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十問2014一問:消費能否扭轉增速放緩?(3)(2 / 3)

這已是2013年我國銀行間市場第二次爆發“錢荒”。6月20日,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一度衝高到25%,質押式回購利率衝高到30%,恐慌情緒從貨幣市場迅速蔓延至整個金融市場,導致滬深股市大跌,銀行理財產品、債市收益率均快速上行。銀率網數據顯示,2013年共有5家商業銀行發行了9款聖誕專屬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最低為6%,最高達6.8%,平均預期收益率為6.28%。

盡管嚴重程度有所區別,但兩次“錢荒”高度相似的情節是:銀行間交易係統延遲收盤,銀行間出現同存違約傳言,隔夜利率峰值突破7%等。

持續緊張的資金麵,使得“人艱不拆”等網絡熱詞有了金融版“注解”——人民銀行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還是不給拆錢出來;“十動然拒”則是說協議存款都到10個點了,出資方小激動了一下,然而還是拒絕了。

記者采訪發現,2013年6月底與12月底銀行間市場兩次流動性告急,都有同樣的季節性或偶然性因素,包括季末年末衝時點、國際市場變動等,以及受“八項規定”等影響導致的年末財政存款突降等。但從深層次來看,中國流動性充裕的時代或許已經結束,市場流動性機理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貨幣結構錯配嚴重,一旦遇到“風吹草動”而“央媽”沒有及時救場,流動性緊張的局麵隨時可能上演。

值得關注的是,經過兩次“錢荒”,各商業銀行和交易員已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位銀行間市場交易員告訴記者,“錢荒”的恐怖記憶讓交易員膽戰心驚。臨近年底,銀行寧願犧牲一部分收益,把大筆資金存至央行,作為超額準備金,以應對可能出現的流動性危機。而這種“羊群效應”必然加劇資金緊張和價格波動,導致“錢荒”預期的自我實現。

“需警惕銀行間‘錢荒’波及實體經濟,信貸結構不均衡等問題‘常態化’。”國泰君安高級經濟學家林采宜說。

中金公司報告則指出,從三個維度來看,“錢荒”存在常態化的可能性,一是銀行資產端(尤其是非標資產)增速持續超過負債增速;二是資金需求方無法產生足夠的現金流,借新還舊愈演愈烈,占據了銀行大量信貸資源;三是銀行資產負債部門對利率市場和金融脫媒準備不足,過度追求贏利,導致超儲率過低和期限錯配嚴重。

真假“錢荒”,兩難央行

一個巨大的悖論在於,市場火燒火燎的“錢荒”背後,卻是我國天量的貨幣發行。M2/GDP在2012年底已接近190%,遠超歐美國家;截至2013年11月末,我國廣義貨幣M2餘額達107.93萬億元,同比增長14.2%。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根本不缺流動性。

業內專家認為,“錢荒”暴露出我國金融資產的嚴重錯配。銀行為了追逐利潤,一麵瘋狂放貸,一麵通過大量的理財、信托等產品,把信貸隱藏到“影子”裏,進而流向地方融資平台、房地產等受調控領域。一旦政策麵出現波動,就暴露出流動性風險。

記者采訪發現,當前我國市場流動性運行機理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貨幣結構不合理、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導致央行調控的“兩難”。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目前商業銀行通過發行理財產品攬儲,導致流動性出現間歇性波動。盡管從M2數據來看我國貨幣供應量不低,但存款並沒有像M2數字反映的那麼樂觀。當前銀行的經營考核模式主要是“衝時點”,月末、季末、年末的時候存款增長很快,但一過時點就大幅下降,流向“餘額寶”等貨幣基金。

“很多銀行2013年存款數額都沒有達到2012年底的水平。而存款減少是非常可怕的事情,2014年實體經濟的信用就可能會萎縮。”他說。

央行上海總部數據顯示,臨近2013年底,個人存款大幅減少,儲蓄存款持續分流。10月份上海本外幣個人存款減少706.7億元,環比多減1355.5億元,其中儲蓄存款減少513.9億元;11月,全市本外幣個人存款減少102.6億元,其中儲蓄存款減少87.2億元。

另一方麵,洶湧的“貨幣流”並沒有到達實體經濟,而是漂浮在房地產、地方融資平台等能承受高利率的領域。

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鄒平座表示,美國是越接近實體經濟流動性越充足,我國恰恰相反,貨幣結構呈現“倒三角”,越接近實體經濟貨幣越少,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小。大量貨幣呈現高流動性,容易引發通脹。2008~2013年的兩次經濟波動和刺激政策中,金融資源不斷地向國有企業集中,民營企業不斷被抽血。而央行為了控製通貨膨脹,又不得不反複緊縮銀根,使得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變本加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