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塘棲的民宅與弄堂(1 / 3)

塘棲風格獨特的民宅,興盛於明代,經濟的迅猛發展,是塘棲大興土木並且別具一格的重要背景。其構成大致包括了過街樓、廊簷美人靠、河埠、風火牆、裏弄、囥煞房。這是塘棲民宅風格的主要元素,當然,離不開的還是河湖港汊,還是那無處不在的水。可以講,沒有水,就沒有塘棲民宅不可複製的構建。水,無疑是塘棲不可或缺的第一要素。

過街樓,都是瀕河而築。河邊有條石砌成的幫岸。條石砌成的河埠,分八字型或斜坡型。八字型雙向河埠顯示了主人的富裕,斜坡型單向河埠展示的也是主人的殷實。四鄉八裏的農民劃著小船或搖著櫓船,他們把稻米、魚蝦、時鮮水果、土布、絲綢、各種蔬菜都運到鎮上來了。靠了岸,他們將纜繩穿在“象鼻眼”裏。泊了船,比如將一笆鬥一笆鬥的新米坐在供人休息的類似橫放的木梯上,這木梯就成了農民口中的“米床”,而曆代文人卻更具抒情與想象的意味:美人靠。塘棲出美女。塘棲美女斜倚波光粼粼的水邊,攬鏡自憐或觀賞河中如梭舟楫,便是一道令人遐想的景致。塘棲美女看風景,她卻不慎成了別人的風景,這似乎有些人生的哲理。美女的特質是天生麗質或清水芙蓉,美女之美本身就是哲學。那些男人,那些讀過些書,或者滿腹經綸的男人才需要哲學。這些男人眺望著由河水、河埠、米床,還有若有所思的美女構成的不朽畫麵,頓時陷入了現實與幻覺的泥淖之中了,冥思苦想,而後靈光乍現:美人靠!此時,在大約是年輕的男性文人的創造性思維中,略顯粗俗的米床,躍升為充滿情思而又楚楚動人的美人靠,物質的形而下被突破了,情欲範疇的令人向往的形而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這就是思想的光輝,這就是想象的捷報。“美人靠”,可看作塘棲先賢留下的一筆文化遺產。

船泊滿了大河小港,街上一下子熱鬧起來了。街有過街樓。跨街築樓,前店後坊是塘棲街市的重要特色。人在街上走,抬頭是店家的樓房住處,一麵是麵河的商鋪,百貨雜貨蜜餞糕餅,古典與時尚,一應俱全。一麵是靠河的剛上岸的水鄉農民,新米蔬果生薑蔥蒜,也是應有盡有。這就是當時代的塘棲街景,體現的是以民為本,以民生為本的時代特色。

塘棲有許多的弄堂。“七十二條半弄”的說法,如今已很難考證。但這個說法,至少說明了古鎮的遍布的迷宮一般的弄堂。如果說水是塘棲的靈魂,那麼,弄堂就是塘棲的神經。在鎮上閑逛,並不會覺得它和其他江南小鎮有何不同,但是一旦踅進一條悠長的、兩麵牆上青青黃黃雜色斑駁的弄堂時,可能才會隱隱約約地領略到古鎮的意蘊。塘棲弄堂的名稱,大多會寄寓些意思,錢家弄、楊寶生弄,是以殷實人家的姓名命名。太師第弄、刺史第弄,一看便知此弄的昔日輝煌。油車弄、棧房弄、墨鴨弄,是以行業特點命名。晚步弄,取晚食緩步之意,顯示一種坦悠悠雅趣盈盈的生活態度。白果樹弄,是因為此弄有蒼蒼銀杏一棵。

古鎮的民宅建築秉承明代風格,庭院深深,卻隱於弄堂內。於是,悠長的弄堂裏便有許許多多的牆門。牆門通常是虛掩的。牆門開處,便是天井。走過天井,便是一進一進又一進的房子。房子之間,又是天井。並廳、二進廳、三進廳、四進廳,甚至五進廳。這就是什麼才叫作庭院深深。廂樓或廂房。廂房其實就是書房,廂房裏掛有立軸或對聯,書櫥、書櫃、書桌、文房四寶齊全。天井中間有牆門,牆門之上有磚雕門樓,高牆之上有彩畫。廳堂陳設很講究。包括紅木或樟木做的靠椅、茶幾、太師椅、八仙桌或半月形拚合圓桌各就各位。字畫、中堂、對聯、條屏、立軸顯現濃鬱的文化氣息。許多人家的後院還有花園,亭台樓閣,小橋流水,湖石假山,森木異卉,鳥語花香。於是,住在裏麵的人,出門便不厭其煩一進一進又一進地走出來,進門便不厭其煩一進一進又一進地走進去。左鄰右舍,問候招呼,吳儂軟語,充滿了醇濃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