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悉尼歌劇院
奇跡概覽
悉尼歌劇院,又稱海中歌劇院,是世界著名表演藝術中心。它聳立於悉尼市新南威爾士州首府悉尼市貝尼朗岬角上,南端與市內植物園和政府大廈遙遙相望,緊靠著世界著名的海港大橋的一塊小半島。它三麵環海,其建築造型新穎獨特、雄偉瑰麗,猶如一組揚帆出海的船隊,也像是一枚枚屹立在海灘之上的潔白大貝殼,與周圍海上景色渾然一體,富有詩意,現已成為悉尼的標誌。
⊙奇跡探秘:
1.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是誰?
約恩·烏鬆(1918-2008),丹麥建築設計師,悉尼歌劇院的設計者。
烏鬆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他的父親是位才華橫溢的造船設計師。不同於其父精湛的繪圖技巧,烏鬆受瑞典畫家卡爾·吉伯格的啟發,養成了隨性的繪畫手法。在哥本哈根皇家藝術學院讀書時,他在兩位名師指點下,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興趣,尤其偏愛中國建築古籍《營造法式》。1958年,烏鬆來到中國,曾在北京拜會中國著名建築史學家梁思成,並當麵請教有關《營造法式》的問題。
1957年,38歲的烏鬆結合瑪雅、中國等多元文化,以“白瓷片覆蓋的三組貝殼形混凝土拱頂”方案在30多個國家的230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最終贏得悉尼歌劇院設計權。
走近奇跡
悉尼歌劇院位於澳大利亞悉尼市,是20世紀最具特色的建築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表演藝術中心。悉尼歌劇院設備完善,使用效果優良,是一座成功的音樂、戲劇演出建築。該歌劇院1973年正式落成,2007年6月2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文化遺產。
悉尼歌劇院的建造計劃始於1940年,當時進行戲劇表演的場所悉尼市政廳對於戲劇表演來說太小了,於是悉尼音樂學院的院長尤金·古森斯遊說建造一個能夠表演大型戲劇作品的場所。1954年,古森斯這一要求得到了新南威爾士州總理約博·卡希爾的支持。
1955年,政府公開征求世界各地的設計作品,曆經1年的時間,共征得來自32個國家,233個參賽作品。1957年,由4人組成的評委會審議這些設計方案,而最初這個設計方案卻被埋沒在廢紙簍裏麵,其中一位名叫伊爾羅?薩裏南的評委注意到了並很欣賞這張圖紙,說服另外3位評委,最終丹麥建築師約恩·烏鬆的設計中選。
悉尼歌劇院的建築工程開始於1956年,耗資高達1200萬澳幣,1973年10月20日正式開幕。主持這一隆重慶典的,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出席開幕式的還有很多其他各國元首。當天,在小小的岬角上,共有100萬身著盛裝的觀禮者,場麵壯觀盛大。
不過,歌劇院在建築期間,卻經曆了重重困難。工程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施工的難度太高。從構造施工角度看,尺度如此巨大的貝殼體很難被建造出來,最後設計師用預製鋼筋混凝土製成,後在表麵鑲以瓷磚。由於施工難度大,烏鬆與工程人員日夜兼程,逐一解決了從整體布局、框架結構,到基礎工程、內部裝修的種種難題。
但施工進度,不得不一再拖延,工程的費用,一漲再漲,已超出了預計的費用。期間,為了籌措經費,除了募集基金外,澳洲政府還曾於1959年發行悉尼歌劇院彩券。也是因為資金問題,政府與烏鬆曾因為資金發生矛盾,最後烏鬆攜妻子被迫離開澳大利亞。
到劇院完工時,造價已達預算的14倍。後來有人將這些寫成了一出歌劇,名字是“世界第八奇景”,詳細描述了悉尼歌劇院建造過程中的重重困難。
悉尼歌劇院主要由兩個主廳、一些小型劇院、演出廳以及其他附屬設施組成。兩個大廳均位於比較大的帆型結構內,小演出廳則位於底部的基座內。其中最大的主廳是音樂廳,可容納2500餘人,音樂廳最特別之處是位於音樂廳正前方,有一個由澳洲藝術家羅納德·夏普(Ronald Sharp)設計建造的大管風琴,號稱該琴由10500個風管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機械木連杆風琴。此外,整個音樂廳建材使用均為澳洲木材,忠實呈現澳洲自有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