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少帝宿命(3 / 3)

田衡措等少帝逐一確認以後,繼續分析道:“老臣雖然不是武將,不懂軍事,但也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結合從前方傳來的奏報從軍事角度看,三王並沒有主動和忠於朝廷的地方州郡官軍發生武力衝突,也沒有第一時間搶占任何府庫、糧倉這些重要的戰略物資。就算三王在這短短兩年就已經積累了足夠用於反叛的錢糧,可光靠燕王麾下三萬藩府親軍和部分安西軍,再加上相王和漢王的四萬兵馬。即便這七萬精銳兵貴神速能突破外圍層層防線深入到京畿腹地,也無法在短時間之內攻克高陽這座被稱為“京師門戶”的堅城,更何況現在離渭水徹底冰封為時尚早,從戰術上是根本不可能對京都完成包圍的。”說完,田衡措站在原地猶豫了很久,最後還是“撲通”一聲跪倒在少帝麵前。

“太師傅,您這是何故?!”

少帝見狀,趕緊從禦座上下來,上前去扶跪在地上的田衡措。

“請皇上恕微臣欺君之罪!”田衡措把腦袋壓得死死的,羞愧的無地自容,哭訴道:“微臣這幾年做官做昏了頭,也跟其他人一樣有了私心。有愧於先帝的囑托,有愧於皇上的信任。”

“太師傅,我不懂您的意思,您怎麼欺君了?”

“先帝在出巡河西前,曾命微臣從中書省秘發了一道藩王詔令,命燕王在先帝結束河西視察以後到西都(西都曲沃:河西首府,治所在雍州,與北都江郵、東都慶安、南都安信、中都武功合稱為“康朝五都”。)迎駕,時間就定在九月下旬。因近一年多來,燕王在西國封地內橫征暴斂,大肆擴軍,又依仗有藩王節度之權在河西走廊不斷對西遼國蓄意挑釁,製造事端,還處處針對涼州刺史--楊炎。”

少帝的臉色一瞬間冷了下來,卻沒有因為田衡措的欺瞞而責怪他。田衡措叩謝聖恩,也將憋在肚子裏的話全都說了出來。

“楊炎雖然是大奸臣楊佑甫的族侄,但對先帝和朝廷忠心耿耿。當年就是楊炎大人深明大義,從中斡旋,作為西國精銳的安西軍才沒有隨同李謙一起造反。先帝也是因其功勞,讓楊炎出任涼州刺史,並身兼安西都護。可惜燕王並沒有先帝的氣度和胸懷,他不僅多次上書誣告楊炎大人與西遼國串通叛國,還在涼州各地威逼利誘,強征當地岐人、狄人與內遷的雜胡流民入伍,結果激發民變。先帝得知後龍顏大怒,本想是準備在視察完災情以後去責問燕王,為的就是廢黜燕王,把他帶回京都問罪,燕王很有可能在接到藩王詔令後就猜出了先帝的用意。”說著,田衡措再度深深一叩頭,“下麵的話,臣不能說。”

“即便燕王可能真的謀反,那為什麼相王和漢王也要這麼做?!”

“這其實很簡單,皇上。相王、燕王和漢王都是端顯趙皇後所生,三王從小骨肉連心,感情深厚,一王反,則三王具反,這並不難理解。所以,皇上一定要小心三王之間的這層關係,千萬不要念及手足親情,等時機成熟時要殺伐果斷,而且朝廷日後必須加強被江北諸州的控製。相王和漢王四萬大軍這樣子大張旗鼓的南下,除了江北黜置使--桓績,其他江北各州地方刺史竟然沒有一個上報朝廷,這真讓人細思極恐啊。”

少帝聞言不寒而栗,但仍強裝鎮定,田衡措的話並不是在危言聳聽。

無論是朝廷大臣,還是宗族血親,最終鹿死誰手的命運是他逃不開的宿命。

或許,孤家寡人才是一個皇帝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