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的小說《項鏈》中,講述了一個因為虛榮付出慘痛代價的例子:小說中的瑪蒂達和丈夫過著小康的生活,本來日子過得還算平靜,但是瑪蒂達偏偏羨慕上層社會的生活,成天夢想著過上流的生活而對丈夫抱怨不止。
有一天,她要去參加一個機會難得舞會,可是苦於沒有像樣的首飾。為了達到目的,她特意去向朋友借了一條名貴的項鏈,戴上項鏈、穿上禮服後,她身上散發出了迷人的光環,她想:自己一定是全場最漂亮的人。果然,舞會上的她燦爛奪目,成為全場賓客的焦點人物,這讓她感到特別滿足。可不幸的是,舞會結束後,她忽視發現項鏈不見了。
也因為虛榮心理,她與丈夫不敢告訴朋友真相。為了給朋友一個交代,夫妻倆隻好四處借錢,悄悄地買了一條一模一樣的項鏈還回去。
從此,她的悲慘生活就開始了——為了償還賠償項鏈所借貸的高額費用,她與丈夫花了十年的時間,辛苦做粗活賺錢。
十年過去,當他們還清債務之後,她早已失去了青春的風韻。
然而,她卻偶然得知,朋友當年借給她的項鏈,不過是一條玻璃造的假鑽石項鏈。
作者寫到朋友告訴瑪蒂達真相後就戛然而止,但是瑪蒂達會有什麼反應呢?至少我們知道,這十年,讓她嚐盡了虛榮的苦頭。
對於“虛榮”二字,大多數人都是嘴上討厭,實際上卻經常不由自主地受其“指使”,總之,很少有人能夠真正擺脫。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喜歡鮮花和掌聲,沒有人不喜歡讚美和榮耀,但是你可曾想到:虛榮之心,很可能令自己喪失一切!一個人越是虛榮,就越容易迷失自我。虛榮之心,總是強迫你去扮演不屬於自己的角色來欺騙世人,也欺騙自己,這樣的生活很累人。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虛榮的人被智者所輕視,被愚者所傾服,被阿諛者所崇拜,而為自己的虛榮所奴役。”
人們往往喜歡把個人的快樂、幸福和價值感建立在別人認可的基礎上。好像別人說你行,你才覺得自己行;別人說你不行,你也就覺得自己不行。毋庸諱言,別人的評價對自己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受到別人讚揚時,我們都會感到快樂,感到自己有價值。這種精神享受確實有益於我們開發潛能,提高素質,有益於認識自我價值,樹立自信。然而尋求讚許的心理如果不隻是一種願望,而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需要,這便落入了人生自戀型性格障礙的誤區。
生活中有的人做出了點成績、小有名氣之後,便沾沾自喜起來,自以為功成名就,可以天天吃老本了,從此便失去了新的奮鬥目標,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隻有淡泊名利才能活得坦然,活得瀟灑。
居裏夫人因取得了巨大的科學成就而聞名天下,她一生獲得各種獎金多次,各種獎章16枚,各種名譽頭銜117個,而她對此全不在意。
有一天,她的一位女朋友來訪,忽然發現她的小女兒正在玩一枚金質獎章,而那枚金質獎章正是大名鼎鼎的英國皇家學會剛剛頒給她的。她的朋友不禁大吃一驚,忙問:“居裏夫人,能夠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
居裏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隻能玩玩而已,絕不能夠永遠地守著它,否則將一事無成。”
921年,居裏夫人應邀訪問美國,美國婦女為了表示崇拜之情,主動捐贈1克鐳給她,要知道,當時1克鐳的價值在100萬美元以上。
鐳是她急需的,因為她雖然是鐳的母親——發明者和所有者(但她放棄為此而申請專利),但她買不起昂貴的鐳。
在贈送儀式之前,當她看到《贈送證明書》上寫著“贈給居裏夫人”的字樣時,她不高興了。她聲明說:“這個證書還需要修改。美國人民贈送給我的這1克鐳永遠屬於科學。但是,假如就這樣寫明規定,那麼這1克鐳就成了我的私人財產,這怎麼行呢?”
主辦者在驚愕之餘,從心眼裏佩服這位大科學家的高尚人品,馬上請來一位律師,把證書修改了。之後,居裏夫人才在《贈送證明書》上簽字。
不為虛名所累,該怎麼做就怎麼做,該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就不要被眼前的花環、桂冠擋住前麵的道路;毫不猶豫地拋開一切身外之物,走自己的路,幹自己的事,不因小成就妨礙自己的大成功,才能使你獲得真正的榮譽。居裏夫人正是因為不將榮譽放在心上,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去做更有意義的事情。
榮譽與虛榮有著本質的區別。榮譽來自於辛勤的勞動,來自於創造性的貢獻,是實現社會所崇尚的價值後的回報。通過自己的努力,有所建樹,為社會創造了價值,才能取得榮譽。所以,正確認識榮譽,自覺抵製虛榮,才能真正使榮譽成為鞭策鼓舞自己前進的巨大動力,才能夠跳出虛榮的狹小圈子,成為一個品格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