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石門(1 / 1)

湘村紀事

第七十五章石門

在我國,叫石門的地方有很多,屈指一算,不下七八個:廣東有個石門森林公園,重慶津江有個石門鎮(有座大佛寺),漢中有座戰國時期人工開鑿的石門,就是湖南常德也還有個石門縣……而我要說的石門是湖南祁東境內的石門。

石門亦稱石門口,位於祁東縣城西北42公裏的馬杜橋鄉廟衝村境內,兩山高聳對峙,拱立如門,故名。

站在石門外遠眺,山巒錯落有致。一座高高聳立的石門山橫亙在我的麵前,整個是那種鐵灰色的大青石,氣勢磅礴,如刀砍劍削,鬼斧神工。

就像欣賞油畫那樣眯眼粗看,那就是一扇巨大的石門,很莊嚴巍峨,如同小山村的抽煙老漢,顯得如此的沉重和寡言少語。那光滑的石坎上,沒有土沒有泥,所以沒有長樹,也沒有長草。那一道道被風雨剝蝕留下的傷痕和裂隙,彰顯著蒼涼和悲壯。驚奇的是石門頂端卻斜長著一株碩大的青鬆。

初入石門口,兩邊高岩夾立,峭壁上合,仰視天呈一線。

水從石門的缺口處流出,長年的流水,把石頭磨成光滑的圓形槽溝。水順著槽溝向下流去,形成一道數十米高的瀑布。瀑布底下衝刷成一個深潭,潭水溢流出形成一條小溪,小溪在石頭上嘩嘩地流向石門之外。溪水清澈見底,是那樣的溫柔,溫柔得象一隻依膝而臥迷人的小貓咪。我從溪的一邊踏著那些藍灰色的大石塊跳躍過去,中間忍不住蹲下身去撿拾幾顆那溪中的五彩斑斕的鵝卵石,掬一把溪水洗臉,也忍不住捧一小勺入口品嚐,溪水緩緩流進腹中,感覺是一種涼絲絲的甘甜。

越過小溪前行數百步,便到山下潭邊。顧頭回望,水像一把斧子把山劈成了兩半。這一山一水,一高一低,一剛一柔,一陰一陽,構成了石門這一幅完美的山水畫卷。溪中大石塊阻擋住了水,水在懸崖絕壁間蜿蜒,呈現S字形。山是靜的,一聲不吭;水是動的,連綿不絕;就像少年和姑娘,難怪有人能寫出《阿裏山的姑娘》這首歌。

這裏的岩石上,由於有水,盡管光照時間少,但石頭的縫隙間長著很多匍匐的藤蔓和那些矮小的灌木叢。雖然很矮,很柔弱的樣子,卻頑強地生長著,與自然抗爭。

從瀑布的下麵向上走,石級就開鑿在岩石之上,一麵鄰水,一麵依山。一根棕樹杆搭成的獨木撟連接溝壑的兩岸,似乎就是個橋的意思。

置身門中,人如井底之蛙。走在門裏,似乎兩邊的山正擠壓過來,心裏感到一種無形的壓抑。沿著那溪邊岩石上的小徑石級繼續往上走,進內數百步,則豁然開朗,如桃源洞天。山林中散布著由三五間黃色夯土牆和黑色的瓦頂構建的小屋組成的小山村,顯得是那樣的寧靜和祥和。此時節,秋高氣爽,放眼望去,田疇平展,房舍散布,頓覺清幽雅靜,好一個“湘南桃源”啊!

昔時曾建石門庵於此,多有隱士來此避世。據說,明代偉大的思想家王船山於順治八至十一年(1651~1654)曾隱居石門一帶。

再往前行一裏地便無路可尋,於是原路返回。

石門林深竹密,流水潺潺,聽那嫋嫋的梵音,看這高山流水,使人?流連忘返。今天,這裏仍然是一方淨土,外觀其壯美,內感它恬靜,林深山幽幾乎與外界隔絕,淨化著遊人的心靈。

是啊,很多的名人高士隱居於此,愛它,愛它如世外挑源般的與世無爭。

選自《祁東論壇網》

(第七十五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