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帝國的中後期,一方麵是武將越來越受抑製,武將離政治權力中心越來越遠,而另一方麵,太監勢力卻慢慢膨脹,太祖開國之祖,掖庭給事不過50人,而到了仁宗朝時這一數字增長為了180,帝國的太監隊伍則達到了4000餘人,到徽欽時代,數量就更多了太監們更為頻繁的參與帝國的軍事行動中來,到了神宗大舉五路北伐的西夏時候,領軍的五路大將,竟有兩位是太監。
其中就有被稱為史上最能打仗的公公,李憲李公公。
2
李憲,字子範,開封祥符人,仁宗時期入宮當了太監,在神宗皇帝趙頊上台前,他當了從八品的供奉宮。神宗施行變法,在軍事上采取積極的開邊政策,李憲也迎來了展示自己才華的機遇,趙頊派他任永興、太原府路走馬承受(官名,諸路一員,多由以三班使臣及內侍充任,負責各路的邊情上報),在任上,李憲就地方邊情及帝國未來的軍事戰略多次向皇帝上策,頗受皇帝的讚同與常識。
熙寧四年起,趙頊任王韶為主將,李憲為監軍,王李組合於熙寧五年擊敗羌族的木征,收複熙州,置熙河路。熙寧六年,王李大軍又取得了河(治所在今甘肅臨夏市西南)、洮(治所在今甘肅臨潭縣)、岷(治所在今甘肅岷縣)、宕(治所在今甘肅宕昌縣)、亹〔mé門〕(治所在今青海門源縣境)等州地,將河湟大部分地區納入宋帝國的版圖。
收複河湟後,李憲升遷為東染院使,幹當禦藥院。
其後,李憲繼續活躍於西北邊塞,攻克坷諾城,解河州之圍,大敗並逼降了木征部,滅羌酋隆吉卜部,李憲在西北的成績單相當優異,他的官職也一升再升,熙寧九年的時候,他已經做到了宣慶使,太監所能做的最高級別官職。
朝廷連年對西夏用兵,財政一度吃緊,趙頊令李憲兼理熙河路財政,李公公打仗是好手,理起財來也是一把好手,在他手頭一度節省冗費十分之六,政績卓然。
而李憲的成名作還是元豐四年的西征,在元豐西征中李憲獨立作為五路大軍軍團主帥之一,率熙河、秦鳳兵向東北逼近。李憲軍連戰連勝,先攻克西使城,隨即攻克西夏人屯集了大量戰略物資的要塞龕穀城,取得一係列勝利後,築蘭州城,在西夏人的地盤上插了很深的一根釘子,西夏人在築城期間幾次來攻,均被李憲擊退。
蘭州城建成後,李憲留大將李浩駐守,繼續率兵向天都山方向進發,由於李憲軍太過於強勢,西夏梁太後令各部放棄城池,而在各山川險據堅守,仍然被李憲一一襲破,李憲在祁連山東端的屈吳山打敗了旺家族大酋長禹藏郢成,逼降了禹藏郢成四幾部,最後直搗天都山趙德明修建在那兒的極盡奢華的行宮南牟宮。並將其付之一炬。西夏名將仁多零丁率大軍來救南牟,李憲在囉逋川與仁多零丁交鋒,大敗仁多零丁斬首數千級。隨後李憲揮師至滿丁川,在那裏大破嵬名統軍。
元豐西征五路大軍三路慘敗而歸,種諤部戰績雖然也很輝煌,但後來因為天氣原因,損失也很大,獨李憲部縱橫千裏,斬首數萬,築蘭州城,毀滅南牟宮。一時西夏無人可擋其銳。
元豐西征後,李憲被升遷為封景福殿使、武信軍留後,涇原路經略安撫製置使,知蘭州,在王韶和種諤相繼逝世後,成為帝國最具威望和軍事才能的大將。
可惜他隻是太監。
帝國的文人們,對於太監從來都忌憚的,對威信過高,立功過巨的武將同樣也是忌憚的,而於能打仗能立功的太監,那就直接由忌憚轉換為恐懼了。從李憲領兵打仗的第一天開始,關於他的非議之聲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熙寧九年,安南(今越南)發生叛亂,攻占廉州欽州等地。趙頊開始準備以天章閣待製趙禼為安南道招討使,李憲為詔討副使,率兵平亂。
皇命一下,遇到了文官人的強烈反對,他們說安南一個蠻夷之地的叛亂禍小,李憲借機立功的禍大,讓李公公出征,不如把那些不長兔子不生草的荒蠻之地給安南人算了。
在眾人的強烈反對下,趙頊不得不取消了這個任命,最後以宣徽南院使郭逵為安南行營經略招討使,趙禼為副,出兵征伐。
李憲沒能出征安南,趙頊繼續派他到西北總領秦鳳、熙河邊事,二路諸將皆聽其節度。此令一出,又是激起千層浪,禦史中丞鄧潤甫、禦史周尹、蔡承禧、彭汝等紛紛上書,怎麼可能讓一個太監掌握這樣大的兵權。紛紛向趙頊說皇上你忘了唐朝的楊思勖魚朝恩了嗎?
趙頊這次沒被說服,堅持自己的任命。
元豐五年,北宋帝國在西北永樂城遇受重創,二十萬兵萬灰飛煙滅,西夏人鬥誌高昂,要把北宋人插在西北的要塞全部拔掉,永樂城後的下一個目標就是李憲修築的蘭州城,元豐六年(1083年)二月和六月,西夏人兩次率軍數十萬(最後一次號稱八十萬)猛攻蘭州十晝夜,李憲部堅守蘭州城,讓西夏人最後隻得望蘭州城卻步,李憲將擊退西夏人的捷報傳到東京,朝中的文臣們卻說守住一個蘭州有什麼了不起的,也值得上報邀功,禦史中丞劉摯更是奏請皇帝罷黜李公公,別讓他再在西北惹事生非激怒黨項人。
所以當力挺他的老板趙頊死後,李憲的春天也就結束了,新皇帝哲宗趙煦上台後,李憲就開始連接被貶,先降為永興軍路副總管,又降宣州觀察使,再貶右千牛衛將軍,帝國的文人們既不願他在西北打仗驚擾友邦黨項人,又嫌他回東京礙眼,於是給他找了個好地方——陳州。
一代名將狄青冤死之地,文人們的意思李公公自然明白。
李憲最後和狄青一樣,病逝陳州。
最為搞笑的是《宋史李憲傳》對李憲一生的評價,說他“憲以中人為將,雖能拓地降敵,而罔上害民,終貽患中國雲”。
既然能拓地降敵,又何來罔上害民,終貽患中國,史官們的邏輯,非常人能理解。
隻能說能打仗的太監,在帝國文人的眼中,本身就是一種罪孽。
3
竇氏兄弟英明神武,但還是免不了總被酸文人拿體貌特征說事兒,而在帝國末期粉墨登場的童貫,畢起竇氏兄弟來,先天條件不知道好了多少,首先童公公雖然是太監,但他是有胡子滴,不多,兩三撮,但畢竟是如假包換從臉皮裏麵長出來的,就憑這點,童公公也算做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避免了竇神興那樣的尷尬。
其次,童太監身材高大魁偉,皮骨強勁如鐵(估計身手非凡),脫離了太監的那股娘娘腔,穿上軍裝就是一彪悍的職業軍人。在為他日後在軍界立足賺到不少的形象分。
作為李憲的門生,李憲生前並沒有對這位在帝國日後大紅大紫的北宋太監第一人有多大的關照和提攜,童貫早年隻是隨著李公公出生入死在西北戰場上奔波,積累了不少的軍事經驗,而西北也成為了他日後崛起的本錢。加之童貫早年曾經讀過幾年私塾,肚子裏多少有點墨水,最少在知識文化水平不高的太監集團是鶴立雞群,對於太監群體來說,這一個顆文武兼備的好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