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後記:開封·梁山·水滸·宋史(3 / 3)

楊戩的新政策出台,很多老實本分的漁民、挖藕為生的百姓被逼無奈,鋌而走險做起了真正的盜賊,反抗官府。

梁山水泊人民的反抗運動興起與宋江起義的時間重合,二者間應有極大的聯係。

但曆史上的宋江帶領的起義軍更像一隻遊擊隊伍,《宋史·張叔夜傳》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兵莫敢攖其鋒”,而《宋史·侯蒙傳》稱:“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雖然梁山水泊也是他們曾經的活動範圍,但並沒有在此長期駐紮,而是四處轉戰。

但因為宋江在此活動過,所以梁山泊在民間漸漸演變成了一百零八條好漢聚義梁山的故事。

到了金朝,黃河改道,梁山泊水量慢慢枯竭,但到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因“黃河已移故道,梁山泊水退,地甚廣,已嚐遣使屯田”(《金史·食貨誌》)。常年積水的情況已經不再,到明朝時,梁山泊一帶僅剩下幾個離開梁山的分散的小湖,大部分都成了可耕之地,已不再是常年積水的八百裏梁山泊了。

關於《水滸》與宋史

我想我們是被《水滸》誤導的一代。

從年幼剛剛識字,父母就讓我們看《水滸》的小人書,於是我們知道了仁義忠厚的及時雨宋江,樂善好施的柴進,打抱不平的魯達,魯莽豪氣的李逵,有仇必報的武鬆,足智多謀的吳用,一係列英雄的形象深入年幼的我們心中。

那時候我們心中的英雄就是能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結義梁山,替天行道,做兄弟,有今生無來世,是何等的一種情懷。

然而當我們成年後,再回首去細讀這部至今仍被譽為“四大名著”的《水滸》,卻是另一種味道。

宋江是英雄,還是貪髒枉法的小公務員?李逵等好漢人為何如此暴力,殺人不分青紅皂白,動不動就全家滅門?梁山好漢之間就真的是一團和氣嗎?宋江是怎樣取代晁蓋的江湖老大地位?梁山號稱替天行道、劫富濟貧,他又劫了多少富?濟了多少貧?替天行過多少“道”?為什麼梁山好漢眼中的女人都命如草芥,不是母夜叉就是淫娃蕩婦?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有幾個是因為吃不上飯而逼上梁山的?

這一切都經不起太多的拷問,每個時代造神都不需要理由,對水滸熱捧的原因很多,政治需要或是近代中國的衰落,民眾需要看似英勇實則血腥的故事來作強心劑,而《水滸》一書中赤裸裸的對於暴力和權力的迷戀,則被掩蓋和漠視,書評家們也大多選擇性失明。

如果現在對《水滸》進行評價,我認為《水滸》是四大名著裏文學價值最低的一部,它對整個國民的負麵影響遠遠大於積極因素,尤其對未成年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有很大的負麵影響。

現在很多出版社依然將《水滸》列入青少年兒童讀物,不得不說是一種悲哀。

被《水滸》誤導的還有北宋末年的那段曆史,北宋之亡,不同於雄漢盛唐等封建王朝,一個帝國在文化經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亡於異族入侵,其原因非常複雜,直到今天還值得我們去反思這段曆史。而《水滸》一書以北宋末年宣和時期宋江起義為曆史背景,小說中眾多的人物又都有曆史原型,但是全書又並不忠實於真實的曆史事件,對北宋末年的曆史事件和人物都進行了很大程度的誤讀,讓大眾對北宋末年的這段曆史的理解戲說化演義化。

筆者並不想分門別類的逐一對《水滸》一書展開批判,本書想展示給讀者的是:《水滸》這本以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為曆史背景的演義,和真實曆史的區別有多大,梁山好漢們該出手就出手的時代,是怎樣的一種風雲變幻?而北宋帝國的滅亡,和之前發生的宋江起義有什麼樣的聯係?而什麼才是毀滅帝國的真正致命傷?平方臘征遼這些曆史上的事件的真實原貌又是什麼?

基於以上因素,提筆寫了這本《水滸裏的北宋往事》,並以讀者所熟悉的《水滸》人物為索引,讓讀者對北宋末年的曆史有一個全景式了解。

梁山末必皆好漢,《水滸》其實非宋史。