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便是拿來主義。好的、對自己的發展有利的,我們要拿來;壞的、對自己發展不利的,我們要統統拒之門外。這樣,我們才能夠成長為社交精英。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夫妻相》這首歌:“我們會長得越來越像,有人說這叫做夫妻相,兩個人的表情互相模仿,兩種思想合並成信仰……”日常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長時間生活在一起的夫妻,在外貌、語氣和某些動作上很相像。這是由於雙方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相同,時間久了,夫妻倆相同的麵部肌肉得到鍛煉,笑容和表情逐漸趨於一致,讓兩個原本迥異的外貌,看起來也有了相似之處。
事實上,長時間生活在一起的夫妻,不僅在外貌上會趨於相同,兩人磨合久了,一舉手、一投足間都會有很多神似之處,此時彼此的內心世界就會產生共情。
夫妻之間如此,相處久了的朋友之間亦是如此。通常兩個好朋友對一件事的看法會莫名地相似,這就是為什麼兩個誌同道合的人最容易成為朋友。因為目標一致的人容易對彼此的內心世界產生共情,從而產生惺惺相惜的感覺。
但是人與人之間終歸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有別人無法體會到的感受。因此,在跟別人的內心世界產生共情的同時,絕不能因此喪失對自我的判斷。
戰國末年,李斯在求學中初見韓非時,便斷定他是自己今生遇到的第二個注定不朽的重要人物,第一個是他的老師荀卿。而韓非見到李斯時也是感覺眼前一亮。當韓非介紹完自己時,李斯近乎癲狂地興奮。兩人坐下擺了會兒龍門陣,均有相見恨晚之意。
接下來的日子,韓非以他獨特的貴族視角和超凡的才學,將李斯領入一片全新的天地。李斯也像一塊貪婪而高效的海綿,迅速地把他所接觸到的知識吸收消化。
日後,李斯在回憶起這段美好的求學歲月時,這樣評價他和李斯的關係:“不遇韓非,李斯不得為李斯。”雖然李斯和韓非的內心產生了強大的共情,但是李斯並沒有因此喪失自我,他知道自己七年求學是為了什麼,知道自己真正的目的何在。韓非貴為韓國公子,自然是要東歸,而自己要去的是強人遍地的秦國,他不做雞頭,也不做牛尾,他要帶著鋒利的寒光直奔牛頭而去。
最後,李斯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協助秦始皇一統天下,名垂青史。如果當初李斯喪失對自我的判斷而隨韓非入韓,那恐怕載入史冊的就另有其人了。
可悲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明白這其中的道理。當下有些人宣稱追求個性、宣揚自我,實際上卻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失去自我判斷的能力。比如如今普遍的追星現象,很多人不一定是真的喜歡某個明星,隻是因為他現在紅,別人都喜歡,所以也喜歡。其實追星的行為並非一定要反對,因為在追星的過程中,我們會對那些明星產生敬慕,從而會不由自主地去學習他們身上的優點,激勵自己不斷向偶像學習,用他們的成功鞭策自己,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追星的過程中盲目崇拜、失去自我,就不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了。
能夠找到和內心世界產生共情的人是一件幸運而且幸福的事,這不僅僅是一種對他人的關切和接受,更重要的是我們能設身處地地感受別人的情緒,並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彼此更加親密。但是共情並不代表共體。我們要有自我分析和判斷能力,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才能贏得他人真正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