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邯鄲城,呂不韋是個不折不扣的富豪,但是金錢並不能讓他滿足,這個誌向遠大的商賈一心想要做成一單可以讓他名、利、權一舉三得的大買賣,就在此時,秦公子異人出現了,呂不韋頓覺眼前一亮,這不就是他尋覓良久的“奇貨”嗎……
戰國末期,趙國邯鄲城位於秦、趙、韓、魏、齊、燕六國之間,是個有特殊地位的城市,起著交通樞紐的作用。在當時,來自各國的間諜都會從邯鄲城經過,然後滲透到各個國家,刺探於己方有用的情報,所以,邯鄲城可以稱得上是一個信息情報中心。除此之外,邯鄲還是商人們發財致富的寶地,來自各國的商人們聚集在邯鄲城裏做著各自的營生,善於經營者往往能夠積累起巨額財富。所以,在當時的邯鄲城內,的確出現了不少大富豪,衛國人呂不韋就是其中的一個。
呂不韋,出生於衛國陽翟(今河南禹縣)。衛國是一個很小的國家,此國雖小,卻出了不少人才,像立下赫赫戰功的魏國大將吳起、在秦國主持變法的衛鞅等都是衛國人,他們之所以出走衛國為他國效勞,主要的原因就在於才華在衛國無法施展。因為故步自封加上人才外流嚴重,原本就弱小的衛國後來漸漸被周邊大國蠶食,最後落得個亡國的下場。這件事對呂不韋的影響很大,身為一個亡國人的呂不韋很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人,必須要富強起來,這樣才能避免被消滅。所以呂不韋最終選擇了承接父親的生意,希望能靠著經商變成一個有權勢的人。
呂家世代經商,到了呂父之時,雖然已呈現衰敗之勢……且因國破而數次遷徙,造成元氣大傷,但是始終還算是殷實之家,到了邯鄲城之後,呂不韋父子悉心經營,漸漸地也頗有收益。但是呂不韋總是覺得不滿足,和邯鄲城裏富可敵國的猗頓、郭縱、卓氏等人相比,自己還差得太遠。而且以他目前這樣的賺錢速度,什麼時候才能積累夠足夠的財富呢?有沒有一單生意可以一本萬利呢……
這時候,一位高人指點他:“販賤賣貴,可也!”呂不韋聽了立刻心中大動,他覺得這實在是一個極好的主意。可是哪些東西賣到哪裏才能賺大錢呢?呂不韋思來想去,腦中突然閃過一道靈光,他想起了衛國最著名的玉石!
衛國是一個盛產玉石的國家,呂不韋在年幼之時,家中、鋪子裏最常見的就是玉石,因為當時交通不便、信息不暢,所以玉石在衛國就顯得沒那麼珍貴。但是到了邯鄲之後,呂不韋才發現,原來邯鄲城上至達官貴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很喜歡購買珠寶玉石,尤其是產自衛國的珠寶玉石。
盡管現如今衛國已經滅亡,但是玉石生意並沒有隨著國家的消失而消失,在他的家鄉,依然有玉石珠寶不斷地產出,但是因為運輸不便,衛國玉石售價在本土還是十分低廉的。商人的天性就是逐利,呂不韋的這種意識格外強烈,這種能夠賺大錢的機會他自然不會放過。於是在經過一係列的謀劃之後,呂不韋悄悄地回到了老家,收購了大批的玉石,又悄悄地偷運回邯鄲,結果這批偷運回來的玉石全都賣到了高價,利潤幾乎可以以百倍計。呂氏父子大為歡喜,父親對呂不韋的行事作風愈加讚賞起來,加上自己年歲老邁,所以決定將生意全部交給呂不韋打理。呂不韋推辭再三,卻因呂父心意已決而最終答應接管了全部生意,但是每逢大事,他還是會去征求父親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