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十問2014一問:消費能否扭轉增速放緩?(3)(3 / 3)

這就讓央行陷入兩難境地:在當前的情況下,如果增加貨幣投放,由於金融效率不高,大量的資金仍然流向房地產和“鐵公基”,反而助長泡沫和推高通貨膨脹;如果緊縮貨幣,由於“too big to fail”(大到不能倒)效應和信用不對稱,資金會進一步撤出實體經濟,壓縮有效供給,產生經濟滯漲。

狙擊貨幣“流彈”,引導資金“脫虛入實”

從2013年6月“錢荒”之後,資金緊張局麵迅速從銀行間市場進一步蔓延至實體經濟,高利率已經成為實體經濟不能承受之殤。

某城商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由於地方融資平台和大型國企對利率不敏感,銀行資金大量沉澱在長期的平台貸款和政府導向的“支柱型企業”貸款。一些“僵屍國企”能付息就不錯了,還本金則遙遙無期,而且利率低至4%~5%。一些國企甚至基於此做起了“資金倒爺”,通過委托貸款等謀取巨額利潤。民營企業要獲得貸款則難上加難,貴上加貴。

“利率飆升對實體企業是一種災難。”鄒平座表示,目前我國企業的綜合資金成本約在10%,民營企業接近20%,這對實體經濟是巨大的打擊,同時也醞釀著巨大的風險。

近年來,隨著資金成本不斷攀升,而實體企業利潤率大幅下滑,“產業空心化”的苗頭日漸明顯。長三角一些外貿企業率先“轉型”,開設小額貸款公司等,利潤是做實體企業的十幾倍,引發行業豔羨和跟風。在蘇南某市,投資類公司數目一度占到當年新設立企業的1/3。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4年要保持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改善和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改革,增強金融運行效率和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等專家指出,在利率市場化進程中,利率水平上升會對市場流動性形成緊縮效應,貨幣政策對此要有充分考慮和適當的配合。考慮到2014年城鎮化推進,大量土地資產化將吸收流動性,以及美國QE退出、人民幣國際化帶來的資本外流,我國貨幣政策不宜偏緊。應通過改善市場流動性機製,降低資金價格,支持實體經濟。

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表示,近期利率市場化改革加上緊縮的貨幣環境,造成我國實際利率不斷上行,越來越多實體企業被迫關門放起了高利貸,商業銀行受到高息誘惑也通過影子銀行變相做起高利貸生意,這導致資金空轉、銀行杠杆高、期限錯配等現象。單純通過緊縮銀根、降低杠杆,非但不能讓空轉的資金回到實體經濟,反而會進一步拉高利率,打壓實體經濟。

業內人士認為,在深化財稅體製改革、控製地方負債的前提下,可通過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優化銀行存貸比監管指標等措施,適度釋放流動性、降低企業融資成本。

“錢荒”是表,我國經濟金融結構的錯配才是“裏”。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表示,加快實體經濟結構調整、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推進國企和地方改革等,才是解決深層次“錢荒”的根本舉措。

“利率市場化不僅僅是消除對利率的行政性管製,如果經濟運行主體不受市場供求的約束,其產生的利率就不是達到有效配置資源的價格,甚至會放大金融風險。放鬆利率管製隻有其他經濟體製改革相結合,尤其是地方政府職能轉換和國有企業改革,才能真正形成市場化的利率體係。”彭文生說。

要防範“錢荒”重演,還需推動各商業銀行合理安排資產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扭轉當前同業業務對利潤“扭曲”地追逐,並降低對“央媽”的依賴。連平說:“要反思商業銀行借短貸長的經營行為,目前我國商業銀行中長期貸款比重偏高,部分銀行已超過60%,流動性很差。而國際上一般以1年期及1年期以下貸款為主,中長期貸款一般不超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