
獨是之語,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眾之書,愚者欣頌,賢者逃遁。(出自《論衡·自紀》)
【譯文】有獨到見解的言論,高尚之人不舍放棄,而庸人卻不喜歡;迷惑眾人的書本,愚鈍的人欣然吟誦,而賢德之人卻避而遠之。
處逸樂而欲不放,居貧苦而誌不倦。(出自《論衡·自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