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將“沒關係”變成“有關係”,試著讓自己對周圍的世界多一份好奇心、多一份探知欲,我們將會因此具有結交不同行業、不同性格朋友的源源不斷的動力。如此,才有可能走入他人的內心世界,在人際交往中順利地“攻城略地”。
曾經有個人坐在蘋果樹下乘涼,一個蘋果“啪”地掉在他的頭頂上。他撿起蘋果,不是像其他人一樣埋怨這該死的蘋果,而是產生了濃濃的好奇。“它為什麼會落到地上,砸在我的頭上,而不是飛向天空,落到月亮上呢?”這個蘋果讓他感到不可思議,他開始認真研究,進行探索,終於發現了看似毫不相關的物體與物體之間的密切關係,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開創了近代物理。他就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牛頓!牛頓的成功就在於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生活中,我們想要和陌生人建立關係,就一定要找到一根連接的線,學會將“沒關係”變成“有關係”。我們對周圍事物產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因為好奇心和探索欲是走近他人、建立關係的紅線。
當我們想做好一件事情的時候,通常會用到方方麵麵的人,需要和很多不同行業、不同地位的人進行合作,而這就要求我們要和很多人建立關係。但是一個人認識的人總是有限的,這就產生了一種矛盾,我們要如何做才能化解這種矛盾呢?記得有人說過,你和一個陌生人之間最多隻隔著七個人,隻需要你有好奇心和探索欲,你就能在你和陌生的“他”之間建立一種關係,進而變成熟人,成為朋友。
世界因好奇心而進步,人類社會因好奇心而變得更加文明。主動把“沒關係”變成“有關係”,人與人之間才會變得熟識,世界才會充滿關愛。世界的美好就在於它的色彩斑斕,而色彩斑斕正是因為好奇心才存在。
沒有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我們的世界將會一成不變和死氣沉沉,人與人之間隻會是陌生而冷淡的。記得一部電視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問孩子們這個圓像什麼。幼兒園的孩子們講出了幾十種,小學生講出十幾種,中學生講出八九種,大學生講出兩三種,工作後的人一種也講不出,因為不敢講。
故事雖然有些誇張,卻是真實的存在。後天的學習禁錮了我們的想象,把我們禁錮在死的知識裏,思維萎縮,終於成了不敢想、不敢說的人,這被稱為“成熟”。
好奇心讓人去探索。好奇心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探求知識的內在源泉。正是因為人們對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濃厚的好奇心,才推動了人類文明不斷進步。不斷探索才能結交不同的朋友,而朋友多了,路才會更好走。
好奇心讓人堅持不懈。好奇心的出現往往出於偶然,但好奇心卻不僅僅存在於偶然。對於普通人來說,偶然出現的好奇心可能稍縱即逝,但對於那些有準備的人和不懈努力的人來說,這些偶然出現的好奇心甚至可以演化成他們終生追求的目標。和人相處,試著將“沒關係”變成“有關係”,產生一種好奇心,那麼我們就會堅持於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興趣,就會更多地走近別人,探索有助於自己成功的人際關係。
毫無疑問,好奇心是對未知領域的不懈探索和追求,也是對現有規則的深化和研究,甚至是對既有行為和準則的悖論式思考和顛覆性行動。
當我們試著將“沒關係”變成“有關係”,試著對周圍世界產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時候,我們未嚐不是開啟了一扇走入他人心靈的大門。而隨著對他人的走近,好奇心又讓我們發現更多完全不同於自己的內心世界,讓我們更有動力、有信心,也有能力去探知他人。
試著將“沒關係”變成“有關係”,試著對周圍的世界多一份好奇心,多一份探知欲,我們將會因此具有結交不同行業、不同性格朋友的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