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臨終遺書(1 / 1)

李鴻章死了。在八國聯軍的無理要求和《辛醜條約》的巨大壓力下,李鴻章心力交瘁,咯血而亡。

慈禧太後折損了心腹大將,為李鴻章慟哭悼念,稱讚他為“再造玄黃”之人。

後人對李鴻章也是褒貶不一,毀譽參半,他走完了坎坷的一生,換來的是爭論不休!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這個影響了中國半個世紀的軍政大臣在北京賢良寺辭世。臨終前,隻有他的老部下周馥跟在他身邊,聆聽李鴻章最後的教誨,記下李鴻章的每一句話,許諾完成中堂大人最後的願望,不讓這個辛苦了一輩子的元老帶著遺憾離去。

周馥是李鴻章的心腹,也是最理解李鴻章心情的人,後者把所受的苦難、冤屈、恥辱統統掩藏在心底,那種胸懷豈是凡人能擁有的。李鴻章曾這樣概括自己的一生:“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

李鴻章忙忙碌碌幾十年,將熱血和青春全部貢獻給了大清。但是上天仿佛和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就在古老的華夏帝國衰落的時刻,他出生了,曆史的洪流不可逆轉,即使李鴻章拚命改變也無濟於事。

麵對現代化技術的挑戰,李鴻章苦苦掙紮,企圖擺脫清朝的厄運。可是,曆史早已注定,無情的鎖鏈緊緊纏繞住他越發孱弱的身體,越是掙紮,纏繞得越緊。落後就要挨打,這是現實。

當時的清朝真正發現發展的弊端的明智之士少之又少,以至於到了最後隻剩下李鴻章等人在努力奮鬥,時局維艱,幹戈不止,軍事力量上的巨大差距早已決定了大清的失敗,這一點李鴻章也無力回天,畢竟經濟實力和技術都限製了清軍的壯大,在列強麵前就像渺小的螻蟻。直到臨死前,李鴻章還在考慮大清的國防問題,日後如何應對這些外國列強。

雖然李鴻章的人生十分不幸,但不幸中的萬幸就是他善於抓住時機,巧妙地混跡官場,借助強大的淮軍掃平了一條寬敞的仕途,從此一飛衝天,平步青雲直上九天,直到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家重臣。但是如果沒有如此高的權力和身份,也不會發生那麼多不幸的事,有因必有果,倘若他隻是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整日隻為一日三餐忙碌,也不會承擔巨大的責任。

李鴻章躺在病床上時,奄奄一息,虛弱無力,麵容枯槁,此刻他隻是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一個喪失了利用價值的可憐人。李鴻章心願未了,但是他全身上下一動也不能動,最後隻好口述一篇遺書,由周馥執筆:

“奏為臣病垂危,自知不起,口占遺疏,仰求聖鑒事。竊臣體氣素健,向能耐勞,服官四十餘年,未嚐因病請假。前在馬關受傷,流血過久,遂成眩暈。去夏冒暑北上,複患泄瀉,元氣大傷。入都後又以事機不順,朝夕焦思,往往徹夜不眠,胃納日減,觸發舊疾時作時止。迭蒙聖慈垂詢,特賞假期,慰諭周詳,感激涕零。和約幸得竣事,俄約仍無定期,上貽宵旰之憂,是臣未終心事。每一念及,憂灼五中。本月十九夜,忽喀血碗餘,數日之間,遂至沉篤,群醫束手,知難久延。謹口占遺疏,煩臣子經述恭校寫成,固封以俟。伏念臣受知最早,蒙恩最深,每念時局艱危,不敢自稱衰病。惟冀稍延餘息,重睹中興。齎誌以終,歿身難瞑。現值京師初複,鑾輅未歸,和議新成,東事尚棘,根本至計,處處可虞。竊念多難興邦,殷憂啟聖。伏讀迭次諭旨,舉行新政,力圖自強。慶親王等皆臣久經共事之人,此次複同更患難,定能一心效力,翼讚訐謨。臣在九泉,庶無遺憾。至臣子孫,皆受國厚恩,惟有勖其守身讀書,勉圖報效。屬纊在即,瞻望無時,長辭聖明,無任依戀之至。謹叩謝天恩,乞皇太後、皇上聖鑒。謹奏。”

這封遺書是李鴻章斷斷續續完成的,期間不斷喘粗氣、吐瘀血,好幾次險些永久閉上眼睛,拚著最後一口氣,他支撐下來了,寫完遺書後沒過多久,李鴻章就沒有了呼吸。從遺書內容來看,李鴻章是寫給皇上和慈禧老佛爺看的,將自己身體的情況和當下的嚴峻局勢告知兩宮,並分析解決方法,這也是這位中堂大人最後一次向統治者表明忠心。

從這句話“慶親王等皆臣久經共事之人,此次複同更患難,定能一心效力,翼讚訐謨。”可以看出李鴻章在推薦可用之人,幫助清政府發掘有能力的大臣,“至臣子孫,皆受國厚恩,惟有勖其守身讀書,勉圖報效”這句話則是表明了李鴻章對後世子孫的殷切期盼,並囑咐他們將來繼續為國家效力,從這兩句話就能看出李鴻章對清政府未來的擔心以及綿綿不絕的赤子忠心。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更何況一心為國、忠心耿耿的李鴻章,不管人們對他有什麼評價,從遺書的字裏行間可以看出他的真情實感,句句發自內心,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