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於大學生已在中小學接觸並學習了部分辭格,如比喻、比擬、借代、誇張、排比、對偶、反複、設問、反問、頂真、通感等,為了避免知識的重複傳授,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獲取新知,我們采用已經學過的辭格少講或者不講(如“引用”),重點補充新信息,介紹語言生活中較常接觸或運用的辭格。為了講解的方便,我們大致根據辭格的能產性與常用度,將六十個獲得認同的辭格,分成甲類(12)、乙類(10)、丙類(16)、丁類(22)分別講解。
一、甲類辭格的講解(對已學辭格的複習和知識補充)
甲類辭格主要是中學階段已經學過的辭格,包括比喻、比擬、借代、誇張、排比、對偶、反複、設問、反問、頂真、通感、引用共12個,其中引用不講。
1.關於比喻(也叫“譬喻”)。比喻就是打比方,是用本質不同又有相似點的事物描繪事物或說明道理的辭格。其修辭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幫人加深體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體化,讓人便於接受;三是使概括的東西形象化,給人鮮明的印象。基本類型有三種:明喻、暗喻(又叫“隱喻”)、借喻。
對於比喻的爭議在於有人質疑比喻的喻詞,認為比喻沒有喻詞,理由是用了上述的“像、仿佛、是”等的句子有不少並非比喻句,它們既然存在假性,就不應當認定其為比喻的形式標記。例如:
眼睛也像他父親一樣,周圍都腫得通紅,這我知道,在海邊種地的人,終日吹著海風,大抵是這樣的。
(魯迅《故鄉》)
需要補充的知識還有比喻的靈活用法,包括沒有喻詞的比喻(見例)、程度不等的比喻(強喻,見例)、否定方式的比喻(反喻,見例)。
泉邊的花呀,有了春天才開放。咱們貧苦牧民哪,有了共產黨才得解放。
(蒙古族民歌)
白玉蘭花略微有點殘,嬌黃的迎春卻正當時,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來不知還要深多少倍。
(楊朔《茶花賦》)
生活可不像你做衣服,做一件不合適,扔掉再重做。
運用比喻,要注意三點:第一,喻體必須是常見的、易懂的;第二,比喻要貼切;第三,要注意思想感情。
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修辭學中的“比喻”屬於認知模型中典型的“隱喻”,它在兩個概念領域中建立聯係,是一個認知域在另一個認知域的整體投射。但是認知模型中的“隱喻”的三種類型(結構隱喻、方位隱喻和實體隱喻)與修辭學中的“比喻”的三種基本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沒有對應關係。隱喻方式在言語行為中更常見。
2.關於比擬。比擬是指根據想象把物當作人寫或把人當作物寫,或把甲物當作乙物來寫的表達方式。功用在於可以使讀者不僅對所表達的事物產生鮮明的印象,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該事物的強烈的感情,從而引起共鳴。運用比擬表現喜愛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親切;表現憎恨的事物,可以把它寫得醜態畢露,讓人產生強烈的厭惡感。基本類型包括擬人和擬物。例如:
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著出來了,接著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魯迅《故鄉》)
時雨點紅桃千樹,春風吹綠柳萬枝。
例是把“春風”、“夜雨”當作人來寫,賦予它們以人的行為和思想情感,是擬人。例是把宏兒當作物來寫,使之具有物的動作情態“飛”,是擬物。例是把“時雨”擬做具有紅色染料屬性的事物,也屬於擬物。
3.關於借代(也叫“換名”)。不直說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稱,借同它密切相關的名稱來代替,這樣的藝術指稱方式,稱為借代。它重在事物的相關性,通過藝術換名,旨在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借代的基本類型包括:特征、標誌代本體、專名代泛稱、具體代抽象、部分代整體、結果代原因等五類。其中“結果代原因”這一類好理解但難判斷,學習者在認知時容易忽略,運用時也容易缺乏自覺意識,需多加注意。另外,如果細分,還可分出“人名代著作”、“地名代本體”、“原料代成品”等。
看下麵的例子,快速判斷屬於借代的哪種基本類型:
你們這一車西瓜,也不必過秤,一百張“大團結”,我們包圓兒了。
(劉紹棠《紫禾妞子》)
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上萬的“諸葛亮”,每個鄉村,每個市鎮,都有那裏的“諸葛亮”。
馬之悅鬼著哪,連替中農說幾句公道話都是前怕狼後怕虎的,唯恐丟了烏紗帽。
(浩然《豔陽天》)
林先生早已汗透棉袍。雖然累得那麼著,林先生心裏卻很愉快。
(茅盾《林家鋪子》)
幾年來的文治武功,在我早如幼小時候所讀的“子曰詩雲”一般,背不上半句了。
不拿群眾一針一線。
我們要多讀點魯迅。
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
當皇帝或蔣介石出來的時候,街道上便打掃幹淨,灑上清水;可是他們的大轎或汽車不經過的地方,便永遠沒有見過掃帚和水桶。
阿Q走近櫃台,從腰間伸出手來,滿把是銀的和銅的。
艾奇遜在這裏強奸了美國的民意,這是華爾街的“民意”,不是美國的民意。
其中例是特征、標誌代本體;例是專名代泛稱;例是具體代抽象;例是結果代原因;例是特征代本體,用“子曰詩雲”代四書五經之類;例是具體代抽象,用“一針一線”代群眾的財物;例是人名代著作,用“魯迅”代魯迅的作品;例是部分代整體,用“眉”代人的頭;例是個別代一般,用“掃帚”“水桶”代清掃街道的工具;例是原料代成品;例是地名代本體,用“華爾街”代美國壟斷資產階級。
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修辭學中的“借代”屬於認知模型中的轉喻,它利用事物的多重屬性凸顯其中最容易記憶和理解的一個,是用一個認知域中凸顯的屬性來代替另一個認知域的事物。
4.關於誇張。故意言過其實,對客觀的人或事物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這種修辭方式叫誇張。高爾基曾說:“藝術的目的在於誇大好的東西,使它顯得更好;誇大有害於人類的東西,使人望而生厭。”這就是誇張的功能。誇張的基本類型分為:擴大誇張、縮小誇張和超前誇張。其中超前誇張不容易認知,需引起注意。茲各舉一例:
隔壁千家醉,開壇十裏香。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隻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毛澤東《七律?長征》)
農民們都說:看見這樣鮮綠的苗,就嗅出白麵包的香味兒來了。
運用誇張要以客觀實際為基礎,做到明確、顯豁,不能又像誇張,又像真實。誇張的表現往往借助於比喻、比擬等辭格,運用時要注意表意上的一致性,防止互相抵觸。
5.關於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意思密切關聯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來,使內容和語勢增強,這種修辭方式叫排比。古人說:“文有數句用一類字,所以壯氣勢,廣文義也。”說明古人對排比的表現力早有認識。排比多用於說理或抒情。用排比說理,可以把論點闡述得更嚴密、更透徹;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排比的基本類型包括:句子排比、句法成分排比。各舉一例:
沙漠開始出現了綠洲,不毛之地長出了莊稼,濯濯童山披上了錦裳,水庫和運河像閃亮的鏡子和一條衣帶一樣布滿山穀和原野。
(秦牧《土地》)
在這裏,藍天明月,禿頂的山,單調的黃土,淺瀨的水,似乎都是最恰當不過的背景,無可更換。
(茅盾《風景談》)
運用排比,無論是多項全舉,還是在多項之中舉其要者,準確地使用提示語是提高表達效果的重要環節。
6.關於對偶。結構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數相等、意義上密切相連的兩個短語或句子,對稱地排列,這種修辭方式叫對偶。對偶可以說是漢民族鍾愛成雙作對的文化心理在言語行為上的反映。運用對偶形成的極富中國特色的言語作品就是楹聯(對聯)。對聯,從形式上看,音節整齊勻稱,節律感強;從內容上看,凝煉集中,概括力強。對偶的基本類型包括:正對、反對、串對(也叫“流水對”)。各舉一例並略加說明: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斧頭劈翻舊世界,鐮刀開出新乾坤。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例是正對,以並列複句的形式從兩個角度表示相關的關係,內容上是互補的;例是反對,上下聯表示的是相反關係或者叫對立關係;例是串對,上下聯連接成複句,一順而下,表示的是事物的因果關聯。串對的上下聯還可以從事物的發展過程或條件、假設等方麵進行關聯。
對偶有寬嚴之分,工對不僅要求字數相等、結構相同、詞性一致、實虛各自相對,而且平仄也要協調;而寬對隻要字數相等、結構大致相同、聲韻基本協調就可以了。如“獨角獸”,對“九頭鳥”屬寬對,對“比目魚”屬工對。
7.關於反複。為了突出某個意思、強調某種感情,特意重複某個詞語或句子,這種修辭方式叫反複。反複是有意義的“重複”,在說理文、記敘文中運用,能起到加強論點、分清條理的作用;在文藝作品,特別是詩歌中運用反複,能表現強烈深摯的思想感情,起到強調主題思想、增強旋律美的作用。反複的基本類型包括:連續反複、間隔反複。各舉一例:
周總理,我們的好總理,你在哪裏嗬,你在哪裏?
(柯岩《周總理,你在哪裏》)
風雪一天比一天大,人們的幹勁一天比一天猛,砍下的毛竹一天比一天堆得高,為竹滑道修的架在兩座高山之間的竹橋,也一天比一天往上長。
(袁鷹《井岡翠竹》)
間隔反複往往與排比合用。從句式看是排比,從語句重複看是反複,這是兩種辭格的綜合運用。例如:
了不起的人民,了不起的國家,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