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縱橫晚清四十餘載,引起了中國的一場風雲變幻,雖然最後落得一場空,但這個拚搏奮鬥的過程不得不令人矚目。
一直以來,這位晚清重臣都是非常有爭議的人物,有人讚揚欣賞他的所作所為,有人卻對其羞辱謾罵,將他貶得一文不值。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李鴻章不是聖人,豈能沒有缺點,何況在腐朽的晚清,很多錯誤都是被迫犯下的,實非其心中所想。他一生都貢獻給了大清,臨終前還在談判桌上為大清朝據理力爭,如此人物,稱之為“中興之臣”一點都不為過,當一個人功大於過時,曆史應該原諒他,為他留下光輝的一筆。
在此引用梁啟超所著的《李鴻章傳》中的一短話,非常形象地概括了李鴻章的一生榮辱:“李鴻章生活在‘四海變秋氣’的封建末世,長期沉浮在腐朽與神奇、黑暗與光明、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激烈搏鬥的旋渦之中。他在生前和死後,人們始終對之褒貶不一,毀譽參半。有的給他戴上‘東方俾斯麥’、‘地主階級改革派’的桂冠,有的則斥之曰‘李二先生是漢奸’……‘亂世之奸雄’。”
梁啟超個人對李鴻章的印象和評價同樣具有兩麵性的,他敬佩李鴻章的為人,珍惜李鴻章的才能,同時也為李鴻章晚年淒涼的遭遇感到悲傷,他評價道:“不學無術、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勞苦、不畏謗言,是其所長也。”
當時的日本雖然看不起中國人,但對李鴻章也有較高的評價:“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國和英國等西方列強也對李鴻章有極高的評價,“不僅是中國在當代所孕育的最偉大的人物,而且綜合各方麵的才能來說,他是全世界在上一世紀中最為獨特的人物。以文人來說,他是卓越的;以軍人來說,他在重要的戰役中為國家做出了有價值的服務;以從政三十年的政治家來說,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的人口最繁盛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認的優良設施;以一個外交家來說,他的成就使其成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近代史學家唐德剛說李鴻章“內悅昏君,外禦列強”,前半句有些諷刺的意味,後半句講了對他的敬佩,抵禦外敵,興盛朝綱。
李鴻章也總結過自己的人生,從科考前的懵懵懂懂到幾十年為官從政的路程,他將這漫漫人生簡化成一段話:“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嚐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裏麵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對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修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看來他自己也認識到了封建根基不可動搖,改革都是無效的,新外不新內,他練兵、組建軍隊、辦洋務運動,做過無數的事,最後還是徒勞。
李鴻章一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麵,政治、經濟、外交、軍事。
在政治上,他較早地意識到了中國麵臨前所未有的變局,已經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其中,最能體現在這一點的便是洋務運動。
在經濟上,他創辦了很多工廠,同時倡導同僚一起興辦企業,然後派學生出國留學、興辦學堂等,他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隻有強大起來,師夷長技以製夷,才能振興大清,同時還為大清培養了一批可造之材,雖然洋務運動失敗了,但他對當時的大清還是有積極作用的,也為中國積蓄了很大的力量,與此同時帶動了清末經濟的發展。
在外交上,他代表大清對峙外國列強,幾乎每次都站在風口浪尖上,處境危險,這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決心。
盡管他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不少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但這是在國力衰弱的背景下據理力爭所能得出的最佳方案,無奈國力有限,統治者昏庸無能,很多不平等條款都默認下來,而千古罵名卻要讓李鴻章一人背負,未免不太公平。
那個時候,簽下不平等條約的那一刻,李鴻章心中同樣苦澀,但誰願意割地賠款,誰願意賣國求榮,誰願意丟棄自尊!那個時刻,他隻是一個傳話人,是一個落寞無奈的梟雄,一個無辜的替罪羊!
在軍事上,李鴻章回鄉辦團練,湘軍幕僚,組建淮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撚軍,其北洋水師也增強了國防力量,幾次與列強碰撞也略有勝利。“自強”運動中,興建軍工業,製造了很多先進武器,武裝了落後的清軍。
晚清四十餘年的曆史幾乎都能從李鴻章一人的生涯中反映出來,他成了晚清曆史的代言人。每次提到他,都會引起激烈的爭論,但仔細一想,無盡曆史中能被反複討論的又有幾人,李鴻章會在人們一次次的打磨中逐漸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