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梁山,晁蓋為剛剛營救上山的宋江父子舉行了盛大的筵席,眾豪傑把酒言歡,一時好不熱鬧。

隻有公孫勝發出輕輕的一聲歎息!

這聲歎息是給他寄予厚望的晁保正的。

宋江來了,一山不容二虎,晁保正怎麼也沒好好想過這個問題。

看來晁蓋始終不是能成大事之人。

酒過三巡,公孫勝提出要下山看望老母,“暫別”山寨數月。

頓時氣氛略有些尷尬,宋江心想我才來你就要走,這是什麼意思?

黑三郎還是依然露出他那友善的笑,說思念老母,何不叫兩個小的把老人家接上山“享福”。

公孫勝忙說不用,家裏田產頗多,老母衣食無憂且久居鄉裏,上山了肯定不習慣,還是兄弟去暫陪老母幾月,以盡孝道。

黑三郎以孝聞名於江湖,公孫勝以探母為由下山,宋江還真不好說什麼?隻能眼睜睜看著公孫道人離開。

公孫勝回到久別的故鄉,一身輕鬆,他去紫虛觀看望了他的師傅羅真人,真人看了他一眼,眼中的話是回頭是岸,很好。

但當宋江基本架空晁蓋做了梁山的真正老大,他還是想起了這個當初不給他麵子的道士,心想梁山且能是你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於是讓心腹戴宗和李逵去尋公孫勝,讓他“歸隊”。

得知二人來尋,公孫勝躲了起來。

躲得了和尚躲不了廟,二人在家裏不僅賴著不走,李逵拿著斧頭又是拆牆又是要砍公孫老母,公孫勝被逼了出來。

他仍然不死心,抬出了自己的師傅羅真人,說師命難違不能跟兄弟們走。

公孫勝心想羅真人是河北山東一帶極有名望的活神仙,你們倆怎麼也不敢在活神仙麵前撒野吧。

李逵說誰敢阻止我接人老子就幹掉他。

他沒有說大話,那晚李逵喝了很多酒,跑到了紫虛觀,把後園南瓜地的南瓜砍了個遍地開花,並親切問候了羅真人的祖宗八代。

第二天公孫勝聽到小僮跑來給他報這個消息,心涼了半截,心想自己再不走,接下來被砍成兩半肯定就是自己師傅的腦袋了,亦或是老母親的。

公孫勝去向師傅告別,看了羅師傅一眼,眼中的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羅真人歎了口氣,給了他八個字“遇幽而返,遇汴而止”。

公孫勝再次上了梁山,這次他知道,其實把好漢們逼上梁山的,不是官府,而是道上的這些兄弟。

而梁山宋江需要的不是一個公孫勝,而是需要一個從官府到民間都信奉的道教人士。這是他能座上第四把交椅的唯一理由。

這一點公孫勝看得很透,也很厭倦,所以當宋江接受朝廷招安,風風火火下山時,他終於找到了離開的機會。

無論梁山還是東京,都已沒有公孫勝尋求的“道”。

1

?作為中國本土宗教、中國最傳統的文化骨架(三教之一)的道教雖然尊崇老子為始祖,道係神仙也以太上老君(老子原型)為尊,但老子創立的道家學派和後世所稱的道教是有很大區別的。老子創立的道,是一種哲學,一種思想流派,一種治國方略,而道教,則是一種民間宗教組織。

最原始的道教從業人員有兩種,一是古代在搞祭祀活動主持活動的人員,後來周禮崩潰,這類人員從王室走向民間,通常被人們稱為巫師,二是秦漢時煉神仙長生不老丸的方士(最出名的是幫秦始皇入海尋藥,被疑似為日本人祖先的徐福)。?到了東漢,這兩類人趨向合流,把方仙道與黃老學充分結合,形成了道教。

??第一個公認的道教組織是張道陵在蜀漢地區創立的五鬥米教,五鬥米教在道義上崇尚長生,修習養身術,主要業務工作是煉丹,施行會員製,入會一次性交納五鬥米。

五鬥米教後來慢慢被人們稱為天師道或正一教,在長期內被視為最主流的道教派係。

與五鬥米教幾乎是同時期誕生的還有張角創立的太平道,可惜張角創立太平教的根本目的不是修道成仙,而是為了推翻東漢劉氏政權,他後來搞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起義,將東漢王朝送上了不歸路。

太平道人的造反對於剛處於發展階段的道教發展是件壞事,這讓後來的封建統治者對於推廣普及道教心有餘悸,他們大多更推崇同樣是在東漢中後期傳入中國的佛教。對比道教,佛教的教義更為係統化理論化,而其勸誡眾生向善清心寡欲的基本教義更符合當權者維護自己的統治的。而反觀道教,道義混亂,且道士人士通常要麼心係上層,迷戀於練丹以滿足上層長生的夢想或是房中的淫樂,而麵對基層時則顯得政治性和組織性都比較強,極易成為政治上的“麻煩”,所以在魏晉南北朝時代,佛教發展得風風火火,道教則顯得清冷。

不少道教大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對道教的發展作出了自己的努力,東晉葛洪就著作了大量道教理論書籍,總結了戰國以來神仙家、煉丹家的理論,並將道教的神仙係統化理論化,成為當時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推動了道教的發展;而許多道教人士也有感於傳統天師道理論的不足,勇於創新,紛紛建立新的道教派別,東晉年間楊義、許謐、許遜、魏華存等人就創立了上清派,強調“存心養性以事天、聚精會神而合道”,在兼習金丹、符咒的同時強調心性的修習,同時堅決反對傳統天師道的房中術;同時北魏道長寇謙之也對傳統天師教進行了改革,寇道長改革的重點是取消傳統天師道政治性組織性過於嚴密的特點(這點最讓封建統治者所忌憚而對道教加以限製),為道教重要建立一套迎合維護統治階級的教規教儀。

寇之謙的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人們稱他創立的道教為新天師教,改革後的道教獲得了北魏統治者的認同,魏太武帝宣布崇奉天師,成為一名道教信徒,並改用太平真君年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