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橋,在塘棲古鎮,一名通濟橋,又名碧天橋,俗稱長橋。前朝後代,曾經有許多人來讚美、謳歌,卻終覺那一支支如花似櫞之筆,進不了廣濟橋的內在。那麼廣濟橋的內在是什麼呢?是一種衍衍相生、千古不朽的精神。古鎮其貌恰如威尼斯,河湖港汊,清流縈繞。這是舊時風光。運河穿鎮過,古鎮分水南水北。其時,每遇惡劣天氣,風疾浪高,以船渡河,常常船傾人翻,浮屍逐流隨波。明朝弘治年間,此地出一位俠義善人。俠義善人姓陳名守清。
陳守清,寧波府鄞縣人氏。陳守清自幼練武習文,瘦凜凜一軀,卻透一股仙風道骨神韻。陳守清櫛風沐雨,在寧波蘇杭之間做布匹皮草生意。古鎮碼頭,是他的小憩泊宿之地。陳守清每每稍息古鎮,看那水陸輻輳,沿河舟楫如梭,便生出許多的愛意。
一日黃昏,陳守清又宿古鎮,他照例踅進河邊小酒店。陳守清慢慢喝酒,和店家說些閑話。看那河中,風波浪裏,帆檣顛簸。忽然,嘈嘈人聲起,街上步履雜遝,河中呼救聲聲。陳守清聞聲急步出店,去河沿一張,見一條滿載的渡船在浪濤間打轉浮沉,船上人一窩蜂呼爹喊娘,頃刻間便船翻人沒了。河廣流深,波濤洶湧,奔衝為患,竟無人想過修橋?這是異鄉商人陳守清的思考。接下來的故事,是陳守清成了化主。“化主”的意思,便是當今所說的募捐者。抄錄清代進士王同所輯《唐棲誌》中的化主事跡,以證其真:“……惟鄞賈陳守清,道其地,目其險,私盟於心。期底厥成,積念鬱慮,寢存夢形。聿起濟利,假化如來。斷息割愛,棄妻屏子。賣平生筋力所致金百兩,買山采石,造舟起沉,得石若幹。乃號於其地之善士,得金若幹……竟剪發走四方,同雞晨號,頂拜趼突……”
了斷財源,拋家別子,甚至離鄉背井,剪發雲遊,艱難困苦,區區紙筆很難道其萬一。但是,義士陳守清終於玉汝於成。天下事成於前,必繼於後。陳守清奔走經年,才有了這座澤被後世的廣濟長橋。急人所難,傾心奉獻,可以說是廣濟長橋的不朽內涵。曾經有許多人認為長橋是塘棲的象征,是塘棲的驕傲。的確如此。因為廣濟長橋本身的卓立,不僅僅是身姿的雄偉或交通的便利,這更是一種精神。
從某種層麵看,陳守清是廣濟長橋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