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1 / 3)

左手哈佛財商法則,右手揭曉財富密碼

也許你存了一些錢,但離富人還很遠。

也許你堅信,節約是對得,借錢是一件可恥的事。

也許你是個“卡奴”,還整天幻想著中彩票發大財。

……

你是否想過,也許你與財富的距離隻有那麼幾步,因為你僅僅隻是缺一點點財商?哈佛財商法則告訴你:錢放著不用,就等於“死錢”,你要做的,是改變觀念,合理負債,理智冒險,讓“死錢”變成“活錢”。

哈佛財商核心:錢放著“空轉”,就等於“死錢”

要想捕捉金錢,收獲財富,使“錢”生“錢”,就要學會讓“死錢”變成“活錢”,讓它不停地滾動起來,在流通中為你增值增利。

有這樣一句諺語:錢放著不用,就等於“死錢”。它啟示人們,錢隻有在運動起來的時候,才能發揮它增值的作用。然而在目前這種“投資需謹慎”的金融危機背景下,手中擁有資金的你卻麵臨這樣的困境:不投資,錢財就變成了“死錢”;投資,又不知道投資何種產業風險最小、收益最高?也許下麵這則故事會讓您茅塞頓開。

一個守財奴攢了一大筆錢,從來舍不得花,有一天他幹脆把錢埋到了地底下。從此他不需要任何其他方式來消遣時光,因為光是想著地底下的那筆錢就足以讓他興奮不己。

那筆錢讓他興奮得越久,在他眼中就變得越重要,就越舍不得花。天長日久,由於他經常擔心錢財會被別人偷走,以致吃不好也睡不好,閑暇時就經常在那兒瞎轉悠。後來一個盜墓賊讀懂了他的心思,料定他轉悠的地下肯定有寶,趁守財奴不在時便暗暗地把那筆錢財挖走了。

第二天清早,守財奴發現錢財被人破地而取,頓時發狠頓足,哭天嚎地,傷心得不想活了。一個過路的人動了惻隱之心,問他緣由,他餘哀未平地說:“有人挖走了我的財寶。”

“你的錢財是埋在哪兒被挖走的?”

“就在這塊石頭旁邊。”

“哎喲,都什麼年代了,又不兵荒馬亂的,何必把錢財埋到地裏去?當初你把它放到保險櫃還會有什麼事呢?而且隨時取著花也方便嘛。”

“隨時取著花?天哪,難道我會探求這一點點方便?‘用錢容易賺錢難’這句話你總該聽過吧,我平時哪舍得動它一張票子啊!”

過路人知道了他是個吝嗇鬼,就笑著說:“既然你不想動用錢財,那就再埋塊石頭進去,把這塊石頭當成你原來的錢,那不是一樣的嗎?”

擁有財富是為了更好地幫助自己和別人改善生存的質量,但守財奴隻想占據著錢財,而從不曾想過用錢財去造福,和貧民相比沒有任何區別,反而每天還多了一份擔憂。

這個故事除了諷刺守財奴的吝嗇之外,還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故事中的過路人為什麼會那麼說呢?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過路人的話是頗有一番道理的:守財奴把錢財當作富有的標誌,卻忘記了錢隻有在流通中才會產生價值。那麼埋錢和埋藏一塊石頭,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錢存在銀行能賺取利息,能分享複利效果,認為儲蓄能夠使自己的錢財四平八穩地增加。對此,我不想再多加評論,而是從另一角度問問各位想致富的讀者:你可曾聽說過世上哪個富人是靠儲蓄起家致富的嗎?

將所有的積蓄都存在銀行的人,到了年老時不但致不了富,常常連財務自主的水平都無法達到,這種例子在報紙上時有所見。這不正像故事中“埋錢”的守財奴一樣,把本來可以活起來的錢埋死了,最後甚至成為一無所有的窮人嗎?

錢隻有在運動起來的時候,才能發揮它增值的作用。

因此,你所應該思考的問題是:“錢”在怎樣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價值?在怎樣的情況下“錢”生“錢”、“財”生“財”?

富人的錢是不會存銀行的。他們把錢拿到手中,納入流通,把錢用來辦工廠、開商店、買債券、買股票等。他們的錢以資產形式出現,無論是有形資產如廠房、土地、產品等,還是無形資產如品牌、信用等。

有了這些資產,他們就有了磁場,窮人的錢及窮人本人,就會源源不斷地向他們靠攏,給他們帶來更多的財富。而他們接著又把這些財富作為資本,合理地加以運用,讓它健康運作,時間越久,富人手中的錢財也就變作一棵“搖錢樹”。

生活中人們都有這樣的感覺:錢再多也不夠花。為什麼?因為“坐吃”必然帶來“山空”。俗話說得好,“有錢不置半年閑”,“家有資財萬貫,不如經商買賣”,“死水就怕勺來舀”。試想,一個雪球,放在雪地上不動,隻能是越來越小;相反,如果把雪球滾起來,就會越滾越大。

有一個叫普利策的猶太人,17歲時來到美國謀生。起初他身無分文,在聖路易斯的一家報社,僅以半薪試用一份記者工作。普利策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忍受老板的剝削,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他認真學習和了解報館各個環節的工作,勤於采訪和寫作。他寫的文章及報道的內容生動、真實,吸引了廣大讀者,也為報社創造了巨大的利潤。老板很滿意地聘用他為正式工,很快還提升他為編輯。

經過幾年的時間,普利策對報館的運營情況已經了如指掌,於是他用自己僅有的一點積蓄買下了一家瀕臨倒閉的報館,開始創辦自己的第一份報紙——《聖路易斯郵報快訊報》。但有一段時間,資金嚴重不足。普利策分析當時美國的經濟發展,把自己的報紙辦成以經濟信息為主的報紙,加強廣告部分,把焦點放在廣告上,利用客戶預交的廣告費使自己有資金正常出版發行報紙。就這樣他很快度過了難關。報紙發行量越多,廣告也越多,資金也就越多,他的資金進入了良性循環。沒過幾年,他成為了美國報業的巨頭。

普利策初時身無分文,僅靠打工掙的半薪,然後節衣縮食積蓄有限的錢,一刻不閑置地轉動起來,讓它不斷增值,發揮更大作用,是一位做白手起家而成功的典型。這也正是“有錢不置半年閑”,“讓錢‘轉’,就有錢賺”的體現,是成功經商的訣竅。

一位富翁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耐人尋味的話:“如果一個人手中有一定數額的資金,但他思想上卻不願意把錢用來賺錢,不願意把錢運轉利用,那麼對於他未來的事業來說,就像人體有了充分的血液,但是心髒已經壞死,不再促進血液循環一樣,他的事業也會靜止不動漸而死亡。”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的信息:要想捕捉金錢,收獲財富,使“錢”生“錢”,就要學會讓“死錢”變成“活錢”,讓它不停地滾動起來,在流通中為你增值增利。

其實,讀過一點《資本論》的人都知道,流通增利的奧妙之處在於錢財能夠創造剩餘價值。一個簡單的道理,用錢去購買商品,然後再把商品銷售出去,這時候得到的錢已經含有了剩餘價值,也就是說,原來的錢已經增值了。

商業是不斷增值的過程,也就是錢不停滾動的過程,所以說,與其把錢放在銀行裏麵睡覺,靠利息來補貼生活費,養成一種依賴心理而失去了冒險奮鬥的精神,不如“活”用這些錢,將其拿出來投資更具利益的項目,使錢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時間越久你就會明白“活”錢的威力,而你就會像富人一樣手中有了棵“搖錢樹”,正所謂“財源滾滾來”。

借別人的雞,下自己的蛋

“做商業是十分簡單的事。它就是借用別人的資金!”——小仲馬

借別人的鞋子比赤腳走得快,借別人的雞下自己的蛋吃得香。“沒有能力買鞋子時,可以借別人的,這樣比赤腳走得快。”?

一個17歲隨兄弟至京的“打工仔”、一個用3萬元貸款開始家用電器經銷的“北漂族”,一個三十幾歲的“小夥子”,具有獅子一樣的品質——既有足夠的耐心為將來的機會做準備,又能抓住時機迅猛出擊獲取獵物。他就是中國億萬富豪黃光裕。

黃光裕出生於1969年5月。小時候,黃家家境清貧,最困難時,黃光裕曾拾過破爛。也因為家境困難,他16歲初中未畢業就輟學了,跟著20歲的哥哥從老家廣東汕頭北上內蒙古做生意。

1986年,17歲的黃光裕(那時他還叫黃俊烈)跟著哥哥黃俊欽,揣著在內蒙古攢下的4000元,然後又連貸帶借了3萬元,在北京前門的珠市口東大街420號盤下了一個100平方米的名叫“國美”的門麵。從此,步上電器王國的稱雄之路。

“做商業是十分簡單的事。它就是借用別人的資金!”小仲馬在他的劇本《金錢問題》中如是說。

是的,商業(“做老板”)就是這樣簡單:借用資金來達到自己的目標。這是一條致富之路。富蘭克林是這樣做的,希爾頓是這樣做的,愷撒也是這樣做的。即使你很富裕,對於這樣的機會,你也不應放過。

在生意場上,借過來的“錢”也是資產的一種,故擁有借錢能力亦可說是經營者的一項重要才能。? 如果能將借錢的能力與運用資金的能力互相配合,必可由一文不名變成一個大富翁。當然,這種事情說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

美國具有“商人之神”稱謂的約翰·華那卡,出身貧困,缺乏良好的學校教育,但後來竟成為美國的百貨巨子,甚至被列入名人傳記。他14歲就離開家到書店當學徒,曆盡艱苦,然後一邊從事推銷工作,一邊積累資金,獨資經營一家店鋪。而後,華那卡不斷地構思發展新公司,最後他終於成功,而且被尊為美國商業界的權威。?

從豐富的實踐經驗中,他總結出生意成功的方程式:

生意的成功=他人的頭腦+他人的金錢

無獨有偶,美國第一旅遊公司副董事長尤伯羅斯,在出任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組委會主席時,為奧運會盈利15億美元。而他也是靠著非凡的“借術”而成功的。

借他人的“錢袋”、“腦袋”,發自己的財,需要膽識,更需要技巧。猶太人有一句經商名言:“如果你有1元錢,卻不能做成10元甚至100元的生意,你永遠成不了真正的企業家。”所謂生意的成功,並不是隻顧實行自己的構想,而是巧妙地運用他人的智慧和金錢,以創造一番事業。

美國船王丹尼爾·洛維格一生和船的緣分很深。他年輕時就夢想著成為一名萬人矚目的“船王”,但他那時連收購一隻舊船的錢都沒有。他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一個“借雞生蛋”的好主意。

洛維格靠銀行的貸款把貨船買下來,改裝一新後變成一艘油輪,在當時,做油輪生意比做貨輪生意更賺錢。他那髒兮兮磨破的襯衫領子,讓銀行的人很是懷疑。銀行的人問:“你有抵押的東西嗎?”洛維格和盤托出自己的打算:他打算將改裝後的油輪租給一家有信用的石油公司,而每月所收租金,足以付清每月的分期付款。

因此,他主張把改裝後的油輪的租契交給銀行,讓銀行直接向石油公司收租金,免得再辦分期付款的手續。

現在看起來,這樣的做法有些荒誕不經,銀行似乎大可不必理會這樣的奇談怪論。但細細盤算起來,銀行確實是非常劃算和保險的大贏家。

就洛維格本身的信譽來說,也許難保萬無一失,但改裝後的油輪租給的石油公司確是極可靠的,銀行完全可以放心地收到石油公司的每月租金。即使不可預料的緊急危機、自然災害發生了,也還有保險公司在頂著。況且,就算洛維格的改裝計劃失敗,隻要石油公司還在,就不怕沒地方去收錢。

盤算再三,銀行把錢貸給了他。

洛維格最終用借來的錢買下了那艘舊貨輪,改裝計劃也成功了,一切按原計劃進行。洛維格又用這艘船作為抵押,再另外買船繼續改裝租用計劃,連續好幾年都這樣。當一艘船的租金支付清了銀行的貸款後,船和以後的租金就歸洛維格個人所有。

就這樣,他的資金由少到多,信用口碑越來越好,當然他的穿著也改變了,一切改變得很快。

他自身沒出一分錢,但數年之後就擁有了一隻屬於他的龐大的船隊,最終成為世界船王,名垂青史。

?這個故事可以給我們很多啟迪。所謂生意的成功、財富的積累,並不是隻顧實行自己的構想,而是巧妙地運用他人的智慧和金錢來創造自己的一番事業和財富。

沒有了資本會終生受窮嗎?

一個人要獲得財富,最重要的不是資本,而隻是一個正確的觀念。當你開始思考而財富也逐漸增加時,你會觀察到財富的積累在於一種心態,一種明確的目的,再加上不懈努力。

資本是財富的源泉,沒有了資本,就沒有投資的前提。但是,沒有資本就注定終生沒有財富嗎?答案是否定的,有很多人都是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借助他人的資本白手起家的。美國黑人福勒便是一個從一窮二白躋身富人之列的榜樣。

福勒是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一個黑人佃農的7個孩子中的一個。他從5歲時開始勞動。這並不是什麼特殊的事,大多數佃農的孩子都是很早就參加勞動的。這些家庭認為他們的貧窮是命中注定的,是上帝的安排,所以,他們沒有改變現狀的要求和行動。

小福勒有一點不同於身邊的小朋友們,那就是他有一位不尋常的母親,他母親的不尋常就在於她對“貧窮是由於上帝意願”的“真理”產生了懷疑。她對兒子說:

“福勒,我們不應該貧窮。我不願意聽到你說‘我們的貧窮是上帝的意願’,我們的貧窮不是由於上帝的緣故,而是因為你的父親從來就沒有產生過致富的願望,我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出人頭地的想法。孩子,靠你的一雙手和一個腦袋,我們一定能白手起家……”

母親的話在他的心靈深處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並改變了他一生的方向。他開始想走上致富之路,於是便開始了“空手套白狼”神話般的創業史。

福勒最終決定把經商作為致富的捷徑。他選定的經營項目是推銷肥皂。於是他就挨家挨戶出售肥皂達12年之久。後來他獲悉供應他肥皂的那家公司即將拍賣出售,售價是15萬美元。福勒想買下那家公司,但他沒有足夠的錢。12年零售肥皂隻積攢了2.5萬美元。而此刻福勒構思了一個具有相當冒險精神的“空手套白狼”計劃。他找到了這家公司的總裁,對他說,他打算買下這家公司,他先交了2.5萬美元的保證金,然後10天內付清餘款12.5萬美元。如果10天之內他籌不齊這筆巨款,他的保證金歸公司所有。

於是福勒開始了緊張困難的籌款工作。他向親戚籌借,向銀行貸款,向高利貸者貸款,向投資公司尋求援助。在第10天的前夜,他總共籌集了11.5萬美元,也就是說,一切辦法都想到了,還差1萬美元。

福勒事後回憶說:“當時我已找過了我所知道的一切資金來源。那時已是沉沉深夜,我在幽暗的房間裏,跪下來禱告,我祈求上帝領我去見一個能及時借給我l萬美元的人。我自言自語地說:‘我要驅車走遍第61號大街,直到我在一棟商業大樓裏看到第一道亮光。”

深夜11點鍾,福勒驅車沿芝加哥61號大街前行,他發現了亮光並成功地借到了1萬美元,他成功地收購了肥皂公司並以此為基礎快速擴張。有了向往財富的欲望後,福勒致富火花就不斷地進發出來。幾年以後,憑著對成功的信念與高超的“借術”,福勒便成功地從一文不名的窮小子變成了成功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