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看動畫片,收獲最多的當然是快樂。其次,她時常感悟出一些道理。比如,《西遊記》裏的孫悟空讓她感悟到,人貴在堅持,隻要堅持不懈就能實現目標;看《小虎歸鄉》,孩子會更珍視親情,更愛自己的母親;而係列片《天眼》,每集一個“建議”,告訴孩子一個做人處世的道理……
其實孩童時期,好多知識都是通過看動畫片了解的,如《成語動畫廊》、《藍貓淘氣三千問》、《海底總動員》等。而且時常有英文版的動畫片,孩子更是在看節目的同時,產生了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當然,在看動畫片的過程中,依依也要麵對諸多問題,比如選擇什麼樣的節目,如何看待節目中有失科學和偏頗的劇情、鏡頭,如何安排看節目的時間,等等。對於這些問題,作為家長,我首先會做到心中有數,然後有針對性地加以引導。最初幫她把關,告訴她什麼樣的動畫片可以看,什麼樣的不可以看。後來,孩子自己選擇看什麼內容,看過之後和我討論,談自己對這部動畫片的評價。從她對動畫片的評價中,我可以了解這部動畫片對她有怎樣的影響,然後加以及時引導。如此,孩子看的動畫片都是具有啟迪智慧、陶冶情操的作用,適合依依的心理發展水平,而且能夠開闊眼界,增長見識。
隨著依依一天天長大,她對動畫片的評判能力越來越強,我也越來越輕鬆地看著她在電視機前歡笑、跳躍,盡情享受那一刻的歡樂……
我從內心深處希望,成年後的依依在談起童年時看過的動畫片,能和她媽媽那樣眉飛色舞、興高采烈,那些陪伴她成長的動畫人物,能在她成年後也時時帶給她溫馨和快樂……
讓閱讀成為孩子的生活方式
一個人想學有所成,一個重要的法寶就是讓讀書學習成為習慣。從小培養孩子愛讀書、讀好書的習慣,將使孩子受益終生。小學是快速增長知識的階段,此間的閱讀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
培養孩子對讀書的興趣,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得到的,所以一個好爸爸需要有一定的耐心和信心。總結小學階段我引導依依讀書的體會,我想可以從這幾個方麵入手:
1營造讀書的氛圍
讀書需要有一個良好的氛圍,如此才能保證孩子心情愉悅、注意力集中地讀書。所謂書香門第多才子,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的家庭讀書氛圍好。如果父母是知識分子,本身都有閱讀習慣,言傳身教,自然能給孩子良好的影響。
我所說的“氛圍”包括兩個方麵:第一,硬件設施。也就是說,家裏要有書可讀,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多地購書,而且品種要涉及百科知識、文學類、曆史類、地理類等方麵,也不要忽視準備一些工具書,使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便於查找資料。另外,要有讀書的地方,比如一個安靜的房間,一張書桌,一盞台燈……試想,如果家裏連張書桌都沒有,怎麼讓孩子安心讀書呢?
第二,軟件指標。家裏首先要有讀書需要的安靜環境,不能要求孩子讀書,家長卻把電視開到最大聲,或者三五朋友在家裏喝酒劃拳打麻將。家裏人最好都有讀書的習慣,每天都有在一起看書、一起討論讀書內容的時間。持之以恒,孩子的心就會很容易隨之沉浸於書海中。孩子的可塑性強,極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想讓孩子愛讀書,家長自己首先要愛讀書。
我的家裏除了四個大書櫃裝滿了我和妻子的書籍之外,還有依依一個專用書櫃,裝滿了她心愛的圖書。同時,我和妻子都是書蟲,每天除了工作、陪依依、吃飯、睡覺和少時間的休閑,大部分時間都是手裏有書報在讀。我們不喝酒,更不在平日裏聚集朋友打麻將,電視也是很有針對性地看,所以家裏大部分時間是安靜的,適於讀書的。每天晚上我們和依依一起讀書,然後一起討論。孩子上小學後,從不用我們催促,到了晚上8點半,準時洗漱,然後坐下來看書,9點鍾關燈睡覺。
2多帶孩子去書店
我認為書店是一個讓孩子零距離接觸圖書的最好途徑。除此之外還有圖書館、書市等,這些地方特殊的讀書氛圍就像氣功的“氣場”,孩子去的次數多了也就產生了“場效應”。一來孩子感受到了濃濃的讀書氛圍;二來懂得世界上的書是讀不完的,好書是源源不斷的;三來品味手撫新書、聞著墨香的欣喜感覺,以培養對書的感情。
多年來,隻要有時間,我就帶依依去書店、去圖書館,或者去書市。漸漸地,逛書店、泡圖書館成了我們爺倆共同的愛好。很多時候,我們沉浸於書中而忘記了時間,場館的工作人員常常不得不對我們下“逐客令”。
最初去書店,我總要跟在依依身後,觀察她都喜歡什麼書,有必要時在她選擇的時候給予一些引導。後來,一進書店,我倆就“各奔東西”,各自尋找自己喜歡的書,然後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好多時候,我看累了,去催她走,她還依依不舍:“等我看完這本,好嗎?”
3感受到閱讀的樂趣
孩子之所以喜歡玩遊戲,是因為遊戲讓孩子感到快樂。那麼要想讓孩子喜歡閱讀,也要讓孩子感受到閱讀的快樂。首先,要給予孩子鼓勵,尤其在孩子向我們談及讀書的一些感受的時候,一定要不失時機地給孩子以鼓勵。其次,要給孩子感受讀書快樂的機會,比如帶孩子參加讀書活動比賽,在孩子有一些收獲的時候及時給孩子肯定,等等。還有,當孩子在認真看書的時候,我們不要去打攪他,更不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對孩子提出種種要求。因為這個時候孩子正沉浸在享受閱讀的樂趣中,你要做的是分享這種樂趣,而不是破壞孩子的心境。另外,當孩子向我們講述他閱讀的快樂和收獲時,我們一定要表現出和他一樣的開心,分享孩子的讀書成果,這會讓孩子更有成就感,並對讀書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依依從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開始訂閱《語文報》。二年級上學期結束的時候,《語文報》組織了一個“讀報知識問答”活動。我和依依在看報紙的時候,看到了問答試卷,依依提出要參加這個活動。我表示支持,依依於是開始做題。記得最後一個題目是:“你對《語文報》有什麼建議和意見?”依依說,《語文報》低幼版的文章大多帶了拚音,可是題目都沒有打拚音,她想建議報社把題目也帶上拚音。“可是,給報社提‘意見’,他們會不會不高興啊?”依依不無擔心地問我。我說,不會的,你就寫吧。於是依依很認真地提了自己的“建議”。
兩個月後,《語文報》給依依寄來了一個包裹,是一個獲獎證書,告訴依依在這次活動中獲得三等獎,還有一個精美的筆袋是給依依的獎品……依依開心地跳起來,我則張開雙臂把依依擁到懷裏,激動地說:“你真棒!”
自此,依依越發喜歡讀《語文報》,每期報紙來了,都要認認真真地把每一篇文章讀完。後來又參加了一次讀報知識大賽,又一次獲獎。由此,孩子讀報的積極性更高了,當然這種積極性也同時體現在讀書方麵。
4要做孩子讀書的總舵手
孩子的閱讀是需要培養和引導的,這是我一開始就不斷強調的。那麼在這個培養和引導的過程中,家長實際上擔當的是一個“總舵手”的角色。對於孩子來說,這個“總舵手”無異於一個國家發展的“總設計師”。
因為我們知道,當今圖書市場種類繁多,同時也是魚龍混雜,有很多內容不健康的書籍充斥其中。而且即便是適合孩子讀的書籍裏,也有對孩子成長不利的內容。孩子缺乏辨別良莠的能力,如果看了時下泛濫的有暴力、色情等內容的書籍,或者沒有任何科學根據的“科幻”故事等,不僅不會開卷有益,而且對孩子的成長會產生負麵影響。
現實也的確讓人擔憂。
據對小學生進行“愛看什麼課外書”的調查時得到的答案,在進行課外閱讀時,孩子們在書目選擇方麵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在小學生這一群體中,喜歡動漫類圖書的占40%,其中男孩是讀這類書的主力軍。在小學生中較為流行的書是:《冒險小虎隊》、《淘氣包馬小跳》、《奧特曼》、《哆啦A夢》……談起這些書,孩子們大多眉飛色舞,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而那些癡迷於武俠和科幻小說世界的孩子們,還有那些熱衷於看“口袋書”的孩子們,更容易受到精神汙染和侵害,這樣的狀況怎不讓我們家長擔憂呢?
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可能會戕害孩子。讀無用書或者有害的書,不如不讀。那麼孩子究竟該讀什麼樣的書?我們又該如何幫助孩子選擇適合他們讀的書呢?指導孩子開展課外閱讀首先麵臨的重要問題就是讀什麼。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給孩子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是教育者極重要的任務。所以,如何選擇適合孩子讀的書,如何給孩子買他們需要的書,如何保護孩子遠離那些文字垃圾,是我們作為家長最重要的工作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孩子讀書,就要讀好書,讀精品書,讀“有益書”。於是,很多人首先會想到,要孩子看中外名著。不錯,那些經過歲月洗禮和曆史積澱保存下來的中外名著,的確是文學寶庫中的寶貴財富,是孩子們成長所需的絕好精神食糧。可是,我們也都知道,名著之所以成為名著,在於它思想的深邃,在於它底蘊的厚重,在於它曆史意義的深遠,學者未必能深透理解,對於閱讀興趣尚待培養的垂髫小兒來說,又能看懂多少呢?尤其對於那些內容太過高深、讀起來佶屈聱牙的名著,不但不會給孩子有益的養分,反而會使孩子對讀書產生“枯燥”、“累”的評判,從此難以培養閱讀興趣。
名著終究是要讀的,但不是在閱讀之初,而是在孩子有了一定的閱讀能力,以及對閱讀產生興趣之後。那麼用怎樣的書來引領孩子踏上閱讀之路呢?
我認為,應該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根據孩子的心理發展需要來選擇。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好奇心也在逐漸增強,從幼兒園到小學低年級這個階段,孩子比較喜歡神秘的事物,對冒險啊、刺激啊等內容表現出興趣。於是我給孩子買的書裏增加了科普類的內容,童話類的書也注重選擇帶有浪漫、新奇色彩的,而且視野開闊的那種。依依在5—7歲期間讀完了《木偶奇遇記》、《魯賓遜漂流記》、《野生動物》、《海底兩萬裏》、《植物世界》……
跳級到了三年級,在我的推薦下,依依讀了《花果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赤壁之戰》、《草船借箭》等名著中的經典故事。期間她也不間隔地繼續讀童話、寓言,如《安徒生童話》、《格列佛遊記》、《格林童話》、《拉封丹寓言》、《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等,都是在那個階段讀完的。除此,依依還對戰爭內容的書產生了興趣,我為她買的《烽火少年係列叢書》(包括《小兵張嘎》、《三毛從軍記》、《二小放牛郎》、《雞毛信》等)依依是愛不釋手,看了這本看那本,全部翻完了,就從頭再看一遍。
小學四年級時,因為轉學去了鄉下,學習和生活環境的改變,帶來許多不適應,最重要的是鄉村教學模式不合理,憑空增加孩子的學業壓力,有很長一段時間孩子隻是讀一些童話書,閱讀麵沒有得到及時拓展。但四年級的學業一結束,我把孩子從鄉村繁重的學業壓力中解脫出來,五年級一年,孩子的閱讀能力得到飛速提高,這一年裏孩子閱讀了大量的書籍,內容也一下子拓寬了許多。《西遊記》、《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愛的教育》等陸續讀完了;案頭多了《上下五千年》、《青少年百科全書》等大部頭的科普書籍;同時開始進攻古文讀物,初學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後,不時翻閱我書櫃裏的古書;此外,還有《科學家的童年》、《世界名人傳記》、《運動與波》、《雷鋒日記》、《名人與名師》、《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有一段時間,我都有一種“糧草”供應不上的感覺。雖然每周都帶孩子去書店、圖書館,雖然不斷買回新書,可是孩子還是時不時地說:“爸爸,這本讀完了。”“爸爸,買書去吧。”讓我既欣喜又遲疑,欣喜的是孩子對讀書抱著如此熱切的心情,而且閱讀速度如此之快;而遲疑的是,孩子如此快速地閱讀,而且閱讀量如此大,她是否能消化得了?但和孩子聊她看過的書,孩子總能說得頭頭是道,這打消了我的疑慮。哪怕一時消化不了,裝進肚子裏的養料是跑不了的,早晚會融入她的血液和機體。
知識無盡,書海無涯,可是人的生命隻有一次。“讀該讀的書,值得讀的書”是對生命的尊重,對時間的尊重。好爸爸就該帶領孩子在充滿睿智、熱情和深邃思想的文學天地裏徜徉,快樂地享受如春日陽光般的溫暖……
讓孩子快樂地“玩過小學”
因為自己走過一個既苦難又快樂的童年,走過一條上學時間少但又有較強生存能力的成長之路,所以在做了爸爸以後,我致力於給女兒一個隻有快樂而沒有苦惱的童年,引領依依在學習的征程中走一條比那座獨木橋更寬廣的陽關道。在不斷思索中,我確立了自己的“三三教育”理念。
這一理念的核心是:給孩子快樂。尤其是在依依的童年裏,我要給她的生活注入五彩陽光,給她創造快樂環境,讓她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我是在依依出生67天時才見到她的,此後又因為工作關係把她送到鄉下的姥姥身邊,直到9個月大的時候才接回來,也才真正開始親子情感互動。所以,妻子有時候感慨地說,別人家都搞胎教,咱們那時候卻在猶豫著該不該要這個孩子;而當別人家忙著實施零歲方案時,咱們卻讓孩子在鄉下的泥裏土裏打滾玩耍。我的依依壓根沒有接受過什麼胎教,出生後如何學會叫爸爸媽媽的,什麼時候生出第一顆牙來,我們也都不得而知。
依依剛到我身邊時,我首先是對她的生理和心理狀況進行了簡單的測試。先測她的視覺、聽覺、嗅覺、觸覺,而後是對事物的興趣和快樂感,當我了解到這個孩子一切正常時,我斷言:依依可以順利成材了!
當時盡管工作很忙,但我每天都拿出一定的時間陪孩子玩耍。因為我知道,遊戲可以讓孩子得到最大的快樂。既然我要給孩子製造快樂,那麼最好的選擇就是陪孩子做遊戲。所以,自從當了爸爸,我說得最多的話就是:玩是孩子的權利,孩子童年裏的主要任務就是玩。
隨著依依一天天長大,我陸續把自己小時候玩的各種遊戲教給她,讓她感受我兒時的快樂。我在極力把自己童年中的快樂複製給她,想辦法讓她遠離當今孩子正在品味的“失去童年”的悲哀。
為保護好依依的玩耍的權利不被剝奪,在“給孩子快樂”這一靈魂理念的引領下,我進一步確定:我的女兒不接受中國的學校教育。在家完成高中學業,有條件我就送她出國學習,沒條件就就業。而且我很自信地認為,在家裏高中畢業的依依一定比中國一般大學的畢業生綜合素質要高,生存能力要強。鑒於目前中國教育體製的不合理性,參考自己走過的學習之路,我自信,我的女兒不上學,照樣成才!
可是,讓孩子快樂,所有的親友都讚同;而不讓孩子上學,所有的親友都強烈反對。尤其在中學教書的妻子,走的正是接受應試教育的傳統之路,大學畢業後又成了應試教育的執行者,繼續在為分數、考試勞碌著。
多年來,妻子一直在為自己沒有考上牌子亮一點的大學而遺憾。自依依出生後,她開始把考名牌大學的期望寄托在依依身上,希望孩子能和當年的自己一樣刻苦學習,但比自己要“有出息”,不僅考上重點大學,而且還要讀碩士博士,就是當老師也要做大學老師。所以,作為工作在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雖然她很清楚學校教育無法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更難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寓教於樂,但是她覺得如果不讓依依上學,無疑是拿孩子的未來在冒險。
所以伴隨著依依的成長,我和妻子之間關於依依是否上學的爭論也一直不斷地進行著。直到依依在5歲半的時候結束了學前班的學習,我終於放棄自己的決定,同意送她上學。這樣做當然不是向妻子妥協,而是我知道孩子不能缺少集體生活,不然她會缺失集體意識、合作意識;沒有夥伴孩子會缺少很多快樂,而且容易形成孤獨、抑鬱、自閉等不健康心理症狀。
在為依依不上學做各種準備工作的時候,我想了很多辦法,也無法解決依依沒有夥伴這一問題。而結束了幼兒園生活的依依對上學充滿了神往,那些天一個勁纏著我問:“爸爸,學校和幼兒園有什麼不一樣?當小學生好玩嗎?”迎著依依洋溢著好奇和快樂神情的目光,我終於說服了自己,放棄讓孩子在家裏學習的計劃。為了孩子的快樂,我無奈地牽著依依的小手走進了校門。
但是,這不等於我就把孩子完全交給了學校。我送孩子上學的目的很明確:我的女兒來學校不是單一學習的,而主要是來玩的,來感受集體生活、結交朋友的。所以,當別的家長為能把孩子送進重點學校費盡心思的時候,我則悄悄越過家門口的兩所重點學校,把依依送到了旁邊的普通小學;當別的家長把孩子交到老師手裏,殷殷囑托老師要嚴格要求孩子的學習的時候,我則再三囑咐老師,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要讓她快樂地學習,玩著學習。
可是,孩子既然已經進了學校就由不得我了。成為小學生的依依每天早早起床,背上大大的書包匆忙趕往學校,中午回家草草吃了飯,再急急奔向學校,直到日落西山才算“解放”回家。可是回家後還有一大堆作業等著,即便不停氣地寫,也要忙到晚上八九點鍾。我心疼地看著依依的快樂在索然寡味的重複作業中日漸減少,創造力、想象力在“條件反射式”的解題過程中日漸消逝,不得已我開始了和學校“爭奪”依依快樂的“戰爭”。
在和應試教育不斷碰撞的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地思索,在“給孩子玩的權利”這一思想基礎上,我越來越明確了自己的教子理念:既然不得不選擇學校,那就讓孩子避開學校教育中的繁複和沉重,走一條在玩中學的快樂學習之路,真正做到“學習著是快樂的”的“寓教於樂”。在這一理念的支配下,成熟的“三三教育”這一看上去和現行教育很不協調的教育模式誕生了。
其實我的理論並不高深也不複雜,“三三”即“三多三好三強”。進一步理解為:“三多”即玩耍的時間多、看電視的時間多、看課外書的時間多;“三好”是口才好、作文好、學習好;“三強”指自理能力強、自立意識強、心理素質強。而支配這“三個三”的核心是“快樂”。
因為我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孩子具備生存能力,可以自立於世,創造價值,而我的“三三教育”正可以實現這一目的。通過“三多”,實現“三好”、“三強”,具備了“三好”、“三強”,自然也就具備了生存能力,具備了成才的基本素質。
而且實施“三三教育”可以做到既不脫離學校教育,又讓孩子免於學業壓力,輕鬆做到提高素質和學習成績的雙贏。
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我的理念不是美麗的幻想。依依不僅盡情地玩過了小學,而且輕鬆地在三年半時間裏學完了全部小學課程,連跳兩級不滿十歲升入初中,並且寫出了暢銷書《玩過小學》。更重要的是,依依具備了較強的自立意識、自理能力、心理素質,具備了創新意識、求異思維等有利於成長和發展的綜合素質。
雖然孩子千差萬別,但是希望快樂是相同的渴求,喜歡遊戲、玩耍是一致的愛好。因此,給孩子玩耍、看電視、讀課外書的時間,給孩子快樂的童年,是一條適合任何家庭和孩子的教育理念。當然,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因為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不可能采用同一種模式。雖然範薑國一不可複製,但範薑國一所擁有的這份快樂是可以複製的。
我想,如果家長朋友能借鑒一下我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和成長,相信教子會成為一件開心而輕鬆的事情。好爸爸就要讓孩子盡情地玩,我們的孩子都能“玩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