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修辭”的古代含義與現代定義(1 / 3)

一、“修辭”的古代含義

1.翻閱目前所能見到的古籍,最早將“修辭”連用的是《易?文言》。“修辭”二字的前後文是這樣的:

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關於“修辭立其誠”,古人和今人對其的理解和認識相去甚遠。古人如唐代的經學大師孔穎達對這句話的疏解是:

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者,辭謂文教,誠謂誠實也;外則修理文教,內則立其誠實,內外相成,則有功業可居,故雲居業也。上雲進德,下複雲進德;上雲修業,下複雲居業者,以其間有修辭之文,故避其修文而雲居業,且功業宜雲居也。

很顯然,按照孔穎達的理解,“修辭”的含義為“修理文教”。那麼孔氏的疏解是否到位呢?我們還能否作現代解讀呢?

今人(如韓國良,2006)通過詳盡地考察《周易?係辭上》、《周易?係辭下》、《史記?太史公自序》、《史記?屈原本傳》、王逸《楚辭章句》、《左傳?襄公二十五年》、班固《漢書?藝文誌》、劉知幾《史通?言語》、許慎《說文?司部》、《說文?辛部》等文獻,得到如下結論:(1)《周易》卦、爻辭之辭不同於“書”(即文字),不同於“言”(即言語),其特征是“假物取類,以小寄大”。(2)先秦時期以“辭”為稱的“楚辭”和行人(即現在的外交官)“辭令”二者的特征也都是“假物取類,言曲旨遠”。(3)“辭”與“詞”是古今字。(4)“辭”在上古是一種特殊的語體,我們對“修辭立其誠”的理解必須建立在對這一語體正確認識的基礎上。說得更明確一點,也就是“修辭立其誠”之“誠”的提出,完全是針對“辭”的假物取類,注重修飾的語體特征講的。

我們認為,如果還原理解,將“辭、言、文辭”等置於特定的曆史語境中考察,可以做如下的解讀:當“言辭、文辭”追求“文采”,也就是講究修飾時,儒家提倡或者說社會需要用“誠實”這一道德標準來約束、引導人們的言語行為。因此,近年來不少學者(如朱玲,2004)傾向於把“立誠”作為一條重要的修辭原則,也就能夠理解了。但是從修辭實踐來看,將“立誠”作為修辭學的普遍原則,難以經得起推敲;如果把它限定為倫理修辭學的基準性原則,則無可爭辯。

2.漢代劉向在《說苑?善說》中雖然沒有將“修”與“辭”連在一起使用,但他借主父偃之口強調了“修辭”的重要作用,有些表達如“修其辭”、“辭不可不修”實質就是“修辭”的同義表達。請看原文:

夫辭者,人之所自通也。主父偃曰:人而無辭,安所用之?昔子產修其辭而趙武致其敬,王孫滿明其言而楚莊以慚,蘇秦行其說而上國以安,蒯通陳其說而身得以全。夫辭者乃所以尊君、重身、安國、全性者也。故辭不可不修,而說不可不善。

上述文字中“修其辭”、“明其言”、“行其說”、“陳其說”是同義表達。有學者(譚永祥,1992)認為“辭不可不修”的“修”和“說不可不善”的“善”互訓,修辭就是善說。我們認為,此處不宜從訓詁學的角度理解為互訓,而應從修辭學的角度理解為互文。修辭不完全等於善說,修辭是善說或者說善的前提,換句話說,“修”是手段,“善”是效果。另外,上述文字中有一個判斷“辭者,人之所自通也”,值得修辭學研究者思考:說話、寫文章真能做到無師自通?

3.自南朝以降,“修辭”連用散見於文學理論著述及詩歌作品中的現象逐漸增多,其意義大體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作文、作詩”、“文辭”。

夫文以行立,行以文傳;四教所先,符采相濟。勵德樹聲,莫不樹聖;而建言修辭,鮮克宗經。

(劉勰《文心雕龍?宗經》)

凡群言發(必)華,而降神務實,修辭立誠,在於無愧。

(劉勰《文心雕龍?祝盟》)

勤苦修辭,乙不能也,吹噓附勢,丁亦恥之。

(白居易《得乙與丁俱應拔萃互有相非未知孰是》)

平生好修辭,著集逾十卷。

(顧炎武《春雨》)

讚曰:毖祀欽明,祝史惟談。立誠在肅,修辭必甘。

(劉勰《文心雕龍?祝盟》)

頎詩發調既清,修辭亦繡,雜歌鹹善,玄理最長。

(殷璠《河嶽英靈集?李頎》)

值得注意的是,“修辭”所具有的“作文、作詩”和“文辭”這些含義,在現代漢語裏已經消失了。元代王構的《修辭鑒衡》一書,其“修辭”二字也是“作文、作詩”之義。

4.古代給“修辭”予以明確釋義的是文天祥。他在《西澗書院?釋攥講義》中說:

修辭者,謹飾其辭也。辭不可以妄發,則謹飾之故。……辭之義有二:發於言則為言辭,發於文則為文辭。

把修辭理解為“謹飾其辭”,並明確“辭”包括言辭和文辭,這就和現代學科意義上的“修辭”十分接近了。

二、“修辭”的現代定義

在探討修辭的現代定義之前,我們不妨來了解一下人們在語言生活中是如何使用“修辭”一詞的。有人(曹德和,2008)曾利用“百度”搜索軟件對“修辭”的用法作了調查, 下麵是他們采集到的部分例子:

這話沒有道理, 這隻是擅長修辭者的誇張說法而已。

天地一片白茫茫。在雪麵前, 我這個長於修辭的人, 突然失語。

修辭水平不咋的, 還老給人改文章。

因為他的文字像他的人, 拙於修辭卻厚於真情, 看他的文字, 會想起杜甫。

雖然文化水平不高, 不會修辭, 倒都是有感而發。

有些句子, 隻是在修辭上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毛病, 如語言囉嗦、不得體等。

現代人的“修辭”水平不比過去差。

我的修辭能力太差, 所以就不囉嗦著描述她的表演了。

曹先生認為,以上例子中的“修辭”可用“語言表達”替換而意思不變。可見,一般人對修辭的理解就是:修辭=語言表達。語言是全社會所有成員共有的財富,語言倉庫包括詞庫(含語音)和語法規則庫。每個成員都可以自由地從庫中選取語言材料,也可以有限度地創造新詞和句法規則添加進語言倉庫。個體的語言能力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性體現在語言的積累、語言的素養、語言的創新上。個體使用者的語言能力實質上就是修辭能力。按照索緒爾的區分,準確地說,修辭=言語表達,修辭能力=言語表達能力。

“修辭”一詞,在現代漢語裏有三個義項:一指修辭現象,如“××作品在修辭方麵很有特色”;一指修辭活動,如“語言大師都善於修辭”;一指修辭學,如“學點兒修辭能提高閱讀和欣賞能力”。

但是,顯而易見,上述三個義項的加合不能作為學科意義上的“修辭”的定義。為了使“修辭”的定義具有更強的概括性,更加符合語言實踐,下麵我們借鑒譚永祥先生的部分研究成果,對比辭書與專家學者給修辭下的各式定義,按照部分定義項的相同或相似,作一個大致的分類與評點。

1.調整、修飾、加工說

持這種觀點的人,將修辭理解為對詞語的調整、修飾和加工。代表性的說法如:

修辭不過是調整語辭使達意傳情能夠適切的一種努力。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

修辭就是修飾詞語,充分發揮語言的交際功能。

(李維琦《修辭學?緒論》)

修辭就是修飾詞語,就是對語言進行修改、加工、潤色,就是通過對語言的整理修飾,來提高語言的表達效果。

(薑宗倫《古典文學辭格概要》)

修辭活動,就是對語言進行加工的活動,修辭學也就是研究語言加工藝術的一種科學。

(李裕德《新編實用修辭》)

修辭是語言的一種加工活動,即說的“措詞”。

(吳士文《修辭講話》)

修辭是講詞句藝術加工的法則。

(朱星《語言學概論》)

評點:美國當代修辭學家坎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說過,人們在運用修辭的過程中,可以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也可以不是。用調整、修飾或加工來給修辭下定義,盡管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概括修辭的全部內容。

2.選擇說

持這種觀點的人,將修辭理解為一個選擇的過程。代表性的說法如:

什麼是修辭?修辭就是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根據一定的目的精心選擇語言材料這樣一個工作過程。

(張誌公《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修辭學習》1982年第1期)

修辭最佳效果的產生,得力於對語言近義形式的嚴格選擇和在對比中作出的精心的調整。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代漢語》)

修辭活動,也就是交際活動,就是運用語言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活動。……為了達到預期的最佳表達效果而對語言材料進行選擇的過程,就是修辭活動。

(王希傑《漢語修辭學(修訂本)》)

修辭學的對象主要是各種同義手段的選擇,也就是語言變體的選擇。

(王希傑《漢語修辭學(修訂本)》)

評點:說修辭是一個“選擇”過程,這跟“調整、修飾、加工”說並沒有實質性的不同。因為調整、修飾、加工,正是基於選擇,離開選擇,就談不上調整、修飾、加工。不過有的修辭著作還明確了選擇的對象和目標,就是“語言近義形式”、“同義手段”、“同義結構”、“同義形式”。關於這個問題,陳光磊提出過不同的見解。他說:“無疑,‘平行的同義結構’在修辭體係中占有不可忽視的地位,加強對它的研究,可以使漢語修辭學體係更充實、更全麵。但是,如果把這個課題的研究作為修辭學研究的獨一無二的‘主要’的東西”,“好像修辭的主要任務就是在現存的‘平行的同義結構’裏挑揀一番,那就難免忽視了修辭學要指導人們在語言實踐中發揮創造性的任務。”張弓也說過:“修辭學說明說話人(或作者)臨時用詞的獨創性以及詞義的自由變通性。”可見,並非所有的同義形式都可以任意“選擇”。下邊這個例子便可很好地說明: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鬆訪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小組作為白宮記者團參加采訪,電視小組中克朗凱特是節目主持人。尼克鬆總統遊覽長城時,他在現場直播。當時尼克鬆隻爬了三個台階,就停了下來。克朗凱特對尼克鬆的腿病了如指掌,知道尼克鬆爬不到更高處。他為了增加點氣氛,便幽默地將尼克鬆一軍:“總統為何不爬向最高峰?”這對尼克鬆來說是個難題,往上爬實在力不從心,如實回答又有損於總統在國民心中的形象。麵對伸過來的長話筒,尼克鬆這位久經沙場的政治家沒有片刻猶豫,便微笑著從容地回答:“我昨晚上與毛澤東主席會談已經是最高峰了,沒有必要再來一次高峰了。”這輕鬆的話語給億萬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克朗凱特針對尼克鬆之“短”所提的問題顯然是臨場發揮,而尼克鬆“妙語回春”的回答,也“沒有片刻猶豫”。

3.準確、鮮明、生動說

這種觀點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占據支配地位,修辭學界幾乎都用文風標準“準確、鮮明、生動”作為修辭的統一標準。代表性的說法如:

修辭:修飾文字詞句,運用各種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修辭學:語言學的一個部門,研究如何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

(《現代漢語詞典》)

修辭學:語言學的一個學科,研究如何運用各種語文材料及表現方式,使語言表達得準確、鮮明而生動有力。

(《漢語大詞典》)

修辭學,研究準確、鮮明而生動地表現思想感情,講究語言的藝術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