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3章 隨筆名句——妙句偶得(3)(2 / 2)

臨敵易將,固兵家之所忌,然事當審其是非,當易而不易,亦非也。(出自《容齋隨筆·卷第十》

【譯文】麵對敵人而更換將領,當然是軍家所忌諱的。然而事情應該考慮它的正確與否,該更換而不更換也不對。

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必待將如韓信,相如杜公,而後用之,不亦難乎!惟能置蕭、房子帷幄中,拔茅彙進,則珠玉無脛而至矣。(出自《容齋隨筆·卷第十三》

【譯文】創建帝王之業,絕不是依靠個人謀士的謀略,一定要等到有了韓信那樣的大將,杜如晦那樣的賢相,然後才加以重用,豈不是太難了嗎?隻要能把蕭何、房玄齡這一類人安排在帳下,選賢進能,那麼,賢能大才就會不請自至了。

蟲鳥之智,自謂周身矣,如人之不仁何?(出自《容齋隨筆·卷第十三》

【譯文】蟲鳥的智慧,自以為可以保全自身,但怎麼能夠抵抗得住人類的不仁呢?

士之處世,視富貴利祿,當如優伶之為參軍,方其據幾正坐,噫嗚訶棰,群優拱而聽命,戲罷則亦已矣。(出自《容齋隨筆·卷第十四》

【譯文】讀書人為人處世,看待富貴利祿,應像優伶扮演軍官。當他身憑幾案,正襟危坐,發號施令時,眾演員拱手而立聽從他的命令,一出戲演完,一切也就結束了。

睹金珠珍玩,當如小兒之弄戲劇,方雜然前陳,疑若可悅,即委之以去,了無戀想。(出自《容齋隨筆·卷第十四》

【譯文】而對黃金、珠寶、珍貴器物,也應當如同兒童做遊戲,當那些東西雜亂擺在麵前時,看似喜歡的樣子,倘若丟下它走開,卻一點也不留戀。

遭橫逆機阱,當如醉人之受罵辱,耳無所聞,目無所見,酒醒之後,所以為我者自若也,何所加損哉?(出自《容齋隨筆·卷第十四》

【譯文】遇到強暴無理、被設計陷害的事,應當如同醉酒之人遭受辱罵,支著耳朵什麼也沒聽到,睜著眼睛什麼都沒有看見,酒醒之後,我還是原來那副老樣子,又有什麼損害呢?

秦始皇並六國,一天下,東遊會稽,度浙江,撊然謂子孫帝王萬世之固,不知項籍已縱觀其旁,劉季起喟然之歎於鹹陽矣。(出自《容齋隨筆·卷第十五》

【譯文】秦始皇並吞六國,統一天下,向東邊巡遊到會稽,渡過浙江,很威風地說子孫帝王萬世的基業已經牢固,不知項羽已經在旁邊放肆地觀看,劉邦已經在鹹陽生出感歎了。

以真為假,以假為真,均之為妄境耳。人生萬事如是,何特此耶?(出自《容齋隨筆·卷第十六》

【譯文】以真為假,以假為真,都是虛妄的境界。人生在世,萬事無不如此,哪裏是隻限於藝術呢?

萬事不可執一法,而兵為甚。(出自《容齋續筆·卷第一》

【譯文】世界上的事情千變萬化,不能機械地采用一種辦法處理,而在用兵打仗方麵尤其如此。

木將腐,蠹實生之。物將壞,蟲實生之。(出自《容齋續筆·卷第二》

【譯文】樹木將要腐爛,實在是因為裏麵生了蠹蟲;物體將要被破壞,實在是因為裏麵生了蛀蟲。

自古無望之禍玉石俱焚者,釋氏謂之劫數,然固自有幸不幸者。(出自《容齋續筆·卷第三》

【譯文】自古以來因為飛來橫禍以致玉石俱焚的,佛家稱之為“劫數”,但是也有幸與不幸之分。

小鬆未盈尺,心愛手自移。蒼然澗底色,雲濕煙霏霏。栽植我年晚,長成君性遲。如何過四十,種此數寸枝?得見成陰否?人生七十稀。(出自《容齋續筆·卷第三》

【譯文】小鬆樹不到一尺高,是我親手移栽過來的。像澗底鬆那樣一片蒼翠之色,籠罩在煙雨霏霏的氛圍裏。移栽時我已經進入晚年,而鬆樹生長又很緩慢。為什麼年過四十,還要栽種這幾寸高的鬆樹呢?人生七十古來稀,可我還能見到鬆樹長大成蔭嗎。

君子失勢之時,小人得易而侮之,如向拱、李中師輩,固不乏也。(出自《容齋續筆·卷第四》

【譯文】君子在失勢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小人們的輕視、欺辱,像向拱、李中師這樣的小人,自古就不少見。

古之君子,必憂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絕人之資,而治世無可畏之防。(出自《容齋續筆·卷第五》

【譯文】古代道德高尚的人,必定認為治世值得擔憂,而明君同樣危險。明君有過人的資質,但治世沒有可怕的政治,從而使人產生防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