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紛亂時代(上)(1 / 3)

統萬三十六年(康曆371年)春,為徹底消滅北方草原的心腹大患,61歲高齡的敬帝康誕第三次遠征漠北,進軍途中病逝於塞北烽火堡,六路大軍兵止傷膝河,無功而返。

一代雄主敬帝的隕落標誌著自賢帝康元祺開創的四賢帝時代的落幕,也成為康朝國運的分水嶺,之後這個強盛的帝國連續迎來了四位奇葩皇帝:混跡舞坊,專攻仕女臉妝而聞名於世的閔帝;嗜殺成性,窮兵黷武最後喪命南蠻之地的煬帝;荒淫無度,網羅天下美女僅在位十八個月就暴斃後宮的哀帝;談經論道,獨居深宮誓要成佛的傀儡懷帝,史稱“四昏帝時代”。

在四昏帝統治期間,康王朝連遭厄運,陷入逢戰必敗的魔咒,國力衰弱,漸漸形成強敵環伺的不利局麵。先是與白洋國之間為爭奪東海之濱(樂阜七郡)歸宿的戰火重燃,慘勝如敗的結果導致康朝徹底失去對白洋國這個曾經附庸國的控製,其崛起的勢頭已不可阻擋,使得東境關東七州百姓人人自危。

西方,日漸強大的西岐突帝國不斷從瀚海草原向東擴張,入侵西域諸國。駐守西域的都護軍不足萬人,加上與本土相隔千裏戈壁沙漠孤懸海外,自顧不暇,致使商貿線上沙匪橫行,商路閉塞。

北方的塞北草原,自賢帝時代一再遭到打擊的北胡鐵騎再度卷土重來,經年南下掠擾邊區,而閔帝時代放棄漠南和遼西的做法則徹底將明帝、宣帝和敬帝這三代帝王一生最大的功績全部葬送,更是在漠視北胡元奴部攻滅遼東國以後讓康朝北方地區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麵。

南方,對南疆蠻族部落的征服戰爭連年反叛不止,南川六州獨立建國的現實似乎也大局已定,長年在南方部署重兵耗資巨大,導致國庫空虛,勞民傷財,而朝廷內部又有權臣把持朝政,四方藩鎮擁兵自重、截留賦稅,吏治腐敗貪汙成風,可以說是內憂外患。

統萬三十六年(康曆371年)四月十二日,皇太子康壽(敬帝次子)在勤政殿登基,改元順應。

在位初期,閔帝勤於政務,推行“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等一係列體恤民生的仁政,廢除了許多苛政,來安撫明帝和敬帝兩朝連年征戰所帶給百姓們的傷害,國力並沒有立即衰弱。閔帝生性沉穩,內斂寬度,他不飲酒,也不沉迷女色,但這位近乎完美的帝王卻有一個令人難以啟齒的特殊癖好,就是喜歡畫女妝,幾乎到了癡狂的地步。以前在敬帝的約束下,閔帝隻能壓抑自己的創作熱情,如今,他已經貴為一國之君,因此經常偷偷溜出宮。

閔帝化名“薛二郎”遊幸於京都東西市內各家有名的春坊(妓院),既不尋花問柳,也不喝酒鬧事,隻是純粹無償給藝伎畫女妝,因技藝精湛,很快“薛二郎”的名聲就傳遍了整座京都。期間,閔帝偶遇精於畫仕女圖的落魄畫師楊世宗,兩人一見如故,視為知己。

順應三年(康曆374年),楊世宗被閔帝招入翰林院,擔任宮廷畫師。閔帝常常自施粉黛,扮成女人,楊世宗為他作畫,君臣兩人終日形影不離,同床共枕,關係親密非同一般。而楊世宗受寵以後,河東並州楊氏也跟著得勢,楊世宗的族弟楊佑甫以二甲第三十四名中舉,被閔帝破格賜“進士及第”,與一甲同級,被任命為京兆府少尹後同樣成了寵臣。

順應七年(康曆378年),康朝與白洋國之間為爭奪樂阜七郡控製權的戰火又起,閔帝禦駕親征後慘勝而歸。這場戰爭對閔帝刺激很大,從此不再輕言出兵,而是在邊境駐以重兵,設立東、西、南、北四方藩鎮,給予作為最高軍事長官的節度使更大的權力。逐漸的,節度使掌管了所轄地區的軍事、行政、民政、財政以及生產和稅收,有了對抗朝廷的實力,成為康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順應十五年(康曆386年),外有心腹大將守國門,內有能臣賢才護社稷。安定繁榮的日子過久了,閔帝逐漸變得怠惰,變得越來越貪圖安逸享樂,京都百姓紛紛效仿,使得奢靡之風盛行。

順應二十一年(康曆392年),南川諸王因不滿越王--康熬(閔帝第六子)的橫征暴斂,於是率南川夷、思、費、溪、愛五州之地反叛。就藩越州的康熬立即出兵鎮壓,手段狠毒,殺戮極慘,僅溪河一戰就斬首2萬,其麾下精銳的府衛軍強悍勇猛,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直到閔帝得知南川諸王造反的真正原因,才出動嶺南軍團(南軍)介入戰事。不久,康熬就被召回京都問罪,不過在楊佑甫出麵求情下,康熬隻是被降封為曲江王,兩人因此相識。後來能說善辯,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楊佑甫作為皇帝特使,出使南川與南蠻諸王展開和談,最終達成協議平息戰端,楊佑甫也因功升為禦史大夫。

順應二十三年(康曆394年),到了執政晚期的閔帝愈發昏庸,對楊氏兄弟的寵信更甚,楊佑甫的野心也漸漸大了起來。他先是在皇帝與自己兄長身邊安插親信,然後又秘密和曲江王康熬勾結在一起,誣陷太子康焄與後宮嬪妃私通,閔帝信以為真,就廢掉了太子,改立四子澤王--康燾為皇太子。

順應二十六年(康曆397年),閔帝病重,朝政移交給太子處理。同年三月,太子康燾在福壽宮突然暴斃,死因不明。半月後,外放曲江五年的康熬回到了京師武都,昏聵癡頑的閔帝在病榻上將他冊立為皇太子。入主東宮沒幾天,康熬就耐不住性子,每天都要進宮查看閔帝的病情。有一次,他看到父皇已經奄奄一息,可始終不肯咽氣,就準備親自動手,被一直侍奉閔帝身邊的楊世宗及時發現,大聲喝止。礙於楊佑甫的麵子,康熬隻能悻悻而歸。太子想要弑父的行為讓楊世宗大為恐慌,同時也發現閔帝的權力早已被架空,身邊的都是弟弟楊佑甫的人。

順應二十七年(康曆398年)春,閔帝崩薨,剛剛當了十個月太子的康熬(煬帝)在養心殿登基稱帝,改年號武平。作為帝王:治國有方,讓百姓安居樂業,那麼就是聖明君主。相反,如果不懂治國,沉迷女色誤國,便是昏君。脾性殘暴,嗜好殺人則是暴君,而康熬恰恰就是康朝曆史上最為殘暴的帝王。

與很多童年不幸的皇子一樣,康熬的生母因善妒卷入後宮爭鬥而被逼死,而父親作為一國之主,子嗣眾多,自然很少能給予最缺失父愛。在險象環生的宮廷環境下,康熬從小就信奉絕對的武力,每日刻苦訓練,武藝日益精進的同時也變得殘忍嗜殺。

一即位,煬帝就把逼死母親的後宮嬪妃們碎屍萬段,烹煮以後再喂給她們的親族吃,已經死去的則開棺戮屍,挫骨揚灰。對於那些當年參與逼死母親的大臣,煬帝也沒有放過,全部遭到血洗,不管身份、年紀通通遭到誅殺,楊佑甫利用皇帝的憤怒大開殺戒,大肆排除異己,頓時間弄得朝堂之上人心惶惶。隨後為了穩固皇權,康熬又大肆屠殺皇室宗親,把其餘的十四個兄弟全部殺光,隻留下自己兩個同母胞弟,降為廣平王的康照(哀帝)和南陽王的康煦(懷帝)。而在為閔帝守陵的楊世宗聽聞噩耗以後,羞憤難當,最後一頭撞死在帝陵的石柱上,隨閔帝而去。

武平一年(康曆399年),煬帝賜死了鎮守海州多年的崔州昆城名將何基昌(東軍指揮使)和何超禮(東軍副將)父子,任命親信北衙禁軍指揮使--劉兆為征東大將軍,接手關東防務。後又派遣另一位心腹大將--權宏麟出任關西節度使,故意製造事端,打壓關西武家集團。同年五月,煬帝單方麵撕毀與白洋國的停戰條約,禦駕親征樂阜七郡,徹底收複海州全境,強逼白洋國王再次稱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