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他被王樸忽悠了,上蒼不待見他,僅僅給了他五年的時間。

公元959年5月,柴榮對契丹發動了收複幽雲十六州的北伐征程,這次出師,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連收三關三州,共十七縣。

然而他卻倒下了,班師回朝,6月中病逝,把江山留給了隻有七歲的兒子柴宗訓。

盡管後周的二位皇帝被後世認為是五代十國中最傑出的皇帝。但上蒼給他們的時間實在很可憐,二人加起來一共隻當了九年皇帝,所以盡管英雄一世,但他們都隻能注定了為那位叫趙匡胤的年輕人當最佳男配角。

3

黃袍加身,並不是很困難的決定。當走向權力巔峰的路上隻剩下孤兒寡母擋路時,趙匡胤是無法抗拒那致命的誘惑。

誰也不能。

而如何處置前任老板柴氏一家才是他的最難命題。

他不是王莽連自己親生兒子的血濺到臉上也不會擦,更不是曹孟德內心強大到可以向天下人叫囂著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

很多年以後,提到前老板柴榮,已經當上皇帝的趙匡胤對近臣們說世宗皇帝在位時,可從來沒有懷疑過我有篡位奪權之心。

說這話時他臉上還露出一絲賊笑,像偷了別人東西的孩子,因為打心裏他一直認為這個位置是他從柴家搶來的。

柴榮一共有六個兒子,老大宜哥和老二(未名)皆被漢隱帝劉承佑所殺,老三柴宗訓即後來的周恭帝,老五柴熙謹早卒,趙匡胤篡位後剩老三柴宗訓老四柴熙讓老六柴熙誨。

陳橋兵變時周恭帝柴宗訓七歲,趙匡胤入主開封後,廢恭帝,改封為鄭王,遷往房州(今湖北房縣),作為廢帝雖衣食無憂但精神鬱悶,在二十歲的時候(公元973年)逝世,其子嗣世襲鄭國公封號。

而柴榮最小的二個兒子柴熙讓、柴熙誨正史已無記載,江湖傳聞(宋人筆記)說當時趙匡胤進入皇宮後,看到宮女抱著二個嬰兒,一問是柴榮的兩個小兒子,趙匡胤歎了口氣問部下該怎麼處理這兩個小家夥。

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朝脖子上比了個斬草除根的手勢。

趙匡胤似乎認同了趙普的建議,就在他準備揮手讓手下把這兩個孩子處理掉時,他忽然看到了大將潘美低著頭輕捶柱子。

趙匡胤問潘美說你覺得這樣不妥嗎?

潘美說也許這是最好的政治選擇,但你我良心上可能過不了這關。

趙匡胤說那這兩個孩子怎麼辦呢?

潘美說皇上如果放心,這兩個孩子就交給我,我會妥善安置的。

後來潘美抱走了兩個皇子,後來收養了熙讓,並為其改名潘惟吉,後來仁宗神宗朝的名將潘夙,就是潘惟吉之後。

而另一個嬰兒熙誨,則被後周大臣盧琰所收養,亦改盧姓。

以上故事係江湖傳聞可信度並不大,從後來趙匡胤南征北戰中對待各方受降諸候及子嗣的態度上看,雖是武將出身,但趙匡胤有一顆寬容的心,對所俘皇族一律善待,他怎麼又可能會容不下對他有知遇之恩的柴榮家的兩個年幼的孩子呢?

而在他死前,則在宮中留下了一首神秘的一道石碑,新登基的皇帝即位,必須由不識字的太監帶領著,去看老祖宗留下的這道誓碑。

在帝國,老趙家的這道誓碑成為了帝國臣民最大的好奇點,所有的人都在猜測和關心著宋太祖當年的家訓。

上麵,會寫些什麼呢?

4

建康二年二月,帶著徽欽二帝,金國人終於離開了開封城。

開封的百姓們自發的到城門口為他們的皇帝趙徽趙佶父子送行。

柴進也夾雜在了隊伍中,心情五味雜存,這就是他多年來對趙氏王朝詛咒下獲得的結果嗎?

當金人的隊伍消失在城門口的人們視野中時,百姓們沒有離去,而是幾乎不約而同的向皇宮奔去。

有的是想到皇宮尋尋還有些什麼金人搶掠後剩下的遺寶,有的是想看看那平生都邁不進了皇家庭院。

而柴進則去了太廟,他想看看傳聞中的那道誓碑,搶了他柴家江山的趙匡胤會留給他後來的繼承人們嚀囑些什麼。

太廟裏一片寂靜,在金人的一番洗劫後成了斷垣殘壁,柴進推開厚重的大門,走進了他這輩子從來沒有想過能進入的“禁地”。

他看到了那塊癱倒在地上砸成兩截的神秘石碑。

碑上的字跡依然清晰。

一、“柴氏(周世宗)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行戮,亦不得連坐支屬”;

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

三、“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看著石碑上的字跡,柴進多年的心結煙消雲散,但伴隨的,卻是一個時代的曲終人散。

柴進幹嚎了幾聲,不知是哭還是笑,但他知道,這是柴趙之間最後的無言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