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紀事
第六十七章熊羆嶺
熊羆嶺遊記
羆:熊的一種,也叫棕熊、馬熊或人熊,能爬樹會遊泳,體重最大可達八百餘公斤,古稱羆。熊羆就是大熊的意思。
熊羆嶺,山名,地處湖南省祁東縣靈官鎮西部,恰好位於祁東和祁陽兩縣的分界線上,以高、險、峻著稱。自古以來,這裏便流傳著一句民謠:“上有熊羆嶺,下有溘浪灘。熊羆嶺,哪是山?離天隻有三尺三,人過要低頭,馬過要卸鞍;溘浪灘,水流急礁石多,魚過要壓扁,穀過要成殼”。
傳說明朝時,官府解運漕糧,陸路要經過高峻崎嶇的熊羆嶺,水運要經過礁多水急的溘浪灘,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怨聲載道。當時的戶部尚書陳薦係湖南人,體察家鄉人民的疾苦,想奏請皇上免去當地解運漕糧一事。可怎樣才能讓一輩子都待在皇宮裏的皇帝信服呢?於是他親自去了一趟熊羆嶺和溘浪灘,在熊羆嶺他踩扁自己的官帽,在溘浪灘邊,他抓了一條在當地叫苦鯿的小魚(扁平狀,硬幣大小),回京後稟告皇上。說:“皇上啊!那熊羆嶺太高了,我爬上去時一不小心把帽子撞扁了,離天隻有三尺三啊!溘浪灘水流急礁石多,小魚都是扁平狀的才能遊過!”於是拿出帽子和那條扁平狀的小魚給皇帝看,接著說“至於,馬過要卸鞍穀過要成殼,可能有點誇張。這當地老百姓解運漕糧還是很辛苦啊!若不免除,讓天上的人(神仙)見了怕是會說閑話的!”。皇帝一聽,有道理,於是下旨免除。如今,“陳薦大人奏免漕糧”的故事仍為祁永人民所讚頌。
為親睹熊羆嶺風采,我特地去了一趟靈官鎮。車子沿著陡峭的山路盤旋而上,一路上我們津津有味地聽著村支書的介紹:遠古時候,熊羆常常出沒於這一帶的山嶺,這裏故得名“熊羆嶺”。
車子隻能停留在半山,後麵的崎嶇山路要手腳並用徒步攀登才能通過,斬荊棘攀崖壁好半天才到達山頂。站在山頂,山風微微襲來,倍感涼爽。眺望遠方,雲霧繚繞,隱約可見挺拔的山勢逶迤數十裏。俯看近處,隻見腳下峰巒疊起,一片蒼翠。置身於奇妙的大自然中,頓覺心曠神怡。
時間已近中午,山中雲霧逐漸散去,眼中的景致更加清晰。一望無際的田野伸向遠方,隻見阡陌縱橫,紅磚黑瓦的房舍點綴其中,好一派寧靜祥和的田園風光啊。
在靈官鎮,除了熊羆嶺外,另一個景點不能不去。那就是有著很多傳說的石留仙。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位於石留仙村的石留仙山,海拔629米,是祁山的第二高峰,僅次於東部的三分堖,但這裏卻流傳著許多關於“石留仙”的傳說。在村民的帶領下終於見到了那一塊巨大的石頭,就是傳說中的那塊“留仙石”,盡管歲月流逝,今天已經看不出她的靈異之處,但當地老百姓仍然相信,正因為她,這裏才成為一塊風水寶地。
雙泉井的人對“石留仙”的傳說與靈官殿的人不一樣。
很久以前,祁山西峰腳下有一個百家嶆,這裏綠水環繞,湖塘星羅。因為此處常年不旱,物阜年豐。有一年大旱,這裏仍然塘盈井滿。一個叫化子在此討碗水喝,但任他怎樣求情,這裏的人也不施舍,叫化子隻得悻悻而去。他又來到了附近的一個貧窮山村,這裏塘幹地裂,禾苗枯萎,連飲水都十分困難,但這裏的人們卻取水沉澱後送給他喝,叫化子十分感動。當他起身離開時,一塊石頭掛住了他的爛衣角,他風趣地說:“人不留,仙石留啊!”原來他是天上下凡的神仙來凡間造化人們。之後,百家嶆的水不知什麼原因都流走了,而原先缺水的那個村子卻多了兩口水井,清泉而出,人們把它叫做“雙泉井”。緣於此,人們修建石留仙寺於祁山西峰,祁山西峰也得名石留仙(山)。
經過一個鍾頭的登攀,便來到了接近山頂的石留仙寺。寺院規模不大,坐南朝北,內有如來,觀音等佛像,每逢菩薩生日,這裏香火十分旺盛。
登上山頂,出現一片平地,滿是殘牆碎瓦,原來這是文蛤時期被毀壞的一座祖始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