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我們遠離榮譽、喝彩,但我們並不比那些盡享喝彩、大顯風光的“主角”遜色,因為我們也無時無到不為社會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光和熱,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紅花,社會必須要有綠葉襯托,這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誰也無法抹去綠葉的功勞。淡看眾人的關注,習慣過普通的生活,腳踏實地,平視眾生,用簡樸的方式維護自己純淨的空間,讓那些塵世喧囂、名利誘惑,不再困擾自身。安靜的快樂,往往能夠忍耐寂寞、孤獨,經得起世間的風風雨雨,經得起生活中的種種磨難,活得自然灑脫。
4.謙虛是種美德,更是成功的鑰匙
謙虛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有自知之明,承認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居功不驕;對人能知其所長,虛心好學。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謙虛是藏於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發芽滋長。”世上凡是有真才實學者,凡是真正的偉人俊傑,無一不是虛懷若穀,謙虛謹慎的人。
愛因斯坦是20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相對論以及他在物理學界的其他方麵研究成果,留給我們的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完的財富。然而,就是像他這樣,還在有生之年中不斷地學習、研究,活到老,學到老。
有人去問愛因斯坦,說:“您老可謂是物理學界的空前絕後了,何必還要孜孜不倦地學習呢?何不舒舒服服地休息呢?”愛因斯坦並沒有立即回答他這個問題。而是找來一支筆、一張紙,在紙上畫上一個大圓和一個小圓,對那位年輕人說:“在目前情況下,在物理學這個領域裏可能是我比你懂得略多一些。正如你所知的是這個小圓,我所知的是這個大圓,然而整個物理學知識是無邊無際的。對於小圓,它的周長小,即與未知領域的接觸麵小,他感受到自己的未知少;而大圓與外界接觸的這一周長大,所以更感到自己的未知東西多,會更加努力地去探索。”
由此可見,凡是才識、學問越高的人,在態度上反而越謙卑,希望自己能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往往具有謙虛的品格和接受批評的雅量。
自古以來,謙虛就是一種美德,文學中有許多這方麵的格言警句啟迪人們。如“謙受益,滿招損”,“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麵花”,“百尺竿頭,還要更進一步!”不論你從事何種職業,擔任什麼職務,隻有謙虛謹慎,才能保持進取精神,才能增長更多的知識和才幹。因為謙虛謹慎的品格能夠幫助你看到自己與他人的差距。
梅蘭芳是我國著名的京劇大師,在京劇上的造詣曾享譽國內外,是京劇界首屈一指的佼佼者。除了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他還有一雙丹青妙手。他曾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虛心求救,總是執弟子之禮,並常常為齊白石磨墨鋪紙,毫無顧忌自己的名角身份。
如果說因為齊白石是名畫家,梅蘭芳在他麵首表現出謀慮的一麵純屬正常,那麼能夠稱一個普通人為師,就足以見得梅蘭芳是何等的謙虛了。
有一次公演出京劇《殺惜》時,他從眾多的叫好聲中聽到一位老人說“不好”。演出結束後,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便趕忙找來那位老人請教。他恭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您說我不好,想必有高見,還望先生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人說:“按梨園規定,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台步,應是上七下八,可是先生您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一聽,恍然大悟,連聲稱謝。從此以後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看他演戲,並請他指正,稱他為“老師”。
由此可見,謙虛是一種偉大的好學精神,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
俗話說,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擁有驕傲的資本,因為任何人,即使他在某一方麵的造詣很深,也不能夠說他已經徹底精通。“生命有限,知識無窮”,任何一門學問都是無窮無盡的海洋,都是無邊無際的天空。所以,誰也不能夠認為自己已經達到了最高境界而停步不前,趾高氣揚。
隻有那些膚淺而又短視的人,才會喜歡在大家麵前粉飾、吹噓自己。他們總是陶醉在自我營造的一種自命不凡的感覺中,自己的所作所為都受其支配,總會不厭其煩地提醒別人自己做了多少事情,提醒別人自己的知識多麼淵博,生怕別人把自己給忽視了。這恰恰顯示了他們的淺薄和無知,效果隻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