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伍嫂(1 / 3)

湘村紀事

第三十五章伍嫂

天空,異常的陰沉,沒有風,也不見下雨。偌大的曬穀場上,平擺著一個大簸箕,簸箕周圍,圍了七八個人,一個三十多歲的女人正守在簸箕邊不停地抹眼淚。簸箕裏麵,躺著一個一歲左右的幼兒,幼兒的臉呈現出青紫色,看起來有點恐怖。

我也在圍觀,那時候的我還是一個不滿十歲的小男孩,因為膽兒小,隻能相隔十多米,遠遠地看著這不幸的一切。

一個四五十歲滿臉胡須的大叔正大聲叫喊著:“快拿鍋來,快拿鍋來!”

很快,另一個大漢背來了一口碩大的釀酒用的荷葉鍋,把鍋反過來,罩在幼兒身上,然後用一個小鐵錘敲打著鐵鍋底部,發出響亮的丁丁當當的聲響。

據說,很多幼兒在將死之時,用這種方法都能讓小孩起死回生。

可是,這一次竟然沒起作用,敲了許久也沒見那孩子醒過來,那女人哭得更傷心了,幾乎是在嚎啕,隻見她坐到了地上,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訴說著什麼。

幾個男人用一床破草席把那個斷了氣的小孩裹了起來,抬到一個專用來埋小孩的亂墳崗裏草草埋了。加上剛才的這個,那女人已有三個小孩葬在這裏了,第一個,帶到了半歲,無緣無故的,就死了;第二個,帶到了兩歲多,都會說話了,會叫媽叫爸了,也不知什麼原因,死了。這次是第三個……

這個女人就是伍嫂。

記憶中的伍嫂很瘦,身材就象柳條兒,走在外麵,幾乎可以被風吹倒。她臉上經常洋溢著笑,不管生活有多困難她也總是笑。她的一隻眼睛有蘿卜花(白內障),看起來有點讓人不舒服。所以她眼睛老眯成一條縫兒,不知是天生的還是故意的,那眼縫,和銀行的ATM櫃員機那個插卡孔差不多寬。

不知伍嫂姓伍還是在家排行老五,隻知大家都叫她伍嫂。那時,農村盛行“棉花換紗”的婚姻風俗,所謂“棉花換紗”,就是兩家人都很窮,男的都討不到老婆,就讓這家的兄妹跟那家的兄妹倆互換結婚,這樣一來,兩家人都解決了婚姻上的難題。伍嫂就是通過“棉花換紗”這種婚姻風俗嫁過來的,由此可見,她婆家的條件並不好。

接連死了三個孩子,婆家人感覺事情有點怪,於是婆婆用小腳走路去了三十多裏外的一個仙娘婆(農村的巫婆)家,去問個明白。當然我沒去過,隻聽婆婆回來時說伍嫂命帶克星,是克夫克子之相。這下可不得了,男人動不動就對伍嫂發脾氣,有時他喝了點燒酒,便對她拳打腳踢,每每都打得青一塊紫一塊的。伍嫂隻能是忍聲吞氣,任這個男人打罵。誰叫自己命不好呢!

周圍的鄰居鄉親們聽說了此事,就把伍嫂當瘟神一樣看,都不敢跟她說話,更不敢與她為伍,此時的伍嫂不叫“伍嫂”倒成了人見人怕的“梅超風”,小孩子們看到了她,也都遠遠地避著,不敢靠近,怕她的九陰白骨爪!

可即便如此,婆家不能讓自己絕後,在鄉下農村還遵循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封建陋習。得想個好的辦法,一家人都在為此事苦惱。可事也有幾個那麼巧的,那是在一個比較寒冷的冬天的黎晨,一家人都還在睡夢中,忽聽到門外有嬰兒的啼哭聲,開門出去一看,隻見門邊擺著一個大竹籃,竹籃裏是一個用破棉被包著的嬰兒,正哇哇地哭。

這嬰兒是個女嬰,雖然如此,婆家人依然高興,都說伍嫂會克子,這孩子不是她親生的,總該安全了吧?於是全家人好好地慶祝一下,還給女嬰取了個小名:妞妞。

伍嫂精心地照顧著小妞妞,給她吃家裏最好的,穿最好的,不讓她挨凍挨餓。每每看到健康活潑的妞妞,伍嫂感到很幸福,那感覺,就象是剛吃過蜜糖。

在農村,有一種自製的零食叫“薯粑粑”,是用燜熟的小紅薯製成的紅薯片,小孩都愛吃。在農村老百姓收紅薯時小個的紅薯都不要,就丟棄在土裏。而這小紅薯是製“薯粑粑”的最好原材料。這個時候伍嫂背著妞妞到土裏撿小紅薯。還唱著開心的歌謠:“撿薯根根,做薯粑粑,給我崽呷……”

很快妞妞長到三四歲了,一個六月的下午,天氣有點悶熱,伍嫂帶著妞妞去割豬草,野外的青草到處都是,且都是綠油油的,伍嫂讓妞妞一個人在一塊空地上玩,自己就去割豬草。

也不知過了多久,忽聽到妞妞大哭起來,伍嫂趕忙奔了過去,隻見妞妞身旁有一條菜花蛇在高昂著頭,嘶嘶地吐著它的長信子(舌頭),似乎要向人類挑戰,讓人感到恐懼。伍嫂趕緊用棍子趕走了蛇,然後看孩子的腿上,流出了烏血,傷口周圍已變成了紫色——妞妞被蛇咬了!

伍嫂急忙抱妞妞來到小溪邊洗淨了傷口,然後用嘴幫妞妞吸?毒血,吸完後,又背起妞妞趕往鎮醫院。

那時候,村裏還沒有修公路,有公路的地方也隻有拖拉機在開,拖拉機慢吞吞的,比人快不了多少。所以伍嫂也不敢多想,背起妞妞一路狂奔。去鎮醫院有七八裏的路程,半個小時後,終於趕到了醫院裏。伍嫂也累得散了架,快虛脫了,還不停地向醫生哀求:“求您了,大夫,快救救我的孩子!!”。此時,妞妞已是奄奄一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