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劉洋的媽媽應該體諒他的心情,可以這樣說:“那一定讓你很生氣,媽媽能夠理解你的心情。”當媽媽對劉洋的委屈表示認同時,他的情緒就會得到緩和。這時,媽媽再加以適當的開導,比如可以說:“你的心情媽媽能理解,老師讓你站到一邊,也是讓你記住這次教訓。如果你以後可以提前到達做早操的地方,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了,媽媽相信你可以做到的。”
因此,麵對受到委屈的孩子,我們不要急著給他講大道理,更不要指責或批評他,而是應該認同、理解他,體會他內心的憤怒和無助,讓他的情緒得到釋放,讓他的委屈得到緩解。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做呢?
1.善於傾聽孩子的解釋
孩子的內心世界是複雜的、敏感的,有時候他會感到很委屈。這時候,孩子希望對最親近的人傾訴,而作為媽媽的我們便成了他的傾訴對象。其實,孩子並不需要我們為他做主,替他討回公道,而是需要我們認同他的委屈,理解他的感受。
因此,當孩子向我們傾訴他的委屈時,我們不要打斷他,更不要急著講大道理,而是應該耐心地傾聽他的講述,讓他把內心的委屈一吐為快。另外,在傾聽的過程中,我們的表情和眼神都要流露出對孩子的認同和理解,這樣更有利於撫慰他受委屈的心靈。
2.理解並同情孩子的委屈
當孩子傾訴完內心的委屈之後,我們可以這樣對孩子說:“那一定讓你感到不舒服,媽媽能夠理解。”我們理解的言語會讓孩子覺得這是正常反應,心裏會好受一些。我們也可以說:“你不要太傷心,一切都會過去的,媽媽相信你。”我們安慰的言語會讓孩子感到心有所依,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他的委屈就會得到緩解。
3.為孩子講清道理
我們不要急著給孩子講大道理,並不代表我們不講道理,而是要注意講道理的方式。首先,在認同和理解孩子的前提下,我們才可以給他講道理。這樣一來,孩子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我們所說的話。
其次,我們要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不要太著急,讓這些道理自然而然地流人他的內心。
最後,我們講道理是要讓孩子真正明白,讓他知道應該如何去做,更要善於用真情實感來打動和感化他,也就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樣,孩子才能理解我們的用心,學會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坦然麵對遇到的事情。
孩子希望父母能顧及到自己的感受
現代的研究表明:“一個人的成功有15%的原因來自智商,而85%的原因來自情商。”
一個公司老板能照顧到員工的感受,一個父親、母親能照顧到孩子的感受都是情商的體現。
孩子最初學習與他人交流就是從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開始的。當孩子再長大一些時,才會學著去信任、交流,與家人一起學習,一起分享快樂與悲傷,會與家庭成員建立牢固的關係。當他與別人相處時,會體驗到各種各樣的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總會從最初與父母組成的家庭圈子裏走出來,進入更廣闊的世界,學會如何從別人那裏得到快樂,比如從小學同學到中學的夥伴,到老師、配偶,最後到自己的孩子,這些都是從他讀懂媽媽的眼神,並在媽媽的關愛中得到快樂開始的。
在孩子的一生中,他必須能夠“讀懂”別人,並與很多人建立聯係。這對一個正常的人來說,是一種必須擁有的社交能力。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這種與他人建立聯係的能力會讓孩子交到朋友,在不同的環境中與不同的人建立起廣泛的聯係。當孩子感到有困難的時候,他可能會向身邊的人尋求幫助和安慰,並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與他人的交往,孩子會與父母分享生活中的欣喜、歡樂、憤怒和悲傷。所有的交往都離不開換位思考與互相理解。我們要教會孩子“讀懂”別人,先要“讀懂”孩子、理解孩子。
那些因為日常瑣事而與孩子陷入僵局的父母應該明白一個事實:與孩子發生“戰爭”是愚蠢的。比起用父母的權威來壓製孩子,孩子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反抗父母。即使父母贏了這一場,強製地實施了父母的意誌,孩子也會變得無精打采和悶悶不樂,以至於變得反叛、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