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老婦人(1 / 3)

第四部山野達人

“達人”一詞在中國最早見於春秋?左丘明《左傳?昭公七年》:“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這裏的“達人”是“跟上來的人”的意思。後來指通達事理、明德辨義的人。現代的“達人”,多受台灣流行用語影響,來源於日語“たつじん”(羅馬文:tatsujin),是日語漢字直接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指經過長年的鍛煉,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得到某個領域真諦的人。簡單來說就是高手或奇人的意思。

該部分主要講述鄉村中的名人異事(“達人”),作者不是東家長西家短嚼舌頭,隻是人雲亦雲道聽途說罷了。

湘村紀事

第二十八章老婦人

瞎眼,幹癟的嘴巴、幹癟的奶袋、幹癟的小腿肚子、幹癟……簡極就是包了一層皮的骷髏。有人說,像木乃伊不就得了,可我沒見過木乃伊,我隻見過如此幹癟的老婦人!

這個幹癟的老婦人終於死了,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裏一命嗚呼了!這是第二天人們給她送飯才發現的。在湘南,冬天下雨的時間比下雪多,但同樣寒冷徹骨。她家的屋頂漏雨,床上的老棉被被雨水淋濕透了,幹癟的老婦人就這樣被冷死了!很難想象在寒冷的冬夜一個生命終結的那段情景!象她這樣的人,人們認為她早一天死就早一天解脫,就是俗話說的早死早超生。可上天作弄,讓她生不如死地在世上苦熬了九十多個年頭,讓她活到幹癟得不能再幹癟,是幸還是不幸?是折磨懲罰還是上天眷顧?為此,村裏的人還是有點自責:為什麼沒早發現她屋頂漏雨呢?人們都這樣搖頭歎道。

第二天,天放晴,村裏的人就為她舉行了隆重葬禮。

全村出動,連三五歲的小孩也都來舞花圈挽聯,劈劈啪啪的鞭炮聲、嗚哩嗚啦的嗩呐聲、咚咚嗆嗆的鑼鼓聲……齊奏哀樂。幹癟的老婦人被裝進一具烏黑的棺材板裏,由八個壯漢毫不費力地抬上了墳山,挖個深坑就埋了。墳頭插滿了紙花圈,花圈在寒風中搖頭晃腦,看不出半點哀傷的樣子!是的,為何有哀傷呢?她的死也許是件好事,不管是對死去的她還是對活著的人們。沒有一個人為她哭,為何要哭呢?人們都在心底裏替她高興!

她有一個親生女兒,就嫁在白河對岸的那個村子。但這邊村裏的人不準她來參加老婦人的葬禮。平時,也不許她進這個村子。所以,她不敢來。她怕被憤怒的人們裝進豬籠拴上大石磨盤沉入白河。怎會這樣呢?這看起來不合情理,這事就有點怪異了!

其實一點也不怪異,每次老婦人的女兒來看望瞎眼的老婦人,總要把村民湊給老婦人的米鹽的大部分搬到白河對岸的她家裏,甚至連半塊肥皂也不放過!她女兒的行為村裏的人開始還不好出麵指責她。後來,她膽子更大了,幹脆每次都“三光”。村民生氣了,每次見她都給她白眼。可這個女人就是厚顏無恥,一點也不識趣。直到她把老婦人的房子賣了,買主要趕老太婆走好拆了她的舊房利用宅基地建新房,才引起了村民的公憤。揚言道:隻要那個“不要臉的”(老婦人的閨女)還再進這個村,定要將她裝進豬籠係上磨盤扔進白河,即當地人們說的浸豬籠,活活淹死這個天殺的沒人性的女人!從那後,那女人就再也沒越過白河,就是大年三十也沒過來過。老婦人是瞎子,好幾年前就瞎了,多年都吃“五保”,但政府給的錢遠遠不夠她生活。因為她自己還能摸索著做飯洗衣,所以村民就給他湊米鹽和柴禾(木炭)讓她自己照顧自己。老婦人因眼睛瞎了,淘米做飯老放不準水量,常把飯燒糊了,老遠就嗅出她燒糊飯的焦味。逗得我們小孩子拍手唱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