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十月初三日)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在滬議決:來滬代表改赴武昌籌組臨時政府。次日決定各省代表指派一人留駐上海,組成通訊機關,以便聯絡。

11月24日(十月初四日)譚延闓電黎元洪,主張公推孫中山為全權大使赴各國交涉,敦促列強承認中華民國。

11月26日(十月初六日)湖北入川新軍在資州反正,殺署理川督、川漢鐵路大臣端方。11月27日(十月初七日)成都宣告獨立,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舉諮議局議長蒲殿俊為都督。至此,全國有十四省宣告起義“獨立”,脫離清廷統治。在清廷新練陸軍十四鎮、十八協中,參加起義或已潰散的計達七鎮、十四協。

漢陽失守。黃興主張放棄武昌,進取南京,遭否決。次日,黃興離漢赴滬。

11月29日(十月初九日)漢口英領事插手南北議和,向南北雙方提出議和三條件:停戰、清帝退位、舉袁世凱為大總統。

11月30日(十月初十日)十四省代表在漢口英租界集會,舉譚人鳳為臨時議長。

12月1日(十月十一日)黃興抵上海,表示“此行目的,在速定北伐計劃,並謀政治之統一”。

12月2B(十月十二日)江浙聯軍經過十天奮戰,於是日攻克南京城。

漢口各省代表會議議決“如袁世凱反正,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

12月3日(十月十三日)漢口各省代表會議製定《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二十一條。以法律形式確認共和政體誕生和封建製度滅亡。

12月4日(十月十四日)漢口各省代表會議議決以南京為中央臨時政府所在地,同時確定會議移至南京舉行。

上海各省都督府代表聯合會留滬代表開會,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次日議決由大元帥主持組織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黃興堅辭。

12月5日(十月十五日)北伐聯合會在上海成立,舉程德全為會長,以聯合各省都督會同北伐,統一軍機,共謀光複為宗旨。

漢口各省代表會議通過“推翻滿清政府、主張共和政體、禮遇舊皇室、以人道主義待滿人”的《議和綱要》四條,同時議決以漢口為議和地點,準備與清政府開議。12月8日(十月十八日)成都兵變,大漢四川軍政府無形解體。是晚建立新的四川軍政府,舉尹昌衡、羅綸為正、副都督。

15日議決暫緩選舉臨時大總統。17日改選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同時議決由黃興代行大元帥職權,組織臨時政府。

12月18日(十月二十八日)南北議和代表伍廷芳、唐紹儀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廳首次開議。

12月25日(十一月初六日)孫中山自美國經歐洲回國,是日抵達上海。在答中外記者時表示:“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

12月26日(十一月初七日)孫中山在上海寓所召開同盟會最高幹部會議,與黃興、宋教仁、胡漢民、陳其美等共商組織臨時政府方案。眾舉孫為總統,黃為內閣總理。由於孫中山堅主總統製,旋決定暫不設總理一職。

12月27日(十一月初八日)黃興、宋教仁赴南京。黃興向各省代表會提議,政府組織取總統製,並請速舉孫中山為臨時總統,以一事權。

各省代表會通過《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議決29日選舉臨時大總統。

12月28日(十一月初九日)袁世凱奏請召集王公會議,請旨以決大計。同日裕隆太後發表懿旨,命召開臨時國會,公決國體。

12月29日(十一月初十日)十七省代表和華僑列席代表共四十五人在南京召開選舉臨時大總統會議,每省一票,孫中山以十六票的絕對多數正式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根據各省代表會議決定,致電袁世凱,表示對總統職務“雖暫時承乏,而虛位以待之心,終可大白於將來。望早定大計,以慰四萬萬人之渴望”。

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壬子)

1月1日中華民國宣告成立。是日晚十時,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發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和《告全國同胞書》,竭誠表示將“盡掃專製之流毒,確定共和,以達革命之宗旨”。

北洋軍將領馮國璋、段祺瑞等四十八人發表聯名通電,叫囂“誓死擁護君主立憲,反對共和政體”。

1月2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通電全國改用陽曆,以1912年1月1日為中華民國建元之始。

灤州新軍起義,次日宣布獨立,成立“北方革命軍政府”,舉王金銘為大都督,施從雲為總司令。袁世凱急調重兵鎮壓,起義失敗。

1月3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孫中山任命各部總長:陸軍黃興、海軍黃鍾英、外交王寵惠、財政陳錦濤、教育蔡元培、實業張謇、內務程德全、司法伍廷芳、交通湯壽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