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塘棲的風俗(1 / 3)

說塘棲的風俗,先得考察江南的風俗。地處長江下遊沿海地區的江南,素以自然風光秀美、曆史悠久,經濟繁榮和文化燦爛而著稱於世。江南文化的起源可上溯到古吳越文化,古代的吳越族人民為創造祖國的燦爛文化作出了貢獻,而良渚文化的出現已被公認為是人類的文明之光。江南風俗產生於古人的幼稚時期,早在5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江南這塊土地上過著群居的生活,在社會活動中出現了相互的約束和行為標準,開始形成了共同遵守的原始習俗,這是江南地區產生最早的一種社會行為規範。當人類跨進新石器時代後,江南先民創造了河姆渡文化、青蓮崗文化、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草鞋山文化等。人們使用骨耜種植秈稻,居住幹欄式木構房屋,生活中廣泛使用陶器,以石、玉、骨、陶製作飾物以美化生活。我們可以看見江南在生產、生活以及原始藝術、審美觀念等方麵共同恪守的習慣和風尚。隨著曆史的發展,人們的生產工具、生產方式不斷地得到改進,人類的服飾、飲食、居住、禮俗、節慶、禁忌等生活內容發生變化,一經約定,帶有傳統性質的生活方式逐漸演變成風俗習慣。風俗隨著社會的物質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化而衍變。塘棲風俗在曆史演變過程中,具有顯著的水鄉城鎮的區域特色。良好的自然條件,富庶的社會經濟是形成塘棲風俗特色的物質基礎。

風俗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它又可稱之為民族或地域的生活方式。風俗反映了一個民族或一定區域的曆史傳統和心理素質,它包括道德、藝術和宗教觀念等方麵,是綜合文化的載體。風俗主要包括人們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生活等社會方麵的曆史傳統、心理素質。

塘棲的風俗,包含了江南特色,但又是不同於別的地域的文化特色。

過年

過年,就是過春節。塘棲人非常看重過年。信奉佛教的塘棲人,每年臘月廿三,有一個送灶神上天的儀式。傳說灶神上天後,要向玉帝彙報人間的一切,因此家家戶戶不敢怠慢。灶神喜歡吃南瓜糯米飯,南瓜越黃灶神越喜歡吃,所以塘棲人早就準備了又老又黃的南瓜和最好的糯米。這樣的時節,也是四鄉農民的商機,他們將貯了大半年的老南瓜帶到街上來賣。南瓜糯米飯甜糯,相信灶神吃了會很開心。祭拜開始,從長輩開始叩頭,分長幼順序,口中念念有詞,祈求灶神在玉帝麵前多進善言,接著,在一隻盆裏焚燒灶神紙馬。在等待灶神回來的日子裏,另請灶神貼在灶頭。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到三十,每戶人家開始祭祖。供桌放起來,焚香點燭,供奉酒菜,祭燒紙錢,全家按尊卑長幼依次向列祖列宗跪拜叩頭。

年夜飯

吃年夜飯,是塘棲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無論貧窮與富足,年夜飯一定傾盡全力做得豐盛,這既是檢閱一年來全家的經濟,又是犒勞自己。一般人家,上桌菜肴有十碗,也有十六碗的,經濟能力決定了桌子上的豐盛與否。全雞、全鴨、全魚、豬蹄、紅燒豬肉、紅燒羊肉、還有元寶蛋、粢毛肉圓、細沙羊尾、蛋餃、春卷都是每家力爭上桌的內容,而“全家福”則為鎮桌之物。年夜飯後,長輩開始為未成年小輩分壓歲紅包。母親將孩子的新衣新褲新鞋放在床前,大年初一,孩子們則是新年新歲新形象了。

順風圓

正月初八,塘棲人都吃順風圓子。水磨糯米小圓子,一人一小碗,加義烏糖或桂花白糖。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飽口福的同時,也是新年伊始的祈福。

拜年是隨家長和兄弟姐妹去長輩家拜年。拎著酥糖禮包,孩子們和家長依次向老人行鞠躬禮之後,下跪叩拜,這時受過禮的長輩就把紅包放進孩子的口袋。富人家就很有排場,在客堂坐下,桌上放滿了寸金糖、小蛋糕、白麻片、枇杷梗、瓜子、花生等果盤。吃完一小碗糯米鑊糍,一杯糖茶,等長輩們寒暄完了,再去另一家拜年。一般從初一到初四都可以去親戚家拜年,當地人稱之為“三日清明四日年”,至於遠親、世交、朋友之間春節互訪,可以延續到正月十五。

民間傳說財神在正月初五子時光景下凡,因此,大家備好了各種佳肴美饌、點心水果,並且燃香焚燭,鳴放鞭炮,延請財神進門。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又稱元宵節。當天塘棲人吃無餡湯團,也吃春卷。張燈結彩,放鞭炮花炮,燈會上人潮如湧,一片繁榮景象。清人沈士鑣曾有元宵蹈燈四裏詩:

茲會元宵夕,群遊不夜天。

畫燈嬌步影,春燭粲流煙。

竹馬更新生,星橋憶舊年。

太平終日望,慚愧鼓樓前。

清明節

“清明大如年”,是塘棲民間的一句俗話。清明,標誌著新春農忙即將開始,也是塘棲人一年中最活躍的時節,民俗活動接踵而來:踏青、趕廟會、軋蠶花、出廟會。

出廟會

出廟會又稱迎神賽會,是各路神仙菩薩親自巡察民間善惡疾苦的廟會。

塘棲曾有許多廟宇,廟宇一多,香火亦盛。凡遇天災人禍,鄉紳就會牽頭請菩薩出來主持公道。由於各村都有菩薩,便誰也不甘落後。各村的菩薩不同,參與表演形式也就不同,所以,這種廟會又稱為“迎神賽會”。參加這項活動,為的是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出廟會時,前麵以放銃開道。銃的形狀像一支獵槍,裝進火藥,一拉火藥線,就放出煙來,如爆竹那樣,在空中炸開,響徹雲霄。一般出廟會有銃十支。緊隨其後的是身穿紅、黃色衣服軍士裝束的人為領班,後隨者執“肅靜”、“回避”的木柄硬牌疏道,有執長矛、大刀、月鏟、金瓜、大斧、鋼鞭的武士隊助壯聲威。兩人抬的大響鑼,人稱龍頭大鑼,敲起來如洪鍾撞響。接著是各色彩旗。各村打出自己的旗幟前行。吹嗩呐、長號、彈奏管弦絲竹的隊伍來了,其中走著一群口誦佛經身披袈裟的和尚。各村抬著不同名號的菩薩,認為這是廟堂裏大菩薩的化身。接著又是長號嗩呐五彩繽紛的旗隊,隊伍中間有一壯漢,他一手叉腰,一手扶住肩上的毛竹,四五米長的毛竹,離梢約一米處,橫一扁擔,扁擔上掛幾隻銅響鈴,下懸一白綢大旗,旗上繡有黑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及村子名號字樣。大旗兩側掛有犬牙飄帶,毛竹梢頭係有四根粗繩,由前後左右四個身強力壯的人拉著,這就是顯示力與美的“大纛旗”。

拋響叉、滾甏、水流星、火流星、拳術、高蹺、耍棍棒是雜技表演。壓陣的是關帝菩薩,前有武士開道,後有周昌、關平、張飛,他們坐的都是四人抬的菩薩轎。

關帝坐在金縷玉椅上,八人大轎,執黃緞萬民傘,撐龍鳳扇,旁有宮女彩娥相伴,轎後隨從一律武生打扮,包頭紮腰綁腿,各執刀、劍、槍、戟,鑼鼓喧天,緩緩行去。

出廟會,是宗教文化的藝術表現,又為古鎮帶來了很大的商機。《塘棲鎮誌》載:“民國時期一直秉承明清以來舉行各種廟會的習俗,一年四季塘棲廟會接連不斷;農曆二月十九觀音生日,三月有蠶花會,村民舉行踏青軋蠶花、勝殿會、水南會、東嶽廟會。四月有財神會、朱天廟會。五月關帝會、瘟元帥會。七月龍王會、蘭盆勝會,地藏王香會。九月太均會等。”

軋蠶花

清明時節,塘棲一帶蠶鄉都要舉行“軋蠶花”的養蠶習俗活動。清明進香,四鄉八裏的蠶農都要趕往超山的大小廟宇燒香敬拜蠶花娘娘,目的就是祈求蠶運亨通。因為趕廟會、祭蠶花娘娘,人山人海,軋來軋去,人氣很旺,所以叫“軋蠶花”。

塘棲習俗認為,人越多,軋得越鬧猛,這一年的蠶花就越興旺。“軋蠶花”時間為三天,即清明日,再加前後兩天。清明廟會時,去燒香的人都在頭上戴一朵用彩紙或絹製的小花,名為“蠶花”。塘棲花園橋是軋蠶花最熱鬧的地段之一。小夥子們邊看展示武術套路的廟會拳船,邊偷窺身邊俏麗的姑娘。姑娘少婦們都將蠶子捂在胸口,以自己的體溫來孵化蠶子。於是,軋蠶花時,男人以摸蠶子的名義去摸蠶婦蠶姑的乳房,俗稱“摸蠶花奶奶”,說是越摸越發,哪怕隻是碰一碰,也都意味著她有資格當蠶娘。所以麵對男人的手,為了養蠶能發,蠶婦蠶姑們也隻是紅著臉順水推舟。隨著社會的發展,“摸蠶花奶奶”逐漸為“插花、偷花”所替代。小夥子們藏著通草紙做的花,趁亂把花插到自己喜歡的姑娘辮子上,哪個姑娘辮子上的花多,就說明哪個姑娘家的蠶花旺,今年蠶繭一定豐收。手中無花的小夥子,會到少婦或大嫂的發上去“偷”,然後插到姑娘的辮子上。若是哪個少婦頭上的花不見了,這家就有望今年蠶運大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