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孩子需要爸爸媽媽為他的成長提供條件(1)(1 / 3)

關於孩子的成長條件,成才的過程,多數的成功者也都認同,天賦條件居其次,個人努力才是主要的,這樣的結論相信絕大多數的家長也是認同的。但要家長們注意的是,孩子的個人努力絕不是純粹的主觀行為,是需要來自父母的精神與物質條件支持的,手頭連一個玩具都沒有,書包裏連一本課外書也沒有,一次動物園都沒有去過,一次博物館也沒有參觀過的孩子是不容易成才的。

孩子失敗時需要的是父母的鼓勵

與成人比較,孩子更經受不起失敗和挫折,而一旦孩子在某些事上遭遇了失敗,他想到的是,如果有爸爸媽媽的幫助多好啊,此時,他如果受到諷刺和打擊會更深的傷害他,對於這一點父母要注意。

期中考試的成績公布了,原來成績很好的可心,這次數學隻考了80分。

回到家裏,媽媽問可心考了多少分,可心有點不情願地說:“這次考砸了。”

媽媽生氣地說:“把卷子拿出來,我看看。”

媽媽接過卷子,越看越生氣,推了可心一把說:“考試時你都在想些什麼,這麼簡單的題都會算錯,再看看這道題,前天剛做了這樣的題型,也算錯了,白白丟了5分,再看看這道題,這麼簡單,你卻還是做錯了,這麼不上進呢?”

可心低著頭聽完媽媽的訓斥,默默走到自己的房間,整個晚上沒有說一句話。

在接下來的一次測驗中,可心仍然考得不好,自然又被媽媽訓斥了一頓。

此後,可心越來越不愛說話,與媽媽之間更是到了無話可說的地步,同時,心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學習成績也是每況愈下。

生活中像可心媽媽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許多家長都經曆了這樣的心理變化過程:先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倍加寵愛。當孩子遭遇失敗時,在恨鐵不成鋼的失敗陰影籠罩下,父母首先想到的竟然是向孩子施加壓力。於是,指責、諷刺、打罵等現象不斷發生,最後,父母往往會認為,孩子不是那塊料,孩子已經無可救藥。這種家長總是埋怨孩子不爭氣,不理解自己的苦心,卻很少反省自己。

可是,孩子為什麼不能理解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呢?其實,歸根結底並不是孩子不理解父母,而是父母不能理解孩子,向孩子提出要求的時候,並沒有從孩子的心理出發,沒有注意與孩子交流的方式。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失敗了,任何人都會感到沮喪、難過,並且自責、後悔,這個時候是他們最傷心的時候,也是最脆弱的時候。

小孩子更是如此,甚至他們內心比成人又多了一層恐懼——怕被爸爸媽媽數落。這個時候他的內心是敏感的,需要安慰、理解和鼓勵。有的小孩子天生自尊心強,如果失敗後得到的隻是一頓責罵,他心裏就會留下一個陰影。一句“笨蛋”可能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而來自失敗的打擊越多,孩子就越會產生自卑感和抵觸情緒,他不僅不會向父母尋求幫助,還會逃避父母的詢問,結果變成了一個“笨孩子”。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要經曆失敗和挫折。當孩子失敗或碰壁的時候,父母應及時給予孩子必要的鼓勵,讓孩子用勇氣、用信心再試一次,從而克服困難,獲得成功。

有一次,蘇杭的女兒考試沒考好,於是女兒悶悶不樂,甚至擔心自己會前途暗淡。這時,作為家庭教育家的蘇杭對女兒說:

“女兒,將來你當了博士是我的女兒,你掃馬路也是我的女兒。到時候,就讓你爸爸用三輪車拉上我,把做好的熱菜熱飯送上馬路。隻要人品好,掃馬路也能掃出一個光明的世界。”

聽了母親的話,女兒的臉上放出了光彩。

蘇杭女士的話,讓孩子身上的負擔一下子就減輕了許多,使她的女兒在以後的生活中學會了堅強地麵對失敗和挫折,在不斷戰勝失敗和挫折中,慢慢走向成功。可見,引導孩子坦然麵對失敗往往能夠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信心。

如果父母都能夠像下麵案例中的媽媽那樣,孩子的心靈就不會受到傷害,自信也就不會受到打擊。

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全班45個同學,夢桐考了第30名,而他的鄰居又是同學李偉,考了第一名。

夢桐從來都認為自己不是差生,可是,這樣的名次讓夢桐有了強烈的挫敗感,他覺得自己太笨了,沮喪的心情讓他打不起精神。

媽媽看出了兒子的神情不對,就問夢桐:“怎麼啦,孩子,不舒服嗎?”

夢桐流著淚說:“媽媽,你說我是不是很笨?我認真聽課,認真地做作業,為什麼我還是考第30名,而李偉卻能考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