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無法想象在外“營時沒有一大堆營火是什麼樣子。我們的城市住戶中沒有篝火,甚至連壁爐也沒有。壁爐是人的想象力曾經擁有或者能夠擁有的最大靈感之源。壁爐意味深長,總是劇烈地刺激著人的想象,這便是故事為什麼總和火聯係在一起的原因。除非你麵對著一堆火講故事,否則你講不出什麼好故事;除非你身旁有個講故事的高手,否則你麵前的篝火就會有缺憾!

“篝火中有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無法形容的東西,它溫柔地一步步在火光中閃現。就算你將它的魅力一五一十地列舉出來,仍然會在你的清單裏缺少點什麼。

“任何一個親眼目睹一堆真正營火並親身體驗它的莊重與樂趣的人,都會對它念念不忘。巨大的火苗向黑暗的夜空中吐著火舌,一場雪中送炭的大雨,一群快樂的孩子陪伴在左右,黑黝黝的鬆樹林作為巨大的背景,還有頭頂上無法言狀的蒼穹。大家唱啊,喊啊,講故事啊,瘋做一團。在篝火晚會結束時,還有人作一次措辭莊重的講話。這是一種幸福的經曆,將長久地留在記憶中。”

為舉行篝火晚會支招

營火是講故事的絕佳良機,好故事在這裏講得就更精彩了。印第安人的傳奇,戰爭故事、鬼魅故事、偵探故事、英雄的傳說、自己的奮鬥史,或者聊聊天上的星星。不要完全按講故事的程序,過多添加人為修飾的痕跡,而要使它盡量貼近生活。

校園民謠對孩子們總是很有吸引力。可以讓某位領導者以一種很自然的方式先起頭唱一首歌,很快你便會加入其中,低聲吟唱,並且有意想不到的悅耳和和諧。篝火快要熄滅時,可以唱一些比較沉靜的曲子,如《我在肯塔基的老家》等等,或者與此類似的其他民謠。

餘灰尚未燃盡時是烤果醬軟糖的最佳時機。找一根長棍,一頭削尖,插到軟糖裏燒烤(不要放在大火當中,稍微離遠一些),直到軟糖開始伸展開來。哦,那是怎樣的一種美味!你嚐過嗎?在火堆上烤玉米之前,用線或繩子將有皮的一端緊緊綁起來,放到水裏浸泡一小時左右,然後再放到尚有餘溫的熱灰上烤。在水中浸泡是為了防止玉米燒著,而將有皮的一端綁起來則能使玉米的水汽蒸發,而玉米的本色香味則得以保存。大約20分鍾之後,就可以將玉米從火堆上移開享用了。還可以用一把刷子在玉米外表麵刷一層融化了的黃油。不妨試試看。

篝火旁講故事

F.M.伯爾教授曾經講過一個適合在篝火旁邊講的好故事。經過他本人同意,現將它作為一個例子描述如下:

人們是怎樣找到“大神”的在遠古時代森林覆蓋著除沙漠和河穀之外所有地區的時候,人們以所能找到的植物的果實和漿果、能夠射中或捕獲的野獸動物為食。那時,他們身披獸皮,住在洞穴裏,沒有什麼思考的時間。但是,隨著人們長得日益強壯和機敏,並學會了如何群居的技巧,他們便有了更多的思考時間,也有了更多用於思考的素材。

人類已經學會了許多知識。他們已經知道酷暑之後便是嚴寒,冬天之後便是春天;知道太陽早上升起、晚上消失。他們說,當太陽照射在水麵上的時候,偉大的水也顯得平易近人,但是當太陽隱藏起來而狂風在水麵刮起的時候,水便會變黑、發怒,將他們的輕舟掀翻。他們發現,將兩塊火石撞擊在一起或者摩擦幹燥的木棍,可以點燃幹枯的苔蘚;燃起的火焰可以使夏天在冬天出現,白晝在夜晚出現;燃燒的火苗會饑餓,必須吃東西;如果讓火逃脫,它們就會吞噬森林,隻有水才能阻止它們。

人們學會了這些知識和其他許多知識,但是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自然是這個樣子、它又是如何變成這個樣子的。人們開始思索,而通過這條漫長的思考之路,他們找到了“大神”。

在人們剛開始學會思考的時候,出現了一個名叫“喔”的男孩。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這個“喔”在語言中的意思是“來源”。他躺在母親的臂彎裏,母親慈愛地撫摸著他,心想:“他的身體就是我的身體,但是這個生命從何而來——這個像我卻又不是我的神靈是從哪裏來的呢?”他父母看到了母親眼中的疑惑,便說,“他到底從哪裏來?”當時誰也無法回答,於是他們便叫他“喔”,借以提醒自己不知道他來自何方。

隨著“喔”一天天長大,他變得比部落中的所有其他人都更加強壯、腳步也更加敏捷。他成了一個出色的獵手。他知道各種風是怎樣刮的,能夠讀懂季節來臨的征兆。長大成人後,大家推選他當了部落的酋長;當他在會議上講話時,大家洗耳恭聽,但是“喔”仍然不滿意。他的名字是一個謎,成天縈繞在他的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