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類資產借殼重生
中國電信所屬賓館酒店最早建於1954年,絕大部分建於20世紀90年代後期郵電大發展時期,2002年中國電信成立時,承接了南方21省原郵電部時期所建的大部分賓館酒店和輔業員工。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國電信共有賓館酒店(含招待所)68家,其中中國電信所屬全資企業52家,控股企業16家。從資質上看,五星級3家、四星級14家、三星級20家、二星級15家、其他16家。賓館酒店類企業總資產為41.2億元,淨資產為31.2億元(含少數股東權益)。2007年實現業務收入13.4億元,虧損4.845萬元(部分酒店不含折舊)。賓館酒店類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為13051人,另有離退休人員78人,內退人員105人。
中國電信酒店類資產呈現兩個顯著特點:配置不合理,人員負擔重。具體表現為:僅有10餘家酒店位於省會或城市中心,大部分酒店位於城市郊區或地處三、四線城市,入住率低、季節性強;一些酒店由舊通信大樓或培訓中心改建,資產折舊較大、管理難度高,而且硬件設施功能不全,營運成本高;同時,由於曆史原因,大多數賓館酒店人工成本高,人員負擔較重。二是產權結構複雜,曆史遺留問題多。中國電信控股的16家酒店中,郵政參股13家,中國移動參股9家,中國網通參股1家;僅上海通茂酒店一家就有郵政、中國移動、中國網通下屬公司共19家外部股東。各股東對酒店處置思路的不同,給酒店完善產權關係和進行重組帶來較大阻力。加上中國電信嚴格控製對酒店的投入,部分酒店的安全、消防等設施亟待改善,存在安全隱患。
隨著中通服在香港成功上市和後續收購的全麵完成,中國電信輔業核心業務已整體上市,“兩重兩非一不留”的戰略目標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按照既定的戰略目標,中國電信提出了對賓館酒店類資產進行“整體規劃、分類處置、多種方式、分步實施”的總體思路,一係列重組工作由此展開。第一步,中國電信選定下屬一家擬關閉的全民所有製企業作為賓館酒店資產重組的載體,剝離其非相關資產後,由廣東省電信實業集團公司無償劃轉到中國電信,同時將該企業注冊地由廣州市工商局遷址至國家工商總局;第二步,中國電信將所持7個省的11家酒店股權無償劃轉至該企業,相應增加該企業的注冊資本;然後對該企業進行公司製改建,並更名為“通茂酒店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茂控股”)。
與此同時,在2008年電信行業重組中,中國衛通的通信類資產劃歸中國電信,中衛國脈成為中國電信的子公司,而中衛國脈的業務長期虧損,並且其集群業務與中國電信形成了同業競爭,中衛國脈亟待重組。
2009年10月19日,中國電信正式啟動酒店資產重組,重組方案為:以酒店資產為主,同時輔以地產業務來置換中衛國脈現有資產。但是,在證監會審核期間,適逢國家開始對房地產行業進行調控,限製與地產相關的資本市場活動,因為方案中涉及地產業務,重組方案未獲證監會重組委審核通過。基於中衛國脈的實際情況,對其重組勢在必行。項目組經過進一步的資產篩選、調研和初步模擬,決定將重組方案調整為:以酒店及商旅預訂(訂房、訂機票、訂餐、訂購商品)相關的資產和業務作為標的,置換中衛國脈的業務。2011年4月6日,再次啟動針對中衛國脈的重大資產重組項目。調整後的重組方案為:中衛國脈向中國電信集團出售與數字集群、綜合電信銷售、呼叫中心和增值業務、通信工程業務相關的資產和業務,該等業務為中衛國脈全部經營性業務,共計價值為7,147萬元。與此同時,中衛國脈向中國電信以非公開發行股份方式購買其持有的商旅公司100%股權,並向通茂控股以非公開發行股份和現金方式購買其100%股權,共計價值為20.71億元。中衛國脈向中國電信以非公開發行的21,814,894股A股普通股作為購買商旅公司100%股權的對價,並向通茂控股以非公開發行的112,178,462股A股普通股和7,147萬元現金作為購買通茂控股100%股權的對價。該方案於2012年3月6日獲得重組委審核通過。
重組完成後,中衛國脈成為以酒店經營管理為基礎,並且利用電子商務方式為客戶提供商旅(酒店和機票,以及餐飲和禮品等商旅服務產品預訂)解決方案的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
低效資產堅決退出
重組上市與有序退出是實現輔業發展戰略目標的兩個方麵。在實現優質輔業資產上市和酒店資產借殼上市後,中國電信提出了同步推進、協調兼顧的主體思想,按照“分類指導、分步實施、統籌兼顧”的原則,積極實施非上市資產和業務的有序退出工作,采取改製分流、分離移交、產權轉讓、清算關閉等多種方式,加快解決輔業公司冗員和非上市業務、資產的有序退出問題,實現不留輔業存續資產的目標。
中國電信與產權交易機構探討充分利用產權交易市場的機製和資源,實現處置產權的規範流轉和價值保全的有效措施。通過試點,總結形成了自上而下統一組織擬處置產權批量進入產權交易所轉讓的工作方法。2004~2012年,集團所屬對外投資單位完成各類進場交易項目174宗,合計賬麵審計值23.78億元,成交價為27.61億元,增值率為16.11%。中國電信采取以統一組織的方式實施非主業產權的清理退出,通過與產權交易機構緊密合作,利用市場化手段實現資產處理和結構調整,為不少央企集團與產權交易機構的合作所借鑒。
改革成效
通過改製上市和資產重組,中國電信相繼將培育成熟的主業、輔業資產注入上市公司,推動國有產業資本與公眾資本融合,在使公眾資本平等分享電信產業發展成果的同時,也增強了國有產業資本的實力,為培育創新、推動產業升級提供了更加堅實的基礎和強大的動力。2004年,中國電信在行業內率先提出從傳統基礎網絡運營商向現代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轉型。通過大力發展綜合信息服務等非語音業務,強化精確管理,優化資源配置,逐步化解了主要依靠固網語音業務發展的風險,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保持了企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2008年,中國電信再一次經曆電信體製改革,獲得移動業務牌照。2009年獲得3G業務牌照以來,中國電信大力推進聚集客戶的信息化創新戰略和差異化發展策略,成功進入移動通信市場,實現了全業務發展的良好開局,企業競爭實力得到進一步加強。
業務領域與服務範圍擴展。中國電信從基礎通信拓展到3I(IP通信、IT技術、信息內容及應用)交融的領域,為黨政軍、20多個行業、2,100萬家企事業單位提供了針對性的信息化解決方案,構建了400多個全國性的信息通信應用網絡;為廣大家庭、個人客戶提供了全業務、多網絡融合的綜合信息服務。
用戶規模與市場份額提高。中國電信用戶總數由2005年的2.36億戶增加到2012年的3.4億戶,增長44.3%。其中有線寬帶用戶比2005年增長兩倍多;移動用戶比2008年收購時增長3倍多;在全球固網語音業務進入飽和衰退期的背景下,中國電信有預見性地實施轉型戰略,依靠固網寬帶、增值及其他綜合信息服務收入的快速增長,有效抵消固網語音收入下跌的影響,實現了整體業績與市場占有率的穩步提升。
業務結構得到改善,經濟效益明顯增強。非語音收入占比由2005年的26%提高到2012年的56.8%。在2005~2008年固網經營階段,主營業務收入複合增長率達到5.6%,利潤複合增長率達到8.6%,成為國際上唯一的收入、利潤雙增長的固網公司。中通服保持快速發展,來自中國電信外收入占比不斷提升。
創新能力提升。在行業內首創號碼百事通、全球眼、C+W天翼寬帶、加密通信等業務產品,建立了8個移動互聯網產品基地。2006年以來,全集團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科研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申請專利1,020件,牽頭或參與製定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232項。
社會責任彰顯。作為中央企業和國家主體通信運營商,中國電信一直牢記重托和使命,將建設完善基礎網絡、發展電信普遍服務、保障應急通信、維護信息健康、推進自主創新和促進產業發展作為企業與生俱來的責任。充分發揮信息化主力軍作用,與28個省級政府、40餘個大型企業集團和11個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戰略合作,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在履行電信普遍服務義務方麵,為2.22萬個行政村和3.52萬個自然村開通電話,提前超額完成“村村通工程”任務;建成5,810個信息化示範鄉鎮、7021個寬帶村和1.47萬個天翼村,縮小城鄉數字鴻溝。中國電信還圓滿完成抗擊汶川地震、南方冰雪和保障奧運、國慶60周年閱兵、嫦娥繞月工程等重大任務。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期間,中國電信嚴密監控有關專線及網絡的安全運行,為神七保駕護航。
2010年底,中國電信做出深化轉型的戰略部署,在未來五年中著力建設好“智能管道”和信息服務綜合平台,積極做好信息內容和應用的參與者,努力為客戶提供更加時尚、適用、豐富的信息內容和應用,逐步向世界級綜合信息服務提供商邁進。
2011年,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在國際權威財經雜誌《Euromoney》最新年度亞洲最佳管理公司評選中,連續三年獲投資分析師投票選為“亞洲最佳管理公司第一名”,成為連續三年獲得這項榮譽的首家公司。
2012年,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被國際權威財經雜誌《機構投資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再度評選為“亞洲最受尊崇企業”之一和“亞洲電信業最佳投資者關係公司”;同時,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王曉初先生獲評選為“亞洲電信業最佳首席執行官”;公司執行副總裁兼財務總監吳安廸女士獲評選為“亞洲電信業最佳財務總監”。
專家點評
攤子大、冗員多、社會負擔重是老國企普遍存在的難題。中國電信的改革發展,伴隨著波瀾壯闊的中國電信行業體製機製變革,曆經優質資產的多次剝離,承接了曆次改革之痛,改革難度可想而知。中國電信在主業實現整體上市後,對輔業資產業務不是簡單剝離、一賣了之,而是依托資本市場,通過重組整合挖掘潛力、培育提升價值,分別實現了電信運營服務業務資產和酒店業務資產上市。對於確為低效資產的處置,中國電信則充分利用產權市場推動流轉,實現有序退出。通過一係列成功的產權配置與重組整合,中國電信由一家行政性國有企業脫胎換骨為一家分板塊整體上市的現代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