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AQ指數,強大的不是外表而是內心(1)(2 / 3)

母親的話,像鐵錘一樣撞擊著巴雷尼的心,他“哇”地一聲,撲到母親懷裏大哭起來。從那以後,母親隻要一有空,就會幫巴雷尼練習走路、做恢複體操,兩個人常常累得滿頭大汗。體育鍛煉逐漸彌補了殘疾帶給巴雷尼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對自己的嚴酷打擊,刻苦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終於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畢業後,巴雷尼投入自己全部的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經學的研究,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台。

有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人生如海,變幻無常。”在人生的航道上,每個人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因為我們前行的航向隨時都可能會因為天氣或者是風向的影響而更改。可見,在命運的大海上行船,幾乎沒有不帶傷的船。

美國哈佛大學皮魯克斯教授曾經在《思考人生》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麵臨各種各樣的十字路口,但最令人困惑的是思考的‘十字路口’,不徹底明白這個問題,任何行動可能都帶有盲目性,更談不上什麼突破人生逆境了。”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認清藏匿在我們人生中的逆境究竟以哪些形式存在,現在我們將其一一為大家剖析如下:

第一、虛構的逆境。

有三個砍柴的柴夫。有一天,他們在上山砍柴的途中遇上了場大霧,因為霧氣很濃,一時大家都被困在山中。

第一個農夫看了眼濃霧便悲觀的說道:“我們今天就要凍死在這山上了。”

第二個農夫看了看眼前的濃霧道:“這霧這麼大,我看我們趕緊拿出些柴木,大家聚在一起把這夜晚熬過去吧。”

第三個農夫看了看眼前的濃霧道:“我的老婆還在家等著我呢,我一定要走出去。”於是第三個農夫一邊做記號,一邊慢慢的在霧中摸索著走出去的方向。慢慢的,農夫憑著自己往日的直覺,找到了小溪,順著小溪的山路行走,他漸漸走出了山去。

看完了這個故事,請你好好想一想,生活中的你處於哪個角色呢?是不是很多時候,有些困境都是自己所虛擬出來的,有些恐懼是被自己所放大的呢?這種虛擬出來的恐懼感正是阻礙我們向著成功前行的巨大阻礙,隻要我們能夠改變想法,積極行動起來,那麼就一定能夠戰勝它。

第二、激勵性逆境。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情況,當我們在試圖突破某種困境的時候,都會先自我激勵一番,也就是起跑前的“助跳運動”。它能夠讓我們鼓足勇氣,一鼓作氣的攀越到頂峰。

其實,麵對這樣的逆境,人們所要做的是認真的對待它,而不是懼怕它,運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迎接它。因為許多成功人士正是看到了這類逆境後的巨大成功,所以他們才能有餘力的去戰勝困境,並且贏得人生。

例如,馬歇爾·菲爾德的零售店在芝加哥大火中燒毀了,所有的家產付之一炬。麵對這個令人沮喪的場景,他卻指著燃燒中的灰燼說:“我要在這個地方,開一家全世界最大的零售商店。”後來,他真的做到了。在芝加哥的史笛特街及魯道夫大道的交彙處,人們至今依然可以看馬歇爾·菲爾德的公司巍然矗立著。

第三,防衛性逆境。

當人們遇上了某種困境或遭遇某種危難時,出於本能的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更正自己的錯誤方向。讓自己勒能夠夠有一種警示,回到正確的道路上去。例如當朋友之間鬧了矛盾,陷入到彼此都不說話的境地,最後有一人卻站了出來,伸出了友誼之手。

高逆商者通常都能夠將逆境所產生的負麵影響限製在一定範圍,不至擴大到其他層麵。所以,通常他們越是能夠把握逆境的影響範圍,就越可以把挫折視為特定事件,越覺得自己有能力處理,不致驚惶失措,所以他們往往能通向成功。

3.了解逆境的三個層次

通過前麵,我們已經知道,逆境在生活中是實實在在存在的,是我們人生路上所不可避免的障礙。可是我們還要明白,逆境是個多麵體,它展現在我們麵前的不隻有一麵。從人們平日的生活環境延伸開去,我們大致可以將逆境分為三個主要的層次。

一、社會逆境

人與人之間是個相互聯係的整體,因為擁有共同的利益、價值觀而組成了一個整體,構建出了如今的社會。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類曆史也在不斷的進行著巨大的變動。在這場變動,人類對於未來災難已經形成了非常強烈的不確定感,安全信任度也在逐漸消失。尤其是隨著經濟安全,社會穩定,人類發展等各個方麵的發展,很多人已逐漸對社會與生活所施加的壓力產生了莫名的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