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開封
開封古稱東京,亦稱汴梁、汴京,位於河南省東部,豫東大平原的中心。
作為中國的七大古都之一的開封如今隻是內陸省份河南市一個人口僅八十餘萬的地級市,在河南省的地位遠遠比不上省會鄭州和洛陽,其經濟發展在河南省的幾個地區中也處於中下遊,很多人都認為現在的開封一窮二破,即使是奔著它悠久曆史而去的人們也會失望的,如今開封市的幾大著名景點相國寺,開封府,禦街,包公祠,清明上河園大多為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築,形似而神不似,它沒有北京的霸氣,沒有南京的靈秀,沒有西安的古樸,就是近鄰洛陽比起開封來也顯得華貴富麗。
如今的開封舊得不徹底,又新不起來,在奔向現代文明的進程又顯得緩慢,位置相當尷尬。
而一千年前的東京,這裏已經是一個擁有百萬人口的超級大都市,而當時西歐最大的城市巴黎也僅僅二十萬左右,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即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也僅為30萬;阿巴錫德哈裏發王朝的首都巴格達僅為12.5萬,如今的英國首都倫敦僅有1.5萬人。
如果站在現在的開封土地上,我們是無法想像一千年前開封的繁華的,隻有從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及宋人筆記等珍貴的曆史資料中,我們才能部分還原開封的繁華盛世。
是誰毀掉了這一切。
答案是戰爭和水患。
靖康二年(公元1126年),金兵入侵,破開封城,東京城內的財富被擄之一空,金兵同時擄走了宋朝徽、欽二帝和大批後妃宗室,帶走了近十萬平民,而更多的平民和幸存的趙氏皇族選擇了南渡,汴京及其周圍地區經濟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時人記載,自穰下由許昌以趨宋城(汴京),已是幾千裏無複雞犬,井皆積屍、莫可飲……大逵已蔽於蓬蒿,菽粟梨棗亦無人采刈。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開封從此開始衰敗沒落。1130年金兵再次南下攻破開封城時,城中的壯丁竟然不足四千。
紹興九年(公元1139年),宋金議和,金人一度將開封和河南還給南宋,南宋使臣來到開封,看到的開封隻有宮城還保存較好,而昔日繁華的外城已很少有人居住,大多成為了農田或荒地,曾經的太學房屋傾頹、雜草叢生,變成了養豬場,樓閣台亭,無不頹毀,甚至連昔日聞名遠近的大相國寺,此時也已麵目全非,成為傾簷缺吻,無複舊觀的荒涼處所。
與汴梁城內經濟衰落的同時,作為當年汴京水上大動脈的汴河,這時候也因為無從發揮其原有的功能而日益幹涸,成了一條臭水溝。(出使金朝的南宋詩人範成大在其所作《詠汴河》詩中寫道:指顧枯河五十年,龍舟早晚定疏川。還京要看東南運,酸棗棠梨莫蓊然。並自注曰:汴河自泗州以北皆涸,草木生之。)
公元1159年,金海陵王遷都開封,但仍然無法恢複昔日的繁華,而金帝國也隨著開封的沉淪一起沒落,60年後,作為女真人的都城的開封被蒙古人的鐵蹄再次踏破。結束了作為一個帝國都城的使命。
中國曆史的幾大古都,都隨著各代王朝更迭起起複複,盛而複衰,衰而興盛,而唯獨開封,在北宋帝國崩塌後從此一蹶不振,徹底走向的衰落,這裏除了戰爭的因素外,還有它天然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不僅僅要接受人為戰爭的衝擊外,還要接受更為殘酷的自然衝擊——水患。
開封地處黃河中下遊,當黃河穿過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後,來到地勢平坦的華北平原後流速降低,並從中上遊帶來的巨量泥沙大量沉積,使河床每年平均升高2厘米。這樣日積月累,年複一年,在開封河段便形成聞名中外的懸河的奇觀。清代的史書中曾形容開封城是城在釜底,仰視黃河。
而一旦黃河決堤,開封便會遇到巨大的水患。
開封最初的興盛始於戰國時代,這裏曾經是戰國七雄之一的魏都大梁城。但後來秦國統一六國的戰爭進程中,秦國人經黃河引鴻溝水灌大梁,將當時繁盛一時的大梁城化為一片廢墟。
公元1305年黃河再一次決口,將開封城變成變成一片澤國。
而到了明朝,史上有記載的黃河決堤淹沒開封的記載就有四次,而到了明末農民起義蜂擁而起,公元1642年為退李自成農民軍,明軍掘黃河堤,將高大的開封城牆幾近淤平,隻露出城垛和女兒牆。大水過後,開封城的37萬人僅存2萬餘人。
黃河水的一次次吞噬,加之風、沙、兵火侵擾,將曾經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開封城摧毀,並逐漸埋於黃沙之下。
站在今天開封市的中山路上,或許你不會知道,這個位置便是當年北宋首都東京的禦街,一千年前那條繁華的大街現在沉埋在地下的八米處,而魏國的大梁城則距如今開封地麵的十餘米深;金汴京城距地麵約6米,明開封城距地麵5米左右,清開封城距地麵約3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