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跟周恩來學立誌
宋代著名的儒學大師朱熹說過:"書不記,熟讀可記;義不精,細思可精。唯有誌不立,直是無著力處。"的確,一個沒有誌向的人,就像大海中不知航向的船一樣,隻會東突西撞,而不知該向哪一個方向,哪一處去努力,才能到達成功的彼岸。誌向是人的終生目標。一個人隻有確立了終生的奮鬥目標,才能把有限資源和力量集中於一個方向,使之發揮最大功能,產生最大效益,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從小的方麵說,隻有有了終生目標,才能依此製定某一時期乃至某時某地的具體目標,這樣才能不做或少做無益於實現具體目標的無用功,從而提高行動效率。這就是說,有了目標,才會有較高的效率。同時,"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的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高爾基)。"所以不僅立誌是人生的第一大要務,而且應該像周恩來那樣"立大誌"、"誌當存高遠"。
1910年秋天,年僅13歲的周恩來由於投奔伯父而轉入奉天東關模範小學。開學沒有多長時間,一位兼教修身課的姓魏的校長在講授"立命"一節時,問同學們:"諸生為什麼而讀書?"有的回答"為明禮讀書",有的回答"光耀門楣",也有的說"為了家父而讀書"……
最後,這位魏校長叫到周恩來,同學們不由得將目光投向這個插班的新夥伴,周恩來從容不迫地站起來,用洪亮而堅定的南方口音說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這位魏校長聽了不由得一怔,他教書這麼多年了,還從來未遇到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竟有如此遠大的抱負,他幾乎懷疑自己聽錯了。然而他並沒有聽錯。13歲的周恩來有這樣的表白,也不是偶然的。
周恩來的故鄉在淮安,這裏城東街有一座關天培祠堂,是少年周恩來常去的地方。關天培生於淮安,曾任廣東水師提督,在鴉片戰爭中因英勇抗擊入侵的英軍而血戰虎門炮台,但終因寡不敵眾與四百將士一起壯烈殉國,人們在血泊中找到了他的一條腿,送返淮安安葬。家鄉人民為了紀念自己的民族英雄,修建了這座廟宇,在廟宇裏懸掛著一副林則徐親筆寫下的挽聯:"六載固金湯,問何時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雙忠共坎土稟,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送麵如生。"少時的周恩來每當徘徊此地,凝視著關天培的塑像和這副如泣如訴的挽聯,心中就不禁波瀾起伏,他敬仰為國捐軀的民族英雄,期冀著以後也能像關天培一樣為祖國貢獻自己的力量。
1910年春天,周恩來隨三堂伯周貽謙,離開淮安,遠去遼東。在沈陽火車站下火車後,伯父曾指著東至陸軍醫院、南到公園花牆,北達七馬路的一大片繁華地區,對他說:
"沒事不要到這裏來玩!"
"為什麼?"周恩來疑惑地問。
"這裏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沒處評理。"
"那又為什麼呢?"
"為什麼?中華不振啊!……"
當時的周恩來心裏又是疑惑,又覺不可思議。"中華不振……"伯父的話長久地縈繞在他的腦海中。
後來心裏很是好奇的周恩來,便背著伯父約了一個同學闖進租界地。目睹了一位衣衫襤褸的婦女在中國巡警局的門前,正向一個中國巡警哭訴親屬被洋人車軋死了,中國巡警不敢處罰洋人,卻把受害人的家屬訓斥了一通。雖然圍觀的中國人深感不平,但是敢怒而不敢言,隻有勸慰死難者家屬去找慈善救濟會……
周恩來這才體會到"中華不振"那句話的分量。從此,他暗暗地立下決心,一定要努力學習,練好本領,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
在南開學校讀書期間,周恩來像在東關小學一樣胸懷大誌、品格高尚和勤勉好學,這一時期,他曾寫過一篇作文《尚誌論》,充分表明了他已有了自己較為深刻的獨特認識和見解。他認為,青年人不僅要立大誌,還要立正確之誌、高尚之誌,這種誌向不應從個人私利出發,而應當從大局出發。
在《尚誌論》中,他寫道:"凡同一人類,無論為何種事業,當其動作之始,必籌劃其全局,預計其將來,抱無窮之希望。然後按此希望之路徑以前進,則其結果不致與此希望相徑誕,希望者尚誌是也。""然則誌固尚已,而弊亦隨之生焉,彼誌在金錢者,其終年恒樂為富家翁;誌在得官者,百計讚營不以為恥,此誌插之害也。故立誌者,當計其大舍其細,則所成之事業,當不至限於一萬私於個人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