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山海雲洞摩崖石刻
宋代趙清獻遊海雲洞詩:
縹緲齊雲閣,遙聞摸石池。
物華春已盛,人意樂無涯。
羅綺一山遍,旌旗十裏隨。
花棚夾歸道,繞騎看星馳。
明代丁養浩遊海雲洞詩並序:
超山之南有水陸二洞,陸洞之底亦水也。相傳有黑龍居之,宋時載之祀典。從山麓甃路以登,上建觀音庵,石壁鐫“海雲洞”三字,長方尺餘,乃郡守趙閱道所作。歲久庵毀,其山為佛日寺所有。弘治間,伯兄南山先生得之,今歸於予,欲修葺以複舊觀而未遑也。偶閱道集,有遊海雲洞之作,和之。
鑿石開深洞,分泉甃小池。
月華來翠窟,雲影落天涯。
散果猿爭食,看花鶴自隨。
前溪通驛路,冠蓋日奔馳。
丁之喬次韻:
龍窟通滄海,清流碧玉池。
搜奇開石壁,刻象旁泉涯。
明月娟娟上,閑雲步步隨。
先賢遺跡在,仰止日心馳。
沈望雲和詩:
層迭崗巒下,清泉泛石池。
龍潭通巨海,虎穴傍深涯。
刻像終朝伴,遺容千古隨。
他年遊覽者,瞻仰任驅馳。
超山之陽有許多景觀,人文與自然並舉,其中以海雲洞最為著名。海雲洞草木蔥鬱、環境清幽,有摩崖石刻。金石大師吳昌碩有《海雲洞晚眺》一詩鐫刻於洞正中之石壁上,詩雲:
海雲籲洞中,雲疊海重重。
氣象湯洪水,塵緣了暮鍾。
秋空暖寄嘯,苔老鹿迷蹤。
指點西泠道,殘陽掛滿峰。
石刻為行書,高1.04米,寬0.55米。洞前有一池,池水清澈,滿溢洞口。洞西山崖書有“海雲洞”三字,摩崖長1.76米,高0.7米,為宋趙清獻所書,西壁有大片五言律詩題刻(即宋趙清獻、明丁養浩、丁之喬、沈望雲詩四首)。洞左側有臥龍洞。《唐棲誌》載:“超山之東巔有龍洞,昔人曾燃炬入內,不得探源而出。”海雲洞右側石壁盡頭有洞窟,鐫有丁鬆坡、丁西軒、沈望雲石像,“文革”中已被毀,周圍尚有釣月磯、濯纓灘、摸石池等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