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勝利彪炳史冊!
當年閔帝禦駕親征時,帶了12萬將士與4萬白洋軍交戰,差點全軍覆沒。而這次煬帝隻帶了以原來越王府衛軍為骨幹的1萬禦林軍精銳,就全殲了鹽城的白洋守軍與6萬多流寇,大勝而歸,可見煬帝很有軍事才能。
武平三年(康曆402年),宰相魏國公--洪倫通病逝,一心沉迷征戰的煬帝不想被繁重的國家政務束縛,楊佑甫得以出任宰相,群臣畏懼。
武平五年(康曆404年)三月,北胡南下犯境,煬帝再次禦駕親征,領軍10萬北出長城。在戰場上,煬帝又一次表現出驚人的軍事天賦,以極小的代價擊退了阿爾渾大可汗朔月本部的5萬精騎,攻滅漠南王庭,強占了遼西之地,還順勢拿下胡人用來祭天儀式的白狼山。
煬帝為了彰顯武功,震懾敵人,又使出曾經對付南川蠻族部落的殘暴手段,派出軍隊在遼西大肆屠戮,無論是胡人還是被掠劫過去的漢人,不管男女老幼,統統砍掉首級,在白狼山上築起京觀。這種血腥的戰爭儀式雖然在一段時間之內的確對北胡起到了震懾作用,但也被胡人傳承下來。
兩場對外戰爭的勝利並沒有讓煬帝誌得意滿,除了繼續與周邊國家挑起戰火的邊緣來回試探外,他還有一個更加棘手且麻煩的現實問題:子嗣可謂是煬帝的死穴,也是他唯一不能用戰爭與殺戮來解決的。與有著“龍陽之好”傳聞的父親不同,煬帝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同性戀,從不近女色。
武平七年(康曆406年),為了解決繼承人問題,煬帝把弟弟廣平王康照立為皇太弟,改年號元嘉。
元嘉元年(康曆406年)七月,煬帝推行“招賢令”,開設恩科,向天下招賢納士,出現了一大批能臣幹吏,史稱“元嘉改革”。
元嘉一年(康曆407年),南川諸王再次反叛,煬帝率領20萬大軍,浩浩蕩蕩地開始第三次禦駕親征,煬帝的武運也走到了盡頭。四月,嶺南進入雨季,戰況異常艱難,加上南川人的抵抗非常激烈,幾乎全民皆兵,戰事陷入僵局。同時,煬帝軍中瘟疫流行,數千驍勇善戰的老兵相繼染病而死。
祿山之戰,煬帝先身士卒,不料愛州榆林守備、護蠻都尉--鮮於純率部眾士卒臨陣倒戈。煬帝在亂軍中被一箭射穿了喉嚨,墜馬而亡,全靠身邊的親軍護衛拚死奪回,才得以保留了全屍。
元嘉一年(康曆407年)十月四日,皇太弟康照繼承皇位,改元天福,下詔給予南川諸王自治之權。
這是哀帝在位時下的第一道詔書,也是最後一道,之後就一頭撲進楊佑甫為他精心打造的溫柔鄉。從那以後,哀帝每日酗酒淫樂,根本不理朝政,還派特使前往全國各地搜羅絕色美女來充實後宮。因搜羅到的美人太多,連後宮都容納不下了,哀帝就開始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弄得民怨沸騰,怨聲載道。
楊佑甫作為煬帝唯一信任的文臣,雖然身為宰相,總領群臣,卻始終沒有掌握軍隊實權。煬帝暴虐,自然也明白軍隊的重要性。所以,他特地給弟弟留下了征東大將軍劉兆、關西節度使權宏麟、飛騎上將軍李謙、南衙禁軍指揮使林墨離這四位最能打的沙場戰將。
隻是煬帝沒想到自己一死,自信心爆棚的權宏麟就直接造反了,想占據關西六州自立,結果被“關西五虎”之一的南宮勖所殺,四國柱一下子就斷了一柱。征東大將軍劉兆和飛騎上將軍李謙也很快被楊佑甫收買,一個高升為關東四州節度使,另一個走馬上任為河西雍涼二州節度使,反而成為了楊佑甫的心腹愛將。隻有林墨離個性忠厚,無法被收買,楊佑甫就把他發配到遼西前線自生自滅,哀帝也在醉生夢死中逐漸失去一切。
天福二年(康曆409年)四月,哀帝康照因縱欲過度,一夜九次之後暴斃而亡,在位僅十八個月。六月九日,已權傾朝野的楊佑甫擁立南陽王康煦為帝,懷帝即位後,在同年八月改元天隧。
與兩個哥哥相比,懷帝康煦算是三兄弟中唯一正常的,可惜他的命運從一開始就已經注定。
雖然父親閔帝留下的是一個較為安穩且興盛的國家,若是勤勉治國、勵精圖治,做一代明君並不難,即使做一個合格的守成之君,也必能千古流芳。可他的哥哥們偏偏倒行逆施,肆無忌憚地禍亂國家,才有了如今自己悲哀的境地,被權相楊佑甫與他的兩個兒子任意擺布,喪失了作為一位帝王與男人的尊嚴,甚至連後宮妃嬪都要跟他們共享,淪為徹徹底底的傀儡。
天隧二年(康曆411年),楊佑甫直接把毫無功名的長子楊濟崧任命為戶部尚書,然後又把次子楊濟霆封為郎中令,掌管宮廷宿衛。為了拉攏鎮守南北兩地的節度使,國庫更是成了楊佑甫的私庫,先後給安南大將軍張策玄(南軍統帥)和鎮北大將軍高其威(北軍統帥)送去了許多金銀財寶與美女,換取他們對自己個人的忠誠。加上楊佑甫生活奢侈,大增賦稅又流水般花錢,在京都修建了許多豪宅。每次出行堪比皇帝巡遊,聲勢浩大,前呼後擁者不計其數,致使國庫日益捉襟見肘,民生艱難,帝國的頹勢日漸加劇,也給藩鎮割據提供了條件。
天隧七年(康曆416年),名義上的“關西都護”泰州都督--尉遲韶病故。楊佑甫與關東節度使、征東大將軍--劉兆密謀勾結,挑唆尉遲韶次子尉遲瑞與兄長尉遲鎮爭奪家族繼承權,引發關西公族內鬥,“駿府之亂”爆發。
這場持續將近半年的戰亂,讓宣州商河上官氏、洛州洛河南宮氏和泰州駿河尉遲氏為首的東國關西三河武家集團元氣大傷,尤其有著“東國第一猛將”之稱的南宮勖也死於這次內亂,還有大量關西世族的能臣武將喪命或出走,兵部尚書、蔡國公上官鴻身為三河家老因在內亂中處置不當遭到罷免,被貶回商河老家。
天隧十二年(康曆421年),隆慶太子--康蒙不堪楊氏父子淫亂後宮、專權跋扈,發動“宮門之變”,率東宮衛士殺死了楊濟霆,準備一舉鏟除楊氏全族。不過由於南衙禁軍指揮使杜元楷突然反悔,導致政變失敗,隆慶太子的結局也非常悲慘,被囚於東宮,活活餓死。而太子妃周氏為了活命,當了楊佑甫的情婦,還給楊佑甫生了一個兒子。楊佑甫老來得子,對周氏甚是寵愛。
隆慶太子死後,楊佑甫又開始在懷帝剩下的三個兒子之間挑選合適的太子人選,因為皇朝必須要有繼承人,哪怕是名義上的。
懷帝懦弱無能,但楊佑甫卻很看重他的次子,也就是齊王康莧。
齊王康莧身上有著康人皇子彪悍、開放、灑脫的特點,不光治理有方,還能征善戰,在藩國擁有很高的聲望。楊佑甫很清楚,擁立這樣的藩王為太子,搞不好就是養虎為患。
早熟的康莧天資聰慧,能力更是碾壓自己的兄長康蒙,唯獨個性孤傲,對待親人妻兒態度冷漠,對兩個年幼的弟弟湘王康茂和永王康榮也極其嚴苛,幾乎是虐待的程度。三兄弟就藩以前就時常在宮中發生衝突,隻要一犯錯,康莧就總把兩個弟弟打得頭破血流,哭爹喊娘,導致兄弟間感情不合,勢如水火。
為了試探齊王康莧,楊佑甫派了親信禮部左侍郎--曹敏修帶著皇帝的聖旨來到鄯州。當康莧得知要被立為太子以後恐慌無比,哭著向曹敏修懇求,希望楊佑甫能出麵勸說父皇收回成命,隻想做一個逍遙自在的王爺。結果,曹敏修隨口一說,要齊王殺了妻兒向楊佑甫表忠心,康莧照做了,當著曹敏修的麵殺妻誅子。曹敏修回京後如實報告,楊佑甫聽後相信康莧也隻是一個自私自利的人,就趁機把康莧拉攏過來,還把小女兒楊佩鳳許配給他,結成姻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