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走為上(1)(2 / 2)

1.剪刀、石頭、布的戰術

從企業的經營管理以及行銷的觀點來看“走”這一計,可以看出,多數的企業“走”的目的有兩個,一發展新產品,二維護舊產品。新產品的開發,固然是企業生存發展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而舊產品的維護,有時更關係到企業立足的基礎。不過,卻很少有企業能以高瞻遠矚的眼光和魄力,割舍“無利可圖”甚至構成企業包袱或負擔的舊產品。

藍契斯特法則中,有一則重要的戰略,即“剪刀”、“石頭”和“布”的戰略。它們可分別應用於產品壽命循環的導入期、成長期與成熟期。

剛上市的新產品,為了要開發新市場,必須用“石頭”去攻,以銳不可擋之勢建立市場的據點。

當產品步入成長期時,就要用“布”的戰略去包圍市場,才能保證或者擴大市場的占有率。

等到產品邁入成熟期,則該采取“剪刀”的戰略,割舍該產品,退出市場競爭,以免因舍不得“走”,或“走”得太慢而喪失其它的新的行銷機會。

然而,大多數的企業都擅長“石頭”和“布”的戰略,而舍不得用“剪刀”剪斷情絲,一走了之,甚至造成“剪不斷、理還亂”的結局,這會給企業帶來很大的損失。

事實上,“走”的目的,是要把用於沒有希望的商品的人力、物力、財力,用在新產品開發上,所以“走”的意義是積極地攻占新市場,並不是消極地退出市場。

2.“雪燕牌”服裝慧眼看市場

盛夏時節,成群結隊的遊客擁向青島的海濱上,其間有一位“心不在焉”的旅遊者,他叫狄俊三。

1981年,40歲出頭的狄俊三受命來到針織三廠的前身山東淄博尼龍針織廠任廠長。此時的工廠是低矮破舊的幾間廠房,6台老掉牙的織機,惟一的產品是尼龍衫——市場飽和,廟小無人知,眼看廠子就要倒閉了。

接手這攤事後,狄俊三按著地圖給縣以下的客戶發出500份請柬。他要求不高:能訂出一部分尼龍衫去,讓職工們有口飯就行。為了給參加會議的人一個舒適的環境,他們花大價錢,在淄博飯店訂了幾十套高檔房間,還租了專用車來接訂貨的人員。然而,一連幾天,接站的車來去空空,直到開會前一天下午,隻迎來兩位客商。客商看了滿屋過時的尼龍衫直搖頭,一分錢的貨也沒訂,吃罷晚飯就登上了回程的列車。

撞壁的定貨會,使狄俊三猛醒:產品既已飽和,為什麼非要抱著不放呢?應該走出企業的小圈子,到處搜羅信息,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他帶著人馬,踏上了市場調查的征途。

狄俊三沒白來青島一趟,他捕捉到一個信息:許多城市買不到遊泳褲。

1982年春夏,他的產品飛向許多海濱城市的商店,企業總算喘過一口氣來。

遊泳褲隻解決了淄博三廠的吃飯問題。這項產品勞動量大,收入低,不能使企業進一步發展。

接著狄俊三在上海、南京、大連等地設立了信息聯絡站並要求信息員把商店裏擺的、人們身上穿的,以及消費者需求心理的信息及時反饋到廠裏。

狄俊三認為,人們的消費習慣和愛好,往往是在消費者之間相互影響下逐漸形成的,它能激起人們的仿效欲望,影響和改變人們對某種商品的態度,他稱這為“相關群體作用”。狄俊三提出搞引導銷售,他力排眾議,組織起了淄博市第一支服裝表演隊。

狄俊三帶上模特們走出了淄博市。在煙台,5位身著各色旗袍的姑娘們在繁華的大街上並肩款款而行,步姿大方,線條優美,引得行人駐足觀望。愛美的煙台姑娘還騎著自行車追上來欣賞、詢問。在青島,一家商店的經理看了模特兒的表演後,當即提出專櫃包銷,時裝隊又上了大連、北京等城市,沒等回廠,訂貨電報已捷足先登了。

到了1985年,運動時裝迅速崛起,並以其舒適,老少皆宜的特點,逐步成為時尚。狄俊三開始出擊了。1985年,狄俊三從西德、日本、西班牙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當時運動時裝雖然風靡市場,但麵料大多是低檔的,滿足不了社會消費需求。於是,“雪燕牌”滌蓋棉高檔運動裝問世了。一套套五顏六色、質地細密的運動服裝擺上櫃台,立刻成為市場的搶手貨,產品一時供不應求。不久,“雪燕牌”運動裝成為國家擊劍隊、國家速滑隊等十幾支專業運動隊的隊員服裝。

1983年,上海信息員報來一條信息:上海街頭出現旗袍。狄俊三心想:上海是領導服裝新潮流的城市,而且旗袍又是我國傳統服裝,易為婦女接受,隻要注意引導,必然會流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