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 / 3)

所以,在累積第一桶金時,所有的專家都一致指出——“節儉是關鍵”。因為一般人在開始工作時,都沒有什麼錢,但誰比較節儉,誰累積財富的速度就會比別人快;但另一方麵,因為你重視,所以也養成一些“精明的習慣”,例如打折時買好東西,或哪些穩定收益的品種回報多一點,等等。第二個重要項目是“做好本業”。一個人如果在自己的專業不斷地耕耘努力,不論職位、薪水、獎金、認股權、自己的小生意等,都會有很高的成長率,也是最可以掌握的第一桶金的來源。

個人的儲蓄和資本積累造就了財富,進而成為國家福利的基礎。相反,個人的奢靡浪費卻能夠給一個國家帶來貧困。所以,可以這樣說:每一個節儉的人都是公眾財富的保護者,而每一個浮華的人都是公眾利益的損害者。

???? 其實,人類在天性上更傾向於浪費,而不是節儉。人本身就是最大的浪費者,如果沒有祖輩們時代的勞動和積累,人類也許將一直停留在蒙昧蠻荒的狀態中。

人類的曆史告訴我們,要是沒有節儉的美德,每天隻是不停的消費,不把以後納入考慮範圍,生活中隻有浪費無度,肯定就累積不了物質和精神財富,人的富有,就是不可能的了。?

讓“花錢”為自己帶來快感

“窮人是算計著怎麼控製消費去適應自己的收入,富人是算計著怎麼賺錢去適應自己的消費。”這樣一句無名氏創作的格言被廣泛傳播著,漸漸地成了不少“80後”眼中的真理。

小李原本是個很傳統的人,長期穿冒牌或者無牌西服,吃中式快餐,鮑魚、燕窩都不認識。可是有一段時間忽然鳥槍換炮。身上的襯衣沒有低於400元一件的,出入西餐廳是家常便飯。原來是談了個女朋友。原以為他女朋友是富家千金,結果她家往上數一輩是工人階級,往上數兩輩是農民爺爺,她本人也不過是個收入水平中下的小白領。

“小李以前太沒有出息,區區4000元薪水就滿足了。為什麼會滿足?還不是因為吃得差、住得差、穿得差,整天還盲目樂觀,覺得錢夠用了。”小李女朋友數落他的種種“沒出息”,說得我麵紅耳赤,我應該也在此之列。

“現在我開始激發他的進取精神,提高他的消費水平,讓他覺得錢不夠用,手頭拮據。這樣他才能體會到自己處境艱難,迫切需要改變;才會激發起拚命賺錢的鬥誌!”她侃侃而談……

小李的女朋友後來成為了小李太太,婚後兩人毅然辭職、投身商海,結果不到一年就把從親友那裏借來的本錢虧得血本無歸。按說這下他們的賺錢欲望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激發,遺憾的是已經籌集不到東山再起的本錢。

以超前消費來刺激自己的賺錢衝動,看起來似乎是猛藥,可是賺錢不是下定決心就一定可以賺到手的,猛藥的藥性很容易傷及自己。古人破釜沉舟是在特殊情況下才采用的,並不是沒事就砸自己的鍋玩,逼自己去上餐館。

花錢消費本來應該是件輕鬆愉快的事情,調整好收入水平與消費欲望之間的差距,讓自己不至於感到委屈,也不至於被壓得透不過氣就行了。不管是偽名言還是真名言,花錢的事應該自己做主,除非這錢不是你自己賺的。

這陣子商場都在季末打折,好友打電話來約張芳去血拚。一個下午下來,她逛得頭昏眼花、腰酸腿疼,不過幸好手上大包小包,收獲頗豐。分手的時候,張芳神情興高采烈,臉上洋溢著無比的幸福。兩天後,她卻在電話長對好友長歎了口氣:“買東西的興奮就隻維持了一天,現在再看那天買的東西,我已經覺得沒勁兒了!”怎麼會這樣呢?她不解地問。

不知你是否也有同樣的惱人經驗?投資理財賺了錢,決定買東西犒賞一下自己。東西剛剛到手時,感覺幸福爆棚,然而沒過多久,就發現自己盯著同樣的物品,卻覺得索然無味,甚至大為不解“當初俺是怎麼昏了頭,買了這東西的?”別擔心,你不是這世上唯一的“購物受害者”。因為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若決定花錢犒賞自己,購買東西的物質型消費行為,所給你我帶來的快樂其實十分短暫,甚至如曇花一現。那,該怎麼花錢才能買到長久的快樂感呢?心理家Ryan?Howell的研究找到了答案。

154名平均年齡在25歲的受試者參加了這項研究。Ryan?Howell請受試寫下一段最近花錢購買體驗的經曆,如外出就餐、聽音樂會,旅行等;或是寫下一段最近的購買物品經曆,無論哪一種消費類型,他們花錢的初衷都是為了讓自己開心。然後請他們報告消費後的心理感受。結果發現,花錢買體驗的受試者對所花的錢表示更滿意和高興,並認為這是對金錢的恰當使用。而且,無論收入與支出多寡,花錢買體驗的快樂,遠遠大於物質消費的快感,並且持久不衰。最讓人驚訝的是,不僅花錢者感到快樂,其身邊的家人或朋友也深受感染、快樂指數大力攀升。

也就是說,花錢買體驗,比花錢買物品,更能讓我們買到快樂。Ryan?Howell認為,體驗型消費之所以能帶來濃厚的幸福感,可能在於,一項體驗或是活動,我們往往是和親友共同參與(如旅遊、聚餐等),因此會讓我們親友們的心理連結更加親密,滿足我們的“社會親近”心理需求。同時,體驗型消費(如旅遊、看電影、到偏遠地方當義工等),會讓人感到自己充滿活力,並活在當下。物質型消費(如買房買車、買奢侈品等),卻不會帶來這樣的感受。因為隨著物品的消耗,或是我們心理的日漸適應,短暫的快樂也就消散殆盡。但購買體驗的經曆,卻能長久存儲在我們的記憶之中。換句話說,我們會厭倦美好的物品,但不會厭倦美好的回憶。此外,物質型消費所得的結果是一個具體可見的物品(如包包、衣服、珠寶等),大小貴賤皆可量化衡量,因而更容易招致社會比較,這下還得在心裏嘀咕:“我買的東西比別人擁有的還差遠了!”而當我們傾向於采取“比上不足”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消費行為時,快樂也就消失無蹤了。

反之,體驗型消費所收獲的是獨特的生活經驗、以及基於個人核心價值觀的自我實現的快樂,由此而生的是更深層次的快樂感,並不會因別人怎麼看待這一消費行為而改變。

我自己曾和一群美國飛行醫生(Flying?doctors?of?America)每年花兩個星期,去世界各地偏遠的山區做義診。每一次去都必須自掏腰包,並且大家還募資買大量的醫療藥品,所以每次的旅費,遠比豪華旅遊團來得昂貴許多。這個“超級豪華旅行團”長途跋涉,吃喝簡陋,甚至連洗澡上廁所都是難得享受。義診時天天早起晚睡,還得忍受高山症的折磨,名副其實的“花錢買罪受”,但日後回想起來,這個經驗給我們所帶來的心理滿足及成就感,遠遠大於巴黎豪華購物團,數年後每次想起,都還讓人回味亢奮不已。

所以,其實金錢是可以買到快樂的,隻要學會把錢花在對的地方,就能積累滿滿的幸福感!

不恰當地花錢,就是一種浪費

有很多人在掙錢時十分勤奮,卻不了解該怎樣把錢花在刀刃上,也不懂該如何精打細算。要知道,不恰當地花錢,就是一種浪費。為了美好的未來,一定要時時鞭策和警醒自己,隻要控製好自己,就能避免一時的衝動消費。

若是沒有了節儉,公正、誠實就很難做到。更進一步說,不為將來著想就是一種對婦孺殘忍的不負責任的行為,雖然這種殘忍很可能來源於愚昧無知。比方說,如果一個家庭本就一窮二白,男主人卻一味酗酒,把所有的餘錢都浪費在酒精上,給家人幾乎什麼也沒留下。一俟他死後,妻子兒女一輩子都得與貧困為伍。試問還有什麼比這更殘酷的麼?

?類似的事件其實並不少見,廣泛存在於社會各個階層內。相形之下,那些習慣於浮華揮霍的中上層人士也沒有好到哪裏去,他們也應該感到同樣羞愧。他們一心追求表麵上的光輝燦爛及膚淺的感官享樂,整日生活在驕奢淫逸、揮霍無度之中。他們對金錢孜孜以求並不為別的,就是為了過闊人的生活,繼續沉醉於花天酒地之中。

數年前,議員休斯先生的下院發表演講時指出,英國人的生活水平總的說來太高了。這番話當即引來了不少人的嗤笑。但是,他說的卻是完全正確的。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生活水平還趕不上現在高。人們不得不承認:當今的生活壓力實在太大了,生活節奏也太快了。總而言之,我們的日子過得太奢侈了。把辛辛苦苦賺來的錢浪費掉的同時,其實是在透支生活——我們是在超前消費!

有很多人在掙錢時十分勤奮,卻不了解該怎樣把錢花在刀刃上,也不懂該如何精打細算。雖則有足夠的本領和技能賺錢,可關於怎樣有效的花錢,他們卻是一頭霧水。由於缺乏應有的智慧,那種“得過且過”、“及時行樂”的念頭主導了他們的頭腦。結果,他們很容易就向欲望投降了,至於可能帶來何種後果,那就不在他們考慮的範圍之內啦。其實,如果心中抱持著堅定不移的決心與意誌,這種惰性和健忘是可以徹底戒除的。為了美好的未來,一定要時時鞭策和警醒自己,隻要控製好自己,就能避免一時的衝動消費。

節儉就是要人們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東西,盡量避開放縱奢靡的生活方式。看似微不足道的花銷也可能帶來更大的花費,倘若你根本就不需要一樣物品,卻因為一時衝動買了回來,那麼,即時它再便宜對你來說也是不必要的浪費。而且,你所付出的代價也是昂貴的——不消多時,我們就會養成鋪張浪費的習慣。

一位年輕人是一個公司的職員,有著穩定的收入和體麵的工作。但是因為一念之差,使他遭受了牢獄之災。為了給妻子買一件昂貴的結婚紀念禮物,這個年輕人欠下了一筆債。因為要躲避債主的追討,盡快還清債務,他鬼迷心竅地利用職務之便,偽造了幾張銀行單據,得到一筆錢償還了他的債務。可是,後來東窗事發,他鋃鐺入獄。

這個罪犯曾經接受過很好的教育,有著出色的工作能力,良好的社會關係,還有一位可愛的年輕妻子。但是就因為這一念之差,使他葬送了生活中的一切美好——妻子、孩子和所有關愛他的人。他隻能一個人,孤零零地與鐵窗相伴。

以目前的科學和醫學水平來說,我們暫時還無法解釋人們喜歡浪費、熱衷奢侈,不顧明天的"病根兒"到底在哪裏。但是它的後果卻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目共睹的——那些放縱欲望,經常讓自己入不敷出的人,終將種下苦果,遭到報應,深陷於困境和羞辱之中。

當財富是從魔鬼那裏來的時候(如由詐欺、壓迫和其他不正當的手段而來的),它們是來得快去得也很快。

不要相信那些表麵上蔑視財富的人;他們蔑視財富的原故是因為他們對財富絕望;若是他們發了財的時候,再沒有比這般人愛錢的了。假如一個人僅僅要出入相當,不至貧乏的話,他日常的支出也應當僅及他的收入的一半;若是他要變為富有的話,那他的支出就應當隻有收入的三分之一。即便你是個大人物,那麼不時檢點一下自己的財產也不算是一件自卑自賤的行為。有些人不肯如此做,其原因不僅是大意,可能也有怕檢點之後發現自己已經破產而生煩惱的原因。但是如果身體上有了創傷,不檢驗是不會好的。

習慣性的不節省,盡管有許多值得同情的理由,但結果卻都造成了工薪層的墮落。它也是造成社會悲劇的根源。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無論是社會的悲劇還是個人的不幸,完全是因為人類的愚昧和自我沉迷造成的。雖然造物主創造了貧窮這一現象,但由貧窮而轉變為悲慘,卻往往是人的道德與品德方麵的原因造成的。

未雨綢繆:養成儲蓄的習慣

養成儲蓄的習慣,不僅可以把你所賺的錢有係統地保存下來,也使你步上更大機會之途,並將增強你的觀察力,自信心、想象力、進取心及領導才能,真正增加你的賺錢能力。

存款給人以踏實感;存款給人以希望;存款給人以幸福。拿破侖希爾指出,對所有的人來說,存錢是成功的基本條件之一,但是在那些未曾存錢者的心目中,最迫切的一個大問題則是:“我要怎樣做才能存錢?” 存錢純粹是習慣的問題。人經由習慣的法則,塑造了自己的個性,這個說法是極為正確的。任何行為在重複做過幾次之後,就變成一種習慣。而人的意誌也隻不過是從我們的日常習慣中成長出來的一種推動力量。

一種習慣一旦在腦中固定形成之後,這個習慣就會自動驅使一個人采取行動。例如,如果遵循你每天上班或經常前往的某處地點的固定路線,過不了多久,這個習慣就會養成,不用你花腦筋去思考,你的頭腦自然會引你走上這種路線。更好玩的是,即使你在動身之初是想前往另一方向,但是如果你不提醒自己改變路線的話,那麼你將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又走上原來的路線了。

養成儲蓄的習慣,並不表示你將會限製你的賺錢能力。正好相反——你在應用這項法則後,不僅將把你所賺的錢有係統地保存下來,也使你步上更大機會之途,並將增強你的觀察力,自信心、想象力、進取心及領導才能,真正增加你的賺錢能力。

光是貧窮本身就足以毀掉進取心,破壞自信心,毀掉希望,但如果再在貧窮之上加上債務,那麼,成為這兩位殘酷無情監工的奴隸的人,注定失敗無疑。 隻要頭上頂著沉重的債務,任何人都無法把事情辦得完美,任何人都無法受到尊重,任何人都不能創造或實現生命中的任何明確目標。

很多年輕人在結婚之初就負擔了不必要的債務,而且,從來不曾想到要設法擺脫這筆負擔。在婚姻的新奇味道開始消退之後,小夫婦們將開始感受到物質匱乏的壓力,這種感覺不斷擴大,經常導致夫妻彼此公開相互指責,最後終於走上法庭離婚。

拿破侖·希爾有一位很親密的朋友,他的收入是每個月10000美元。他的妻子喜愛社交,企圖以10000美元的收入來充2萬美元的麵子,結果造成這位可憐的家夥經常背著大約10000美元的債務。他家裏的每個孩子也從他們的母親那巴學會了“花錢的習慣”。這些孩子們現在已經到了考慮上大學的年齡,但由於這位父親負債累累,他們想上大學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結果造成父親與孩子們發生爭吵,使整個家庭陷於衝突與悲哀之中。

一個被債務纏身的人,一定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情去創造或實現理想,結果是隨著時間流逝,最後開始在自己的意識裏對自己作了種種的限製,使自己被包圍在恐懼與懷疑的高牆之中,永遠逃不出去。

“想想看,你自己及家人是否欠了別人什麼,然後下定決心不欠任何人的債。”這是一位成功的人士所提出的忠告,因為他早期有很多很好的機會,結束都被債務所斷送了。這個人很快地覺醒過來,改掉亂買東西的壞習慣,最後終於擺脫了債務的控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