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周恩來以優異成績,從天津南開中學畢業。麵對中國內憂外患的局勢,他決定東渡日本,尋找祖國富強之路。
8月,周恩來曾從天津去沈陽,探望了自己的伯父伯母。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兩位老人,並得到了他們的支持。8月30日,他在母校奮筆疾書,留下了氣壯山河的贈言:"誌在四方","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簡短幾語,鏗鏘有力,生動地表達了周恩來宏大理想和堅定信念。臨行前夕,他寫了一首感人肺腑的七言絕句,拜別自己的祖國: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
麵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
詩的字裏行間,充分表現了年輕的周恩來報效祖國的一腔熱血,也表達了他希望打破舊社會的桎梏,創造出一個光輝燦爛的新世界的迫切心情。而周恩來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振興所建立的不朽功業正是由於這種遠大誌向而促成的。
理想和信念是一個人的奮鬥目標,是內在動力、精神支柱、前進的方向和力量的源泉。確定什麼樣的理想和信念,也就決定著一個人一生的事業,決定著他的前途和未來如何。正如周恩來自己所說:"理想是需要的,它可以為我們指出前進的方向。"周恩來少小就胸懷大誌,在《尚誌論》中他明確寫道:"立誌者,當計其大舍其細"。那麼具體當立何誌呢?他在日記中進一步作了論述:"蓋現在的人,總要有個誌向,平常的人不過是吃飽了穿足了便以為了事;有大誌向的人,便想去救國,盡力社會。"所以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並且為同學贈言:"誌在四方,願相會於中華騰飛時。"周恩來早年誌向的特點主要有兩點,一是"大",二是把個人誌向與祖國人民緊密聯係在一起。正是在這樣一個起點上,他能夠使自己的誌向升華到"立在共產主義",並且使自己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所以立大誌,並且把個人向與祖國人民相聯係是周恩來成為一代巨人的邏輯起點。
二、跟周恩來學仁愛
孟子認為:"無惻隱之心,非人也"。而"惻隱之心,仁之端也"。這就是說,仁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的本性之一,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秉持的德性。儒家倫理要求我們人人都應具有仁愛的品德。而從功利方麵來說,我們也應該做到這一點,墨子再清楚不過地闡明了其中的原因:"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仁愛是周恩來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品性之一——並且這是他的本性,不是出於功利而為之。他的其他許多優良品質如設身處世地為他人著想、寬以待人和熱愛人民等都由此生發的。正因為仁愛是他本性中固有的品質,使他不自覺地就流露出來,並且自然地去關心愛護別人,所以才使他獲得了廣泛的尊敬和友誼,在國際國內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935年1月中旬,一個雨後的拂曉,紅軍部隊行軍到貴州省桐梓縣鬆坎鎮。忽然,從路旁樹林裏傳來了呻吟聲。周恩來立即停下來,向樹林裏走去,原來是個負了重傷的紅軍戰士,渾身汙泥,躺在樹下。
周恩來蹲下去,摸摸他的頭,叫警衛拿出僅有的一杯熱水,親自慢慢地喂他喝,周恩來又輕輕地撫摩著他的傷處,問他疼不疼,能不能走。那傷員堅強地說:"能走。"可怎麼也站不起來,周恩來急忙按住他,說:"你傷勢過重,怎麼還能走呢?"
他挽著傷員,回頭叫道:"把擔架抬來!"擔架來了。周恩來把傷員扶到總部給自己準備的擔架上,又把一床毛毯蓋在傷員身上。
1947年,中國解放軍在陝北與國民黨胡宗南部隊激戰。飛機不斷轟炸,炮聲隆隆,傷員陸續從前線抬下來。毛澤東指示機關工作人員組織臨時救護站,給傷員裹傷換藥,燒水煮飯,周恩來親自檢查督促救護工作的進展情況。他站在村口大路邊,關切地注視著每副擔架上的傷員,不停地走向前去安慰傷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