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卻讓種師道提前脫離了幽雲那片是非之地,加之老種相公在出征前就公開反對對契丹人落井下石,所以後來當童貫等人為遼事而耗子鑽風箱兩頭不是人的時候,種老將軍反而占據了道德的高度。
皇帝徽宗沒讓種將軍在家呆多久,很快,任命種師道為憲州(今山西靜樂)刺史,知環州(今甘肅環縣),又很快恢複了種師道保靜軍(今寧夏靈武西北)節度使的職務。
接到新皇帝趙桓勤王的急詔,老種相公率領部下十萬裏火急馳援東京,於正月十四日到達了開封。
老種相公的到來對於開封軍民來說無疑於打了一針強心劑,種家三代在西北累下來的功名,及老種相公的品行及戰鬥力,都讓開封軍民視他為救星。
進城後,趙桓拜種師道為檢校少傅、同知樞密院、京畿、河北、河東宣撫使,帝國的武將終於在危難之際當上了樞密院的副職。
種師道之後,各路勤王隊伍也隨即趕到,姚平仲率秦鳳軍、範瓊率京東路騎兵、馬忠率京西路軍齊集開封,到正月二十一日的時候,東京城內外的宋軍已達二十萬餘萬,是金軍的四倍之多。
東京的部隊多起來後,趙桓的腰板也硬起來,但是二十多萬大軍的指揮權是一個問題,按理說之前李綱是東京保衛戰的總指揮,來的援軍自然應歸他指揮,援軍進城後李綱也明確向趙桓提出要求,把種師道姚平仲等部割歸其率領。
可是這麼多兵讓李綱一個人管,趙桓並不放心,他以種師道老而知兵為由,設置了宣撫司,以種師道為河北河東京畿宣撫使,姚平仲為宣撫司都統製,西北軍和及四方勤王之師由宣撫司來管理。
這樣,東京保衛戰有了兩套班子,大家各自為戰。
但無論李綱還是種師道,對於已經陷入困境中的金人,都主張打持久戰,東路金軍千裏奔襲,糧草補給都很困難,西路軍又被糾纏在太原,北宋方麵各地勤王之師不斷湧入,氣勢與兵力都日益高漲,李種二人都認為女真人撐不了多久,等完顏宗望(韓離不)率部撤離的時候,才是宋軍反擊的最好時機。
但趙桓卻沒有二人的耐心,兵強馬壯後,他此時又想一口吃掉金軍,這時候同樣年青氣盛的姚平仲提出襲擊金營的想法正合了他的胃口。
在西北軍,有三個世家是為世人所敬仰的,一是種家軍,二是姚家軍,三是折家軍,這三姓在西北曆代名將輩出,而姚仲平則是姚家軍的第三代傳人,其養父姚古,古父姚兕均為西北名將。姚平仲十八歲就在西北揚名,與西夏人大戰於滅底河,斬故甚眾,關中豪傑給他起了個外號“小太尉”,後來又隨童貫平方臘,表現同樣優異。
姚平仲年輕成名,又出身於名將世家,優點是打仗勇猛,缺點是桀驁不遜,目空無人,爭強好勝,西北王童貫他都沒怎麼當回事,種師道他同樣看不上,總覺得種家聲名超過姚家很不公,總想立奇功證明姚家軍才是西北第一世家。
小太尉的名頭,趙桓很久以前就聽過,一直以未見其人為憾,姚平仲率軍進京後,趙桓在福寧殿召見了姚將軍。
兩個年輕人一見如故,小姚第一次見新皇帝,急於給東家一份見麵禮,於是獻出了奇襲金軍,生擒宗望、救康王(其時康王趙構已赴金營為質)的計策。
趙桓很讚同這個建議,於是決定由姚平仲率七千精銳襲擊金營。
二人知道沉穩老成的老種將軍一定不會讚成這種冒險,於是這樣的大事,竟然沒有知會小姚的上級領導宣撫使種師道,到是知會了李綱,李綱沒有反對,他的意見也不怎麼管用,畢竟姚平仲的部隊暫時是不歸他管轄的,以李綱的意願,給女真人一點顏色看也是好事。
雖說是奇襲,但保密工作卻做得相當的差,出兵前三天東京人就在流傳勤王大軍要主動出擊金軍了。這樣的情報同樣也就傳到了金營。
二月初一,姚平仲率領七千兵偷襲金營,反中完顏宗望(韓離不)埋伏,大敗,姚仲平不知所去,從此消失在曆史舞台,據野史記載,他後來逃到四川青城山當了道士,活了八十多歲。
偷襲失利,對於當時的戰局原本是發生不了多大的影響,宋軍也不過是損失了一小股力量,這件事的真正影響的是趙桓那原本就不堅定的心。此戰一敗,他再也不敢再與金人言戰。
而李邦彥為首的主和派抬頭,矛頭直指李綱,說我們說和談吧你要開打,現在打敗了吧。
完顏宗望也派使來譴責北宋人不講信用的做法,並要個說法。
說法當然是找替罪羊,兩位主戰派領袖李綱種師道當然是不二人選,於是趙桓下詔罷免李綱,同時重新答應了女真人之前開出的條件。
代替李綱出任尚書右丞的蔡懋上任後,基本上執行了不抵抗政策,命守城士兵卸下盔甲,拆除防具,解散地方鄉勇,討好女真人。
但是此時的東京,已不是軟弱搖擺的北宋政府所能控製。一股積蓄已久的烈火在地下運行,隨時噴薄欲出。
學生,太學生們。
政府的軟弱無能,最大的受害者隻能是東京的平民百姓,為了滿足金人開出的天價賠償條件,趙桓下令全城民間的金銀一律充公,私留者重處,一時城中財富掠之一空。而東京城內的糧食供給也發生了困難。物價特別是食品的價格瘋漲,加之天氣惡劣,一時餓死凍死的貧民數不勝數。
後來勤王大軍到達,東京人看到了擊退金軍的希望,結果是才受小敗,高層就趴下了。
主戰派領袖李綱種師道被罷的消息傳到街頭巷尾後,平民們憤怒了,更加憤怒的是太學生們。
與已經入仕作官的文官不同,太學生們是帝國未來的國家棟梁,雖然他們的社會地位很高,但是他們的利益和理想在明天,這使得他們對比隻保今昔的官員們更關注國家的命運,而靖康元年的帝國,他們看見的是當政者帶領送這個國家一步步走上不歸路。
年青的他們當然不能坐以待斃,在他們的領袖陳東的帶領下,他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
陳東字少陽,鎮江丹陽人。出身於貧寒的知識份子世家,後來考入太學,是學校裏的積極份子,性格乖張,文風犀利,喜歡抨擊時政,言辭之激烈,到了每每參加宴席,客人們見陳東都紛紛離席以避禍的地步。
因為如此,陳東在太學裏的時間裏也呆得很長一直沒有得到政府的調任,靖康元年的時候,老太學生陳東已經三十九歲,成了老油條。
趙桓上台後的幾天,陳東就聯名太學生們向新皇帝上書示威,要皇帝處置徽宗時代的六大權臣(蔡京王黼童貫朱勔李彥梁師成),號稱六賊,理由是他們造成了今天時局的敗壞。
這份上書無論是在民間還是朝堂都有足夠的影響力,也非常符合趙桓的心意——對他來說,抵禦外敵的渴望遠不如進行政治內部洗牌,將對自己的皇權有威脅的政治勢力鏟除。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初三,在陳東上書後的第五天,欽宗下令對六賊中的三個進行了,朱勔放歸田裏,隨後賜死;貶黜王黼為崇信軍節度使,永州安置,隨後將帥哥宰相誅殺於前往永州去的途中;賜李彥死,籍沒其家資。
六去其三,剩下的童貫有兵權,跟隨趙佶東巡,暫時除不了,梁師成和蔡京都剛在趙桓上台的路上立下功,尤其是梁師成,沒梁公公庇護有他趙桓今天嗎?開始趙桓沒打算動梁公公。對蔡京也隻是貶官讓他回鄉養老罷。
陳東不幹了,連接著聯名上書,將火力重點放在了梁師成的身上,說梁師成留下來是給童貫等人當內奸,並打起了文字官司,說當初東京城裏的婦女們流行的首飾、衣服之上,多以‘韻’字為飾,這個死太監聽了拍手說和這鄆王的鄆字同意,看來鄆王將來要坐天下,明顯是鄆王一黨的嘛。
在陳東的率領下倒梁勢力凶猛,趙桓受不做,很快放棄了保護他的昔日恩人,靖康元年正月十二日趙桓命梁師成與李梲等人將宣和殿的珠玉器玩送往金營,將梁師成騙出宮中後下詔公布其罪行,責授為彰化軍節度使,遣使押赴貶所。正月二十九日行至八角鎮(今河南開封西南)的時候派人將他縊死。
帝國太祖曾經立下過誓碑誓不殺一名士大夫,所以北宋帝國曆代的政治鬥爭不管多複雜,文人們最慘的結局都隻不過是貶官流放,而柔弱的趙桓皇帝上台後的政治洗牌卻是最殘酷的,一律誅殺,令人不解。其實這也看出趙桓軟弱的本性,倉促上台後的欽宗皇帝毫無主見,主戰派主和派金人太學生哪一邊的勢力站據上風,他便附和誰的決定,完全沒有一絲的剛性和原則。
出賣舊恩,出賣國家,隻要能保命,趙桓都可以。
將他簇擁至帝國的權力頂端,是這個帝國最大的悲哀。
聽到李綱種師道被罷免後,陳東不幹了,靖康元年二月初五,陳東帶領著三百人太學生走上東京街頭,遊行示威,抗議當權政府喪權辱國,要求恢複主戰派領袖李綱種師道的職務。
一路上,東京的民眾一路加入了遊行的隊伍,到宣德門外時,示威隊伍已達數萬。
李邦彥退朝出來,正好遇上請願的太學生們,對這個一心賣國與金軍求和的浪子宰相群眾非常痛恨,向他扔去了臭雞蛋和石頭,嚇得李執宰屁滾尿流。
趙桓開始派吳敏、耿南仲去勸說陳東說金兵退後就恢複他兩人的職務,陳東不幹說二人不恢複職務金兵何以能退。
開封尹王時雍帶兵前往宣德門,企圖武力威脅太學生們退散,結果帶點被圍打死。狼狽的跑了。
群眾的怒火越來越高漲,他們在太學生的帶領下衝進了朝堂,砸碎了登聞鼓和其它一些辦公設備,有太監上前阻止,被毆打至死。
集會活動開始演變成暴力活動,看太監就打,結果有二百多個太監被群眾活活打死。
趙桓看到局麵無法收拾,解玲還需係玲人,他派人去找李綱和種師道,結果去找李綱的太監朱拱還沒出宮就讓群眾給打死了。
種師道聞迅趕往現場,對群眾說皇上已經恢複我和李大人的職務了。並順便鼓勵大家一起抗擊金軍。
在種師道的主持下場麵才趨於穩定。
當天,趙桓重新恢複了李綱種師道的職務。
接到任命書的李綱一聲歎息,他其實知道作為一名臣子,其實這是他政治生涯中無法抹去的汙點了,他這個官是民選的,是皇帝在威脅中作出的決定。從此之後皇帝和眾臣的眼中,他就是一名對皇權造成嚴重威脅的對象。
不管如何,靖康元年二月初五中國曆史上轟轟烈烈的學生運動挽救了帝國的命運。得知李綱種師道重新任命的決定後,完顏宗望(韓離不)歎了口氣,從純軍事角度上來說,隻要宋人不主動放下武器,他就沒有攻占東京的可能,而且還有隨時被吞掉的危險。
他決定撤退,不過收獲已經頗豐,宋人已經答應割讓太原、河間、中山三鎮,又收獲了黃金二十萬兩,白銀四百萬兩,發了一大筆橫財。
二月十一日,東路軍從開封撤退,李綱、種師道、張叔夜等人都建議現在的金軍荷包滿滿,是一隻喂飽了的狼,如果率兵追擊,必然大勝。開始趙桓同意李綱等人的建議,李綱率兵十萬,以護送為名跟在東路軍後麵準備隨時出擊。剛追沒多久趙桓又派人讓李綱把部隊帶回來,說前線最新戰報,西路軍那邊完顏宗翰(沾罕)已經放棄太原大軍南下了,必須把部隊留下保證開封的安全。李種二人的追擊計劃又成了泡影。
但不管怎麼說,東京算是暫時是脫離了危險。
5
東路金軍撤退後,趙桓接手要處理的棘手事很多。
首先是老爺子的問題。
趙佶南巡雖然起初是一個人跑的,但是很快以童貫蔡攸為首的大臣沒跟新皇帝請長假就跟著跑了過去,一路跟隨到了鎮江,在鎮江那兒趙佶開始後悔當初讓位的決定了,北邊就交給兒子吧,在東南他以太上皇的詔令號令江浙各地,並且截流了東南一南的糧斌,並令東南的兵馬不準前往東京勤王,大有在東南搞個小朝廷的意思。
東路金軍北返後,按趙桓的想法,是要立即嚴懲那些擅自跟隨趙桓南巡的官員,但李綱勸說如果懲罰過嚴,恐怕會逼迫童蔡等人挾太上皇造反,不如先給他們一個輕微的懲罰,緩解矛盾,迎回太上皇再找他們秋後算帳。
趙桓聽取了李綱的建議,在二月中旬降旨,貶蔡京為秘書監、分司南京,貶童貫為左衛上將軍致仕、池州居住,貶蔡攸為太中大夫、提舉亳州明道宮、任便居住。
隨後趙桓又派李綱去鎮江慰問老皇帝,表示了兒子趙桓對他的思念之情。
鎮江,趙佶也快呆不下去,特別是金兵退卻後,江浙一帶的官員又都重新聽從了東京那邊的調令,搞小朝廷的想法成了泡影,雖然很不情願,但還是磨磨蹭蹭回到了東京。
趙佶回到東京後,趙桓開始秋後算帳,擁護太上皇的童貫和蔡攸均於貶地被誅殺。
其次是對付西路金軍和解救太原的事。
西路軍主帥完顏宗翰(粘罕)比較鬱悶,眼睜睜看著東路軍完顏宗望(翰離不)直搗東京,在東京城下吃肉喝酒拿銀子,而他的東路軍滯留太原城下卻啃不下張孝純王稟這塊骨頭。
當然宗翰也不是完全沒有收獲,雖然太原城沒有打下,但是卻成功的阻擊了北宋方麵對太原的援軍,太原被圍後,河東名將朔州知州觀察使孫詡帶兩萬宋軍(一說為兩千)援助太原,孫詡離開朔州後,朔州城發生了叛亂很快落入金軍手中,而孫詡的隊伍知道後方失守後軍心不穩,與金軍交戰很快潰敗,孫詡戰死太原城外。
孫詡兵敗後,府州知州折可求、軍馬使韓權、晉州知州羅稱、延安府路援兵劉光世幾路人馬合兵於一處,前來太原城解圍,在太原城郊與金軍展開大戰,雙方激戰一天,勝負難分,粘罕後來命一支部隊悄悄潛伏到折可求營寨後方,突然出擊,劉光世部看到折可求被抄後路,先頂不做向後方撤退,宋軍陣營大亂,羅稱、韓權戰死,整支部隊基本全部被殲滅。
兩支援軍被滅後,太原城成了孤城。但在知府張孝純大將並州府副總管王稟的堅守下仍固若金湯。
宗翰看到東路軍那邊趙桓的竹訌敲得當當響,自己也很動心,於是派人去東京也要求宋人給西路軍勞務費,不巧的是使者到達東京時,正是東京援軍湧至,趙桓信心滿滿的時候,宗翰敲竹訌的想法遭到了拒絕。
宗翰生氣了,看來要銀子得親自跑一趟,於是他命手下大將銀術可繼續率一部分兵力圍困太原,而自己繼續南下,相繼攻破威勝軍(山西沁縣)、隆德府(山西長治)、高平(山西高平)。
西路軍南下的消息驚動了趙桓,原來就同意了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給金軍,趙桓派大臣路允迪拿著割讓太原的詔書至高平宗翰營中。
宗翰大喜,得來全不費功夫,他帶著路允迪回太原,讓路允迪入城宣讀詔書。
路允迪入太原宣詔書,但張孝純和王稟卻拒不受詔,王稟帶著路允迪到太原城樓上讓他看看太原城中的軍民,說太原城的男兒們每一塊骨頭都是硬的,你去告訴女真人要城隻管來打,要降沒門,我們是山西純爺們。
招降不成,宗翰一時也無招,隻好命大將銀術可繼續圍城,自己率兵回雲中整休。
無獨有偶,東路軍回軍途中也拿著北宋政府的詔書到他們未攻破的中山河間二府去招降,說你們老大同意把城給我們,你們降了吧。結果二地的守將同樣選擇了拒詔,東路軍隻得動兵攻城,不克。
聽到三鎮都不降的消息後,再加上李綱種師道反複向趙桓強調三鎮的重要性,趙桓下詔固守三鎮,並派兵援三鎮。
靖康元年五月,趙桓派秦鳳經略使種師中由井徑進河東,熙河經略使姚古由德隆、張顥由汾州北上,三支部隊共同援救太原。
種師中就是水滸中常提及的小種經略相公,種師道的弟弟,曆任環濱邠州知州、慶陽府知府、秦州知州,侍衛步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房州觀察使,奉寧軍承宣使。
金軍入侵的時候,時任秦鳳經略使的種師中率二萬秦鳳軍奔開封勤王,還沒到開封金軍已退,率軍駐守於滑州。
東路軍撤軍途中完顏宗望(翰離不)收降中山、河間不成,留兵圍攻,種師中率秦鳳兵先解中山、河間之圍,金兵沒有和援軍過多交鋒,北返幽雲。
隨後趙桓命種師中由井陘路出兵,和姚古成掎角之勢,援救太原,種師中進駐平定軍,乘勝克複壽陽、榆次等地,但由於姚古張灝的部隊還未及時跟進,秦鳳兵勢單力孤,種師中又返回屯兵於真定。
此時在東京,知樞密院事許翰收到軍情,說宋軍三路大軍逼近,西路軍已經準備從太原城撤退逃跑,於是幾番下令讓種師中快速進軍,並責備小種經略畏敵逗撓不進。
種師中接到樞密院的命令後歎了口氣,說逗留怯弱,是從將者的的大罪。我從少年即在西邊從軍,現在老了,豈能接受這種罪名,於是約姚古張灝分道俱進,自己則留下輜重快速向太原馳進。
種師中的部隊由此陷入了金軍的重圍,一直殺到了離太原20公裏的石橋,但是姚古和張灝的部隊沒有如約趕到,種師中部轉戰榆次、殺熊嶺,在殺熊嶺種師中陷入金軍重圍,率親軍與金軍死戰,最後以身殉國。
姚古的部隊一開始也是初傳捷報,收複了威勝德隆府等地,但當種師中約他一起進擊太原時,他卻接部屬焦安節謊報軍情,說完顏宗翰的主力屯兵太原,導致了他渝期不至,讓種師中身陷於絕境。而種師中被女真人吃掉後,轉過頭來對付姚古,在盤陀(今山西祁縣東)與姚古發生遭遇戰,姚古兵退敗守隆德府。
隨後女真人又在交城擊敗張灝部,帝國的三路並發救援太原的計劃泡湯,並搭上了小種經略相公的命。
此次解救太原的三支部隊近十萬人,均是西北軍精銳,雖然作戰英勇,但卻缺乏一個統領全局的統帥,再加上東京不懂軍事的樞密使們的瞎指揮,最終導致了失敗,失去了解太原之圍的最好機會。
解救太原失敗後,主和派的聲音又響亮了起來,李綱竭力反對,而此時,種師道在聽到其弟種師中喪命疆場的惡耗後,原本已經很虛弱的身體終於撐不做了,病跨了,不得不以老告病,在靖康元年九月病逝。
主和派們於是有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你李綱不是天天喊著要解圍太原嗎?那你就帶兵出征。
於是他們建議由李綱代替種師道任河東河北宣撫使,率兵解太原之圍。
李綱很無奈,他說我隻是一個文人,站出來進行開封保衛戰,那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怎麼可能天天帶兵呢,帶兵是武將的事。
趙桓不滿意他的回答,因為帝國眼中的頂級文人是進得書房上得疆場的,文武兩手都要硬,何況他李綱現在是帝國上下眼中的救星,當年寇老西做的事,他同樣得做。
李綱隻得擔任起第二次解圍太原的軍事總指揮,之間他多次向趙桓提出緩期出征,而且向皇帝說如果征集大軍去解太原圍的話,東京河北一帶兵力必然空虛,一定要把各地的勤王部隊調集東京,以防女真人的秋後再度舉兵南下。
李綱的建議趙桓等人聽不進去,隻覺得他是為逃避自己出征而找借口,多次逼迫李綱出兵解太原之圍。
李綱隻得離開於靖康元年八月離開開封,去在德隆府設置宣撫府,召集四路兵馬,製置副使解潛屯兵於威勝軍,都統製折可存、張思正屯兵汾州,範瓊屯兵南北關,劉韐屯兵遼州。
此次解圍太原,趙桓一狠心大出血,四路大軍近二十萬人馬。是太原城下的金軍的數倍。
結果卻隻能用一塌糊塗來形容,事實證明讓孔夫子來舞大刀是不行的,李綱確實無法有效的指揮這幾支部隊,各部將領都把在德隆府的宣撫府當成了擺設,各自為政,很快被女真人各個擊破。先是劉韐在遼州被金軍擊潰,隨後解潛部與金軍在南北關遭遇,也被擊敗,張思正在文水夜襲金軍大將婁室部,大敗,幾近全軍覆滅;折可存部也在子夏山潰敗,這位剿滅了宋江起義的西北名將也栽在了女真人的手裏,自此曾經在西北戰場上不可一世的三大世家(種家軍、折家軍、姚家軍)均被金軍擊敗。
而北宋帝國最精銳的西北軍經過南征方臘、北伐幽雲,解圍太原三大戰事的折騰後,基本損失殆盡。
完顏宗翰(粘罕)進擊太原的時候,沒有想到他會在太原城下遇到如此頑強的抵抗,讓他在東路軍主帥的麵前顏麵盡失。當然,他同時也沒有想到,頑強的太原也給他另一個機會,一次次的將北宋方麵的援軍吞食,給予北宋帝國軍事上一次致命的打擊。
太原城下的攻防戰成就了金軍一次次無意識的圍點打援案例。
對於帝國來說,被東路軍殺到開封看似驚險,但與女真人的真正的角力與較量,其實卻在西路。圍繞著太原這座趙家兄弟最不喜歡的城。
一方麵是一座城小兵弱的彈丸小城如此堅不可摧,另一方麵是帝國的幾十萬大軍如此不堪一擊。兩者的反差太大,看不明白。
再堅固的城堡,敵不過現實的殘酷,靖康元年九月,太原城堅守十月後,終於城破。
王稟一直率部抵抗到了最後,城破後率部巷戰,身中數十槍,最後投汾河殉國。
張孝純被俘,降金出任偽齊丞相,很快隱退歸田,雖晚節不保,但對比同時代的士大夫們,他骨頭硬了很多。
李綱因為太原解圍戰役的失利,被罷免除去宣撫使的職務,出知揚州,其實他從出開封的那天起,就知道這是他的政敵們為他挖下的一個陷井,而他卻不得不去鑽。
開封他再也回不去了。
太原城破,女真人再無顧忌,靖康元年九月,東西兩路大軍再舉南下,完成了合擊開封的戰略構想。
此時的東京,沒有了李綱,也沒有了種師道,更沒有了昔日英勇的西北軍。
帝國的末日,已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