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圓融”應對,皆大歡喜(2 / 3)

胡雪岩縱橫江湖、官場、商界,呼風喚雨,左右逢源,其表現出的東西其實早就是“神”的定義所包含了的。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他的圓世態度。

商聖啟示錄

胡雪岩的成功告訴我們,“方圓做人,圓通做事”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圓”是處世之道,是妥妥當當處世的錦囊,無論是在商場、官場,還是交友,情愛,都需要掌握“圓世”哲學,才能無往而不利。

4、處理好“人情賬”和“錢財賬”的關係

在商界發展,不僅要有一筆“錢財賬”,還要有一筆“人情賬”。那麼,胡雪岩是怎樣來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的呢?

早在少年時期,胡雪岩就注意到了人與人交情時存在著“人情賬”,從那時候開始,他就已經把人情看得比錢財還重要。胡雪岩在當學徒時,一個朋友從老家來杭州尋差事,不料生病了。欠客棧的房租、飯錢都已經半個月了,還要看大夫,這時的他沒有5兩銀子是不能出門的。

當時胡雪岩的薪水微薄,但又不忍心看著自己的朋友被病折磨。於是,他找到一個朋友那裏。那個朋友不在,隻能問朋友的妻子,看她肯不肯幫忙。

朋友的妻子看到胡雪岩人雖然落魄,但是那副神氣卻不像倒黴的樣子,朋友的妻子也是一個賢惠能幫助男人的人,就毫不猶豫地借給了胡雪岩5兩銀子。

胡雪岩很有誌氣,從手腕上捋下來一個鳳藤鐲子,對朋友的妻子說:“現在我的境況不太好,這5兩銀子也不知道到什麼時候才能還上,不過我一定會還的。這個鐲子連一兩銀子也不值,稱不上抵押。但這隻鐲子是我娘留給我的東西,對我來說很重要。這樣做,隻是提醒我自己,不要忘了還嫂子的錢。”

後來,胡雪岩有了點錢,便迅速還了那5兩銀子。朋友的妻子要把鐲子還給胡雪岩,但胡雪岩認為,這筆“錢財賬”雖然是還上了,但背後的“人情賬”卻沒還上。他說:“嫂子,你先留著。我還的隻是5兩銀子,還沒還你們的人情。現在你們什麼都不缺,我多還幾兩銀子也沒有太大意義。如果將來有機會,我一定會還上您這份人情,然後我再把鐲子拿回來。”

後來,他的這位朋友在生意上遭人暗算,胡雪岩知道後馬上出麵相助。朋友幸免於難,朋友的妻子再次要把鐲子還給胡雪岩,他這才收下。

在胡雪岩看來,“錢財賬背後的‘人情’,向來都比錢財更加重要。”他認識到這一點,也受益於這一點。當年王有齡落魄時,胡雪岩冒著風險給他送去了500兩銀子,後來王有齡得到官職後,不僅還了500兩銀子,還還了胡雪岩一份人情,這份人情也成了胡雪岩創業的資本。

但當“錢財賬”和“人情賬”互相消減的時候,胡雪岩向來是把後者看得比前者重要的。通常,他寧可舍掉錢財,也一定要做個人情。

為能做成洋莊,胡雪岩在拉攏同行業、收買人心以及控製市場、壟斷價格上可以說是絞盡腦汁。他用盡心思周旋於官府勢力、外商和漕幫首領之間,而且還必須同時和洋人、一些與自己在同一戰壕中心術不正的人鬥誌鬥勇,實在是冒了很大的風險,才終於做成了第一樁銷洋莊的生絲生意,共賺了18萬兩銀子。然而,這不過是說來好聽,因為合夥人過多,開支也大,與合夥人分了紅利、付出各處利息,做了必要的打點外,不僅分文沒剩,原來的債務沒能還上,還留下了1萬多兩銀子的虧空,事實上連賬麵上的“虛好看”都沒有,等於白忙活了一場。盡管這樣,胡雪岩除了初算賬時有些不快外,很快就釋懷了。而且,他毅然決定即使是一兩銀子也不賺,也要該分的分,該付的付,決不能虧欠朋友。

在分、付之間胡雪岩所獲得的效益實在是太大了,他不僅使合作夥伴和朋友看到了在這樁生意的運作過程中胡雪岩顯示出了足以服眾的才能,更讓這些人看到了他重朋友的情分,可以共患難、共安樂的義氣。尚且不說,通過這樁生意胡雪岩積累了很多和洋人打交道的經驗,不但與外商取得了聯係,還彼此間有了初步的溝通,更為他日後馳騁十裏洋場和外商做軍火生意以及借貸洋款等奠定了基礎。

同時,通過這筆生意,胡雪岩和絲商巨頭龐二也結成了穩固的合作夥伴關係,並建立了他在經營蠶絲行當中的地位,為他以後有效地聯合同行控製並操縱蠶絲市場創造了不可缺少的條件。僅從這分、付兩者之間就顯示出了他重朋友情分的義氣,使他得到了如洋商買辦古應春、漕幫首領尤五、湖州“戶書”鬱四等能真心相待的朋友和幫手,其“收益”是不能拿金錢的價值來衡量的。可以說,胡雪岩所有的大宗生意,都是在他這些朋友的幫助下做成的。因此可以說,在這筆生意上,胡雪岩的“錢財賬”虧了,“人情賬”卻賺了一大筆。前者的數目是有限的,後者卻能給他帶來無盡的錢財和機遇。

說到底,處理好“錢財賬”和“人情帳”兩者的關係,也是商場“關係學”中所必須要懂得的知識。在商事活動中,很多時候確實不能在金錢上算自己的賺賠,或許憑著精細的算計能獲得一些收益,但卻很難有大的成就。相反,有時在錢財的賺賠上灑脫一點、大氣一些,常常會受到意外的、更加長遠的效益。胡雪岩在錢上,不在乎是賺是賠,分、付之下還能獲得豐厚的效益,不得不讓佩服他的遠見和大氣。如果胡雪岩隻盯著銀錢上的進出而一毛不拔或者為自己多留一點,也許最終他會得不償失。

更為可貴的是,胡雪岩有“責人寬,律己嚴”的胸懷,對待人情和錢財的問題,如果他虧了,他會大量地把這些化作人情;但如果吃虧的是對方,他一定堅持生意歸生意,感情歸感情,這也是胡雪岩講信用的一個重要體現。這種做法,就使得生意夥伴之間在利害關係上彼此製約,同時,它也是一種合作夥伴和朋友間必要的信用保證。

龐二通過和胡雪岩的合作,逐漸了解了胡雪岩的為人,便從最初的了解變成了後來的心悅誠服。因此,龐二想讓胡雪岩完全地加入到自己的生意中來,幫自己照應上海的絲行。龐二的想法是由他給胡雪岩股份,就算是胡雪岩跟他合夥,這樣也就有了老板的身份,就能名正言順地替他管理上海的生絲生意了。

能夠完全地和龐二合作,就當時的狀況而言,胡雪岩是求之不得。但是胡雪岩表示他不願意吃“幹股”這一套花樣,既然龐二同意給他股份,他就必須拿出現銀來做股本。當時,胡雪岩的實力比不上龐二,可以占兩成,龐二出40萬,他出10萬,而且還要立一個合理的合同。胡雪岩的想法很明確,感情歸感情,生意歸生意,不能混為一談。因為照顧朋友的情分,一時作出慷慨的決定,也許以後會後悔。況且朋友相交,如果到了這地步,一定不能善始善終,生意上的合作也不會有什麼好的結果。

從合作的角度來看,胡雪岩拿出這10萬兩銀子做股本,且與龐二簽訂合同,雙方也就有了明確的責任和信用關係,而這種朋友關係以外的責任信用關係,也正是他們長久合作的保證。

在現代社會,生意夥伴之間也需要有這種信用做保證。這種保證當然可以是合作夥伴間的朋友感情,但是生意場上光有感情是不夠的,還需要按規矩來的保證,中國有句俗話“親兄弟,明算賬”,說的就是這個理兒。而這句話也透出了人們從生活經驗中而來的智慧,也確實是商場中應該遵循的至理名言。

胡雪岩不同常人之處,就在於他可以根據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條件來區別對待,並能恰到好處地處理好“人情賬”和“錢財賬”的關係。

商聖啟示錄

如果想在成功路上左右逢源,就一定要像胡雪岩那樣學會處理好“錢財賬”與“人情賬”的關係,欠別人的“人情賬”,一定要想辦法還清。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學會讓別人欠自己的“人情賬”,這樣別人會加倍地回報你。須知,讓別人欠你的“人情賬”,是一筆比別人欠你“錢財賬”更劃算的投資。

5、不為賺錢而結怨,不搶別人的好處

妒忌的性格,每個人都有。但怎樣才能克服這種心理呢?胡雪岩認為,自古以來,“同行相妒”,而妒忌的力量也是非常可怕的,人闖蕩在商場中,怕的是非議,怕的是樹敵,因此需要謹小慎微一些比較好。胡雪岩對這一點還有如此感觸:“不招人妒是庸才,可以不招妒但自己做得招妒,那就是太傻了。”胡雪岩無論是在自己如日中天時期還是末路衰落時期,都非常注意自己的舉動,避免鋒芒暴露,因為他由始至終都知道,讓別人的嫉妒自己,就等於是給自己樹立了一個敵人。

不為賺錢而結怨,也不搶別人的好處,這是處理人際關係時應優先考慮的問題。胡雪岩不自招嫉妒,是為了不在同行業中處於孤立的地位。這是一種深刻而高明的處世哲學,從創業之初開始,胡雪岩就已經奉行了。

當年,王有齡在胡雪岩的資助下進京,當官後自然要知恩圖報,所以給了胡雪岩創業的機會。胡雪岩要籌辦自己的錢莊,實際上他身無分文。不過他已想好了資金的來源,以王有齡為靠山,借助他們的交情承辦代理打點道庫、縣庫過往的銀兩。代理道庫、縣庫,可用公庫的銀子來做錢莊的流動資本,因為公家的銀子不用付利息,這就等於白借本錢。

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王有齡應有一個署理州、縣的職位。當時王有齡剛進仕途不久,隻是浙江海運局的坐辦,還不能給胡雪岩提供代理公款的條件,同時他自己也需要胡雪岩的鼎力相助,因此,他不同意胡雪岩著手辦錢莊。按王有齡最初的想法,等他真正在官場上站住腳再幫胡雪岩辦錢莊也不晚。

可是胡雪岩卻不這麼看,他認為正因為已有了代理道庫、縣庫的籌劃,所以更應立起一個門戶來。這時王有齡剛剛得意,外麵的人還不太清楚,因而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如果這時把錢莊辦起來,即使裏麵是一個空架子,外麵也弄得熱熱鬧鬧的,這樣一旦王有齡放了州縣,從自己的錢莊代理公庫,公款就會源源不斷地進入,空的自然也就變成了實的。如果一定要等到王有齡放了州縣,得了一個實缺再來搭這個架子,那時候浙江的官、商兩界就都會知道有個王有齡,同時也會知道他們二人之間的交情。雖然自己的錢莊能得到代理官庫的好處是一樣的,或許錢莊生意的運作還會更方便一些,但是外人的說法和看法就會大不相同了。人們會說胡雪岩辦錢莊完全是借王有齡的官場靠山,還會說王有齡是動用公款叫胡雪岩辦錢莊,營商自肥。這時,如果有人告上一狀,那就會“吃不了,兜著走”。

胡雪岩的意思非常明白,就是做事要不留痕跡,不要自招人妒忌。商場上確實應注意盡量不要招別人嫉妒。被人嫉妒,會使自己和同行之間形成一種無形的隔閡,生意上攜手合作的可能性也會大打折扣,尤其是自我招搖,自招妒忌,這樣還容易使自己在同行業中處在孤立的地位,甚至有可能同行聯手對付你,這時你就會感到處處掣肘,再想取得成功,就難上加難了。

從這一角度我們不難看出,自招妒忌實際上就是在為自己樹立敵人。而且你還應知道,由自招妒忌而樹立敵人,這“敵”要比一般意義的“敵”更為可怕,因為他往往會隱藏在暗處,很難對付,嫉妒你的人表麵上會和你一團和氣,背地裏卻會給你“下絆子”,讓你知道有對手可還不知道對手在哪裏,等你找到對手後,也許你精心籌劃的事業也已經付諸東流了。

我們知道,胡雪岩是離開信和錢莊後開了自己的錢莊的。所以當他在開阜康錢莊時,為了打消信和錢莊的顧慮,他就當眾聲明:自己的錢莊將來不會擠兌信和錢莊,而會另謀新路,浙江海運局的錢款往來也會按原來的約定由信和錢莊來經營。

這樣一來,信和錢莊不是多了一個競爭對手而是多了一個夥伴,自然真心實意地支持阜康錢莊。在胡雪岩以後的生意中,信和錢莊還真的幫了他很大的忙。其實這都歸功於他采取和同行合作的做法,從而才避免了同行相妒的結果。

所以,一個成功的商人,遭人妒忌是避免不了的,但你還是能避免不自招妒忌的。不自招妒忌的方法,不外乎是和胡雪岩一樣,第一,不要在同行業中顯露鋒芒,第二,不能總想著自己好事要占全,第三,要時刻注意得饒人處且饒人,以化解可能產生的敵意。總之,作為一個中國商人,應懂得不自招妒的道理,要像胡雪岩一樣,收斂好自己的鋒芒。

商聖啟示錄

無論是為人處世,還是經商當官,隻有不招人妒才能得到眾人的支持。在成功時,要懂得遮起自己的光芒;在春風得意時,不要忘了那些和你一起打拚過的人。隻有懂得適時進退、藏露有度、不搶別人好處的人,才不會自招人妒,才能成為最後的大贏家。

6、傷人一堵牆,饒人一條路

千百年來,中國都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有理也要讓三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句話告訴我們,凡事都講究適可而止,沒有必要太理直氣壯地把人逼到絕路上,在為別人留餘地時,也是在為自己留後路,即使自己有理,也要放開胸懷容忍他人三分,而不是得理不饒人。“能饒人處且饒人”的寬容和忍讓是讓人心服口服的最佳做法。寬容別人的過失,適時地放別人一馬,不僅能圓滿地解決事情,還能讓對方對你感恩戴德,這樣你就減少了敵人,保全了自己。胡雪岩深知此理,所以他用他的寬容和忍讓,收服了很多對自己生意很有幫助的得力助手。

有很長一段時間,胡雪岩和龐二一起合夥做絲業收購,兩個人齊心協力、想盡辦法,逼壓了洋人,抬高了國人的絲價。其實,這件事讓胡雪岩費了很多心血,能合作下來真是非常不容易。隻是沒想到,臨近交貨期限的節骨眼上,卻出了一個亂子,原因是龐二的檔手朱福年從中做了一些手腳。

朱福年是龐二的檔手,一直以來野心勃勃,想借著龐二的勢力當上江浙絲幫在上海絲業界的首腦人物。他其實並不想與胡雪岩合作的,但礙於東家的麵子,所以表麵上就對胡雪岩敷衍了事。但在暗地裏,他卻處心積慮地想辦法扳倒胡雪岩,隻是因為自己的實力有限,所以不敢跟胡雪岩明著幹,一切隻能是暗中操作。幸虧尤五發現了其中的貓膩,就派人告訴了古應春,古應春又轉告了身在蘇州的胡雪岩。胡雪岩知道了其中的原委後,就想了個辦法去製服朱福年。

朱福年不僅在胡雪岩和龐二合作的事情上從中作梗,還拿東家的銀子“做小貨”,這當然令龐二難以容忍,他一定要徹查朱福年的問題,還要狠狠地整治他一下。但胡雪岩認為,這個辦法欠妥,他說:“一發現某個人不對頭,徹查後就請他走人,這是普通人的做法。最好的做法是,要麼不下手,一下手就得讓他心服口服。諸葛亮‘火燒藤甲兵’不奇怪,要燒得他服帖,死心塌地為你效力,這才算是本事。”

於是胡雪岩先通過人際關係查清了朱福年自開戶頭、把絲行的基金劃撥“做小貨”的事實,然後又查看了絲行的賬本,在賬目上指出了朱福年的漏洞,但隻是點到為止,沒點破也沒深究,讓朱福年感到已被抓到了把柄但又不明白實情。胡雪岩不僅給朱福年充足的時間讓他檢點賬目彌補他動用的銀兩,而且還告訴他隻要盡力依舊會重用他,這明顯是有意放朱福年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