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桐葉粑(1 / 1)

湘村紀事

第六十一章桐葉粑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也叫鬼節,很多的地方盛行放河燈,而在我的故鄉湘南卻有用桐葉粑祭祀先祖的習俗。

著名小說家台靜農寫的《紅燈》中那個孤苦無依的銀娘,費盡了心血製作一盞燈,在鬼節的晚上,放入河中,悼念被軍閥殺害的獨子。

小說描寫道:

“哦!哦!看那燈!”亂雜的人聲頓時停止了,目光都轉移到河中心漂浮的大河燈上麵。

大河燈的前麵是由一個小小的紅燈引導著,順著河水漂。

大河燈沉重,走得遲緩,這小紅燈早順著水勢,漂到大莊前麵去了。河燈好象有一股崇高的力量籠罩住了整個大莊,人們頓時都靜默了,莊嚴地對著那盞小紅燈,直待大燈來到的時候,小紅燈已孤獨地遠去了……

這似乎使我看到了銀娘佝僂著身子在黑夜的河邊放燈,白發人送黑發人,這鬼火一般的燈照徹亡者之靈。

在我的故鄉,相傳很久以前也有漂河燈的習俗,這河燈隻是送給客死他鄉的親人。漂河燈或在河邊插招魂幡都是一樣。這種場麵在戰爭或饑荒年代特別多。對於正常亡故的先輩,則是當做老客請回家吃桐葉粑。

在湘南的山村,老百姓都種植很多的桐樹也叫梧桐,結的桐子果可以榨桐油。桐油不僅可以代替煤油點燈還可代替油漆刷家具和鬥笠防腐防水,桐油還可煉成粘膠,桐木可以製作琴。中元節在我的記憶中,所見的是每家每戶都蒸桐葉粑。過節前幾天,大家都去采摘桐葉。桐葉的葉片要寬圓整潔,然後用水洗淨,再把混和好的江米粉或高梁粉(可以加入白糖)放在桐葉中間,順著葉片中間的莖稈把葉片一合,就包好了一個。再把包好的桐葉粑放在用竹篾編成的笚子上,放入蒸鍋就可以蒸製成香噴噴的桐葉粑,這種桐葉粑可以直接食用,吃起來有種特別的香味。桐葉粑呈半月形,意思是七月半,桐與同諧音,指人與鬼一同食用的意思。

當然,這粑不是馬上就給人吃,而是放在米篩或團箱裏祭祀先祖(俗稱老客)用的,從七月十一日放至過鬼門關時,即傳說列祖列宗回家時起,每天用桐葉粑祭祀一次,直到七月半的夜晚子時,焚燒紙錢打發老客(指那些死去的老祖宗)回去以後才可以開始吃。

放了這麼多天,桐葉粑早就返生了,要重新放入蒸鍋再蒸一次。小孩子迫不及待就偷出一兩個躲在灶堂邊用火煨著吃。把桐葉粑放在灶膛剛燒過火的柴禾灰中心,幾分鍾後桐葉就烤焦了,能聽見劈啪作響,用兩根小棍子(樹枝)夾出來用手在桐葉粑上輕輕一拍,桐葉化成碎片紛紛落下,剩下脹大黃燦燦半月形的粑,淡淡的桐葉馨香留在上麵,吃起來香脆可口。

每當我看到中元節那種繁瑣的祭粑活動,我就問母親:“人死如泥,還有什麼老客?”母親說:“老客肯定有,沒有老客怎會有你們這些小孩子?老客回來時,都坐在桌子上,吃飯呢就流著口水、鼻涕,小孩子看了害怕,玉皇大帝知道後,就用一張紙隔了起來,所以陰陽隔張紙。”現在,我明白祠堂立靈牌香火接後代,隻表示對亡故先輩們的一種緬懷。然而,故鄉飄香的桐葉粑,象清明的寒食、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餅,成為別具特色的民間小吃,延續了古老的傳統也豐富了我們的飲食文化。

(第六十一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