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七月,童貫來到了南雄城外,跟隨他的是幾十號勝捷軍裏挑選出來的精兵。

後麵一隊人馬卷塵趕來。

童貫抬頭,看見為首的是監察禦史張澄。

“童貫接旨”

在跪下接旨的瞬間,童貫心想莫非是北事又吃緊,皇上又召咱家回京主持大局?

張澄麵無表情,詔數了昭化軍節度副使童貫的十大罪惡,處罰也很簡單,砍頭,立即執行。

旨意剛宣讀完,童貫身邊的親兵們就拔出了刀劍,童貫的這幾十位親兵,都是當年童太師從西北戰場上收養的孤兒,身經百戰,以一擋十,對童大帥更是忠心耿耿、誓死效忠。

“孩兒們罷手,快收起刀劍,勿驚欽差”。

童貫顫抖著手接過聖旨,對張澄笑了笑,說天下人都罵我弄權誤國,我童貫無話可說,但對官家(皇上),童貫卻從來沒想過背叛,富貴榮光是他們父子給的,當然現在這條命也是他們的。

“來吧,動手吧。罪臣童貫甘願伏法”

張澄竟有些呆滯,沒想原本複雜的任務竟變得如此簡單,他抬了抬手,對眼前這位帝國臣民稱為六賊之一的大奸逆竟有了一絲敬意,但念頭也僅是一閃而過。張澄大喝一聲,行刑。劊子手出列,手起刀落,童貫人頭伴隨親兵的哀嚎聲中在空中拋出了一道漂亮的弧線。

那瞬間童貫感覺南雄的夕陽很溫暖,一如當年走進東京皇宮的那個下午。

太監童貫的突圍,在南雄落下了帷幕。

1

在中國封建帝國時代權力最高層,圍繞著皇權,有幾種勢力盤根交錯,相互製約,共同奏出一曲權力交響樂。

這幾種勢力分別為:皇親、後戚、太監、士人(唐以前為門閥,唐以後為科舉文人)、邊將(邊鎮割據武將勢力)。

在這之中太監集團一直是璀璨的“政治明星”,也是中國曆史舞台上的風雲群體,從秦帝國趙高,東漢的十常待,蜀漢的黃皓,唐朝魚朝恩李輔國,太監集團非常活躍,呼風喚雨無所不能。

然而在北宋帝國,無論是後戚勢力還是太監勢力,還是邊鎮割據武將勢力,幾乎是一下從帝國的權力舞台上消失,舞台上幾乎是士人集團在唱獨角戲。

用開國始祖趙匡胤的話說,這叫“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北宋帝國的太監們在政治舞台上風光不再,北宋一朝,宦官們的官位品級都比較低,與前朝同行比起來待遇區別也很大,而他們想獲得在舞台上機會不多的演出機會,隻有唯一的一條途徑——搶本已落沒的武將們的飯碗。

軍職。

趙家皇帝對於武將的防範與猜忌,到了無複以加的地步,常常派出文人或太監(以後者為主)到軍隊任監軍,賦予了監軍更多的權力,監軍常常可以代替主帥作出軍事決策,這為太監勢力走上軍事指揮官位置提供了溫床,也使帝國的太監隊伍出現了很多的軍事優秀人才,《宋史宦官列傳》載入青史的北宋宦官共43人,其中領兵立邊功者達二十七人。

在帝國初期在軍界最風光的是竇氏兄弟字竇神興竇神寶。

竇氏兄弟出身宦官之家,其父竇思儼(養父)是五代北宋初期的宦官,官做到皇城使,竇氏兄弟子承父業,也都淨身做了太監。

雖然開國名將如雲,但竇氏兄弟還是憑借自己的的軍事天賦在軍界打拚下了一席之地,竇神興曾經領禁衛軍征伐南唐,做到了左領軍衛大將軍的高級軍職。而其弟竇神寶,則成為帝國軍界的一段傳奇。

竇神寶雖然體型肥胖,打起仗來卻很英勇,他還是個小太監的時候,就跟隨太宗趙匡義出征太原,攻城戰中竇胖子一馬當先,和士卒們一起攻上了太原城樓,並中箭掛了彩,得到了趙匡義的賞識,為了進一步鍛煉竇胖子,趙光義派他監並州戍兵。

竇胖子到了並州表現非常出彩,派兵屢襲山賊,前後破山寨三十六個,斬首達千餘級,大獲鎧甲、牛馬、駱駝,向老板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趙光義後來又派他去夏州,在夏州,竇神寶率兵大破反叛宋廷已久的岌伽羅膩等十四族,“焚其廬帳,斬千餘級,虜獲甚眾”,名震邊陲。

竇神寶後期的軍事生涯主要是與黨項人的救星和戰神李繼遷對抗,早在宋廷想利用黨項人來對付契丹人時,熟悉西北邊事的竇神寶就向朝廷上書,說黨項人狼子野心,早晚成為朝廷大患,需多加防範。後來李繼遷叛宋,竇神寶在西北率兵與其進行了長期的鬥爭,至道初年,李繼遷率兵攻靈武城,竇神寶率兵堅守。西夏人圍城一年多,其間還發生地震達二百多天,竇神寶與李繼遷在靈武城下不斷的地震中上演了一出出的攻防戰,但最終以李繼遷選擇撤退而告終,竇神寶一戰而驚天下,並以戰功拜西京作坊副使。

竇神寶在西北和黨項人對抗了幾十年,絕不比同時代的任何名將遜色,後來和其父一樣,官至皇城使,活到了七十一。

盡管竇家兄弟一生馳騁沙場,戰功累累,但是卻依然不受士人們的待見,關於兩位竇大將軍的故事,都是笑話,關於竇神興的是胡子的故事,當時有一位很有名氣的畫家叫郭忠恕(後來被稱為界畫之祖),太宗趙光義聞其名召至京,並安排住在了竇神興的府中,郭忠恕本來是一個長滿胡子的大帥哥(宋人以胡子長為美,如蘇大胡子東坡),到了竇府,卻把胡子剃得光光,竇神興不知其故,問郭帥哥為何突然剃須,郭畫家說學你啊,竇將軍不是沒胡子嗎?說完大笑。

竇神興受此恥辱,當然很委屈生氣,自然把狀告到了趙光義的耳邊,趙光義對郭畫家的印象分頓時低了很多,打狗也得看主人吧(何況竇神興是一隻如此威猛的狼犬),不久郭畫家犯了一個小錯,老趙就把他流放登州,郭畫家後來死於半途。

而竇神寶轉戰邊疆場幾十載,宋人的筆記閑談中沒記下他的多少英雄事跡,到是老拿他那肥胖的體形說事,其中一則就記載說太平興國二年的時候,汴水泛濫,趙光義派澤州禁軍統領梁迥率領三千兵士去堵塞決口,參加抗洪救災搶險的還有當時還是黃門小太監的竇神寶和初出茅廬的青年將領李繼隆,梁竇李三人來到河邊渡船,河邊小船兩艘,一好一壞,論體形梁竇二人都是大胖子自然不能同坐一船,論資曆論官階梁迥自然比竇李二人要高出許多,所以梁迥獨坐一艘好船,而竇神寶和李繼隆坐上了另一艘壞船。結果是船到河中,竇大胖子太重加之船是壞船,走沒多久就滲水散架了,竇李二人差點喪命,幸虧在激流中尋到了一棵老樹,救了二人的命,也為帝國挽救了二位傑出的軍事將領(李繼隆為北宋初四大名將)。

除了竇氏兄弟,比較有軍事才能的太監還有王繼恩,此君在當初在趙匡胤駕崩後,原本皇後命他速召皇子德芳入官,料理後事。可是王繼恩卻徑自去南府宣召趙光義,為太宗登基立下大功,王繼恩在雍熙三年北伐時是三路北伐軍的後勤部長。後來又被趙光義任命為劍南、兩川招安使,率軍分兩路入川,鎮壓王小波李順起義,俘虜了義軍領導李順。此時的王繼恩已做到宦官的最高品極昭宣使(正六品職官),為此趙光義特設了一個新的官品宣政使,特別受予王繼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