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循序漸進的培養才是務實之策。(1 / 1)

許多父母為孩子不能專心讀書而煩心,他們在桌前坐不到幾分鍾就起來玩,或者坐在那兒發愣,什麼也沒有做。有些孩子甚至整天在學校都沒有專注聽講,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孩子注意力不能集中,要先去看醫生,做個檢查。如果沒有什麼問題,那就要及早培養其專注的能力和習慣。孩子專注的能力是學來的,要在國民小學之前培養起來,將來在學習和心智成長上,才不致有困難。以下是培養孩子專注的幾個要領:1、專注是一種習慣·越早培養越好。

2、打擾與心理困擾容易使孩子分心。

3、環境影響專注。

4、動機強烈能令人專注。

5、目標明顯比較容易專注。

孩子一出生,你若能給他愛和親密,多跟他說話,逗著撫愛,教他看周邊的景物,就能發展智力、語言和專注力。事實上,這幾個能力是相互依存的。研究指出,越早注意這方麵的培養,對孩子的學習和心智發展就越有利。孩子專注的時間,由短而長,當他能坐下來專心玩玩具時,就開始發展較長的專注力,這時你可以陪他玩,一起說故事、玩遊戲,而將專注力延長得更久。對於學齡兒童,你如果發現他專注力不夠時,可以要求他先做一部分,漸漸增加,每一次成功都要給他鼓勵。孩子在做功課時,沒有必要就不要打岔。有些父母親,自己閑著無聊,就跟孩子說話,這是錯誤的作法。孩子能否專注做功課跟環境有關。書桌上擺置許多玩具、模型、娃娃等,當然容易使孩子分心。因此,在讀書做功課時,要先收好玩具,放在玩具櫃裏;書桌上騰出做功課的空間,把鉛筆盒及文具放定位,要做的功課擺好,孩子就能專注下來。其它桌上擺了許多玩的、吃的、看的東西,也會使孩子分心;大人看電視、吵架、大聲說話,甚至鬧糾紛和婚變等等,都會影響孩子專注的學習。有明顯的目標,容易引發高度動機。

對所學的東西,看得懂,做得來,又有人可以互相切磋,自然能引起積極主動的學習興趣,這就能夠專注學習。更重要的是,父母若能欣賞孩子專注工作和學習的成果,從而表示歡喜,那麼,孩子就會想象下一次成功的喜悅,而更加專注。最後的要領是,專注有時限性。努力工作之後就得休息,才能保持清醒和專注。如果孩子在努力之後稍微休息一下,你卻指責他不專心,那麼困擾的心情將影響其專注的能力。把握原則並善用技巧培養專注的習慣。學習時分心是一種壞習慣,但是分心是可以克服的。心理學家的共同看法是:讓孩子知道學習對他的好處,就能使他專注,避免學習時分心。他喜歡的,感到興趣的,能理解和自己操作的,都是對他有好處的東西。父母親常跟孩子閑聊所學的東西,興趣盎然地參與他的學習,跟他一起討論、了解和思考,也能帶動孩子的興趣。孩子學會活用的知識越多,越能促成學習的興趣和能力,這也能引發他的專注,從而擺脫分心。除了這些動機性的因素之外,幫助孩子克服分心,還有以下幾個技巧:

1、安排時間和學習環境。

2、避免幹擾造成分心。

3、增強集中精神的學習技巧。

4、確定完成學習的目標。父母要叮囑孩子,下課回到家裏,先把功課做完才可以玩。一定要養成先付出代價,再享受報償的習慣,這有益於兒童責任心的發展。要求兒童回家先做功課,是最有利的安排。這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孩子在放學回家途中,已充分的休息,學習效果較好;其二是父母下班回家時,孩子有成就感可麵對大人,容易跟父母討論交談。做功課要避免幹擾,因此要關掉電視,準備適當的書桌,提供良好的燈光,把環境打理得清爽不零亂,孩子比較不易分心,而專注完成其功課。幹擾孩子分心的因素,除了環境因素之外,還有人為的騷擾。例如孩子邊做功課,大人斷斷續續給他吃的、喝的、玩的,甚至還跟他打趣或鬥嘴,這都會影響其專注力。此外,鄰居孩子呼朋引伴,也會影響孩子專注。因此,與鄰居孩子遊玩,應另做安排,不宜在做功課時間互相幹擾。指導孩子透過製作圖表、筆記和大綱,甚至利用錄音機等工具,讓孩子更專注,更能集中精神學習。邊讀邊寫能增強專注和記憶;把要背誦的課文或詩篇錄在錄音機裏,重複播放出來聽,能增進背誦的速度:邊讀邊表演,有助於故事的理解和情意的啟發;誦讀與吟唱,有助於熟記和創造:與父母討論和交談,能產生更多共鳴和啟迪。最後,要指導孩子留意進度。在做功課前,要確定學習的目標,準備在多少時間內學會什麼,由孩子控製進度,這能使孩子更集中精神學習。當孩子專注完成學習時,應表示欣賞或鼓勵。專注是一種習慣,是培養得來的,父母親能在日常生活中,養成孩子專注學習的特質,等於給了他一筆龐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