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周恩來走進羅傑斯的套房,官員們都站起身來,但笑得很不自然。幾句寒喧過後,周恩來說:"有個很抱歉的事,我們疏忽了,沒有想到西方風俗對"十三"的避諱。""我們中國有個寓言,一個人怕鬼的時候,越想越可怕,等他心裏不怕鬼了,到處上門找鬼,鬼也就不見了……西方的"十三"就像中國的"鬼"。"說得眾人哈哈大笑。這樣一來,不但消除了對方的誤會,而且贏得了友誼。
中美兩國經曆了二十多年的對抗之後,基辛格1971年7月第一次秘密訪華,他同隨員情緒都很緊張。在客廳迎接周恩來時,他們排成一行,垂手站立,表情僵硬,顯得手足無措。
周恩來與他們握手寒喧時,如老朋友晤麵,語調熱烈親密,輕鬆自然。在與霍爾德裏奇握手時,周恩來說:"我知道,你會講北京話,還會講廣東話,廣東話我都講不好,你在香港學會的吧!"在與洛德握手時說:"小夥子,好年輕,我們該是半個親戚。我知道你的妻子是中國人,在寫小說,我願意讀到她的書,歡迎她回來訪問。"
周恩來如同親朋好友聊家常,談的又都是瑣碎小事,但卻使本來緊張、拘束的客人一下子變得活躍了,為會談創造了良好的氣氛。
3從小事入手,提高下屬的思想層次和工作能力。
周恩來有時非常計較"小事",一分錢、一把糖、一包雞毛菜,……總而言之,他不占公家一丁點兒便宜。在他身邊工作的同誌見怪不怪,久而久之,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也都養成了廉潔奉公、不貪便宜的良好品質,可見,"小事"的作用不小。
周恩來還常常通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對幹部具體"傳、幫、帶",提高他們處理問題的能力。中國代表團在日內瓦會議上舉行新聞發布會,台灣中央社記者王家鬆遭到中共新聞聯絡官拒絕入場。
這事後來被周恩來知道了,便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新聞聯絡官說要警惕王家鬆在這裏製造兩個中國的假象。周恩來說,警惕性是必要的,但沒有事實根據的警惕,就會製造緊張,給工作造成損失;把人家拒之門外,既不利於人家了解真實情況,又於情理不合,沒有根據地說人家是國民黨的官方代表,反給人造成"兩個中國的假象"。
接著,周恩來還教給他補救的辦法,從大陸的記者中找一位便於和王家鬆接觸的,向這位台灣記者作些解釋,並告訴他歡迎參加今後大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周恩來同時又叮嚀要掌握好分寸,要顧及到對方的處境,不要使王家鬆為難,更不能使他丟了飯碗。
十七、跟周恩來學講究策略
1966年底,周恩來約見陳毅,話語充滿憂慮:"這麼大國家,千頭萬緒,我總不能沒有幾個幫手吧?部長們都被打倒了,他們的工作誰來做?我想安排部長們向群眾檢查,爭取盡快過關,把各部工作抓起來。"周恩來見陳毅點頭,話頭一轉:"陳老總,我想讓你帶個頭,你看怎樣?"
"叫我帶頭?"陳毅明白了周恩來的意思,"叫我向造反派作檢討?我有什麼錯誤?"
"陳老總,"周恩來注視著陳毅:"就忍了這一次吧!"他分明是在求他了。正巧,這時秘書來通知,接見外賓的時間到了,周恩來拉起陳毅:"陳老總呀,你是外交部長,外交工作一天不能中斷,你要總是被包圍,被批判,工作讓誰抓?我要管的方麵太多,我一個人頂不下整個天哪!"
陳毅見周恩來動了感情,不忍再惹他煩惱,就說:"好,想通了,我來找你。"
幾天後,陳毅推開周恩來的門:"總理,我想通了。從今天開始,不再放炮。我檢討,爭取早日得到群眾諒解,把握好外交部的工作。"
周恩來跨前一步,緊緊握住陳毅的手,激動而又深沉地說:"好!你帶個頭,以大事為重。"最後還叮嚀陳毅:"檢討不要太長,寫好拿來我看看……"
周恩來在這裏事實上提出了管理者的處世藝術、特點問題。管理者,是組織者、領導者,也就是組織和推動別人去完成任務的人。管理者不善用人,不善於發揮別人的才能,不會調動別人的積極性,一切都自己親自去做,縱使有三頭六臂,也無濟於事。因為管理者,特別是高層管理者,"要管的方麵太多","一個人頂不下整個天"。所以遇到問題要講策略。
"文化大革命"中,一大批黨和國家的開國功臣被打倒、被批鬥,周恩來痛心疾首,他的心在流血。雖然他身為國務院總理,但他深知,憑自己的力量是無法製止這場動亂的,自己所能做的,就是盡最大的努力,多保護一些被打倒的黨和國家的棟梁之才。一旦條件成熟,立即讓他們回到黨和國家的領導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